..續本文上一頁外施護也。通稱男子者,以能憶神咒,即具善根故也。 何況反顯辭,彼邪定聚,及不定聚衆生,尚蒙金剛隨護,何況此等決定發菩提心者,是回小向大,修習耳根圓通,志在無上菩提也。此諸金剛菩薩藏王,執金剛杵,持秘密藏,或稱金剛菩薩,或稱菩薩藏王,或稱金剛藏王菩薩,或稱金剛菩薩藏王,或稱金剛王,或稱金剛藏,隨稱皆可。以此菩薩,既得如來藏心,去惑純精,而與行人,現具藏心,本來無二。聖凡雖異,心精通吻,故能以同體心精。陰者冥也,速者疾也,冥冥之中,如兩鏡相對,以心印心,速疾啓發彼持者之神識,應時得大開悟也。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此神識通明。是人,即指精心陰速之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前事。一切妙理,周遍了知,得無疑惑,似涉叁明。況河沙紀劫,迥超小乘八萬故能獲宿命,而得天眼也。溫陵曰:即所謂成就衆生出世間智也。初資發通明竟。
午二 遠離雜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刹,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鸠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此永離惡處。從第一劫:謂從初發心持咒時起,乃至超略中間,直至最後身。生生謂舍生趣生;不生下之諸趣,因得通明,有助道故。藥叉或雲夜叉,捷疾鬼也。羅刹此雲可畏,食人鬼也。富單那此雲臭惡鬼,主熱病鬼也。迦吒富單那。此雲奇臭惡鬼,主熱病之甚者。鸠槃茶此雲甕形,魇魅鬼也。毗舍遮或雲毗舍阇,此雲啖精氣,以能啖人精氣,及啖五谷精氣。並諸餓鬼:如大腹、臭毛、針咽、炬口等。有形:即是有色,如休咎精明。無形:即是無色,如空散銷沈。有想:即靈通怪變,如鬼神精靈。無想:即凝滯堅頑,如精神化爲土木金石等。如上諸處,各有自苦,遮障聖道,故曰惡處。然既生生不生,則聖道可修,宜乎因圓果滿,而至最後身矣!
午叁 常生佛前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是善男子:指決定發菩提心人。不唯不生雜趣,即于人中,不可樂處,亦複不生。若果將此神咒:對本曰讀;背本曰誦;敬寫爲書;便書爲寫;身佩名帶;器貯名藏。諸色供養:如香、花、燈、塗、果之類。劫劫不生,貧窮下賤:貧賤皆妨道業,爲不可樂處。既不生此,則定生可樂處。以持尊勝頂法,故感尊勝果報也。
此諸衆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此爲生佛界之由。若果欲生佛界者,定必多修福德因緣方可。今此人自身不作福業,但能持咒,而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者,咒力使然也。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由是下,得生佛前。且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與佛同生一處,所謂常在佛前是也。無量功德下,方是生後功德,既常在佛前,必常隨佛學,了知諸佛爲衆生心內諸佛,衆生乃諸佛心內衆生,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如惡叉聚之果,叁果一蒂,不相舍離,同處熏煉修習,永無分別離散矣!
午四 衆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指掌疏》雲:承上神咒,以有如是利益,是故能令衆行成就。破戒之人:如阿難八萬行中,祗毀一戒。戒根清淨者:如阿難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未得戒者:如登伽宿爲淫女;令其得戒者:如登伽今爲性尼。未精進者:如阿難專好多聞,登伽偏于淫愛。令得精進者:如阿難殷勤請定,登伽成精進林。無智慧者:如登伽纏眠貪愛,不知爲苦。令得智慧者:如登伽與羅侯母,同悟宿因。不清淨者:如登伽未蒙咒前,欲焰飛揚;速得清淨者:如登伽蒙咒後,淫心頓歇。 設或此人,縱有宿愆,不能持齋與持戒者,但能持此咒,日久月深,消除業障,自然成就,能令齋戒圓成。如上破戒之人,能令戒根清淨等,總指未持咒前,有種種諸事,自持咒之後,仗神咒功勳,自能成就。但舉阿難登伽二人,爲證甚善。末後不持齋戒,自成齋戒者:並非謂不要持齋戒,自然能成齋戒,此種惡習,自當誡之。須知戒爲無上菩提本,斯言信不誣也。四衆行成就竟。
午五 諸罪消滅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後,衆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
此明持咒能滅現在諸罪也。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自應嚴持禁戒,以佛有明誨,故設有犯一切禁戒,于未受持此咒時,乃屬往□。今既持咒自新,誓不更犯,則從前所有衆破戒罪,無問所犯輕重,一時消滅。重謂小乘初篇,大乘十重;輕謂小乘余篇,大乘四十八輕。《指掌》雲:羯磨雲“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似炬銷暗”。今既似炬銷暗,乃何罪不滅?故無問輕重也。
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爲過。
縱使往日,曾經飲酒,酒雖非葷物,而無性命,然酒爲起罪因緣,故宜禁戒。食啖五辛,如蔥、蒜、韭、薤、興渠,此五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以至種種葷腥,不淨之物。今既持咒之後,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爲過,以既往不咎也。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准前文,佛教著新淨衣,然香誦咒,又教六時行道,叁七不寐。今雲設著不淨者,則不局于淨衣;又雲破弊者,則不局于新衣;又雲凡一行動者,則不局于六時行道也;凡一住此者,則不局于叁七不寐也。此爲行頭陀行,清貧不備者,恐失誦咒利益,故特開許,悉同清淨也。 准前文,如法建壇,依教行道,方合如來清淨軌則。今者此人既乏資財,縱不作壇,又不能入楞嚴道場,亦不能隨衆行道,所有功德,等無有異。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此極重罪滅。設若未誦咒前,造此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當墮五無間地獄,故雲無間重罪。及諸比丘四棄:即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梵語波羅夷,此雲棄,謂犯此罪者,永棄佛法海外,猶如大海,不納死屍也。比丘尼八棄者,前四根本戒,與比丘同,再加觸、八、覆、隨;第五觸,謂與染心男子,身相觸,第六八,謂與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屏處共坐,共語、共行、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覆,謂覆他重罪;第八隨,謂隨大僧供給衣食,即爲僧所舉,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隨彼也。如是等罪,皆極重而不可忏者。若是知慚悔過,誦咒求忏,仗咒力故,應念消滅。如是重業,猶如沙聚,言沙已成聚,非猛風不能吹散。而密咒具不測之威神,故如猛風,一吹便散,悉皆消滅,更無毫發之少留也。
阿難!若有衆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忏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
此極遠罪滅。阿難!若有衆生,從于無量無數劫來,無量無數,乃西域十大數之一二。百洛叉百洛叉,爲一無數;無數無數,爲一無量。所有一切輕重罪障:罪之所以稱障者,有礙正修故。從前世來,未及忏悔:忏具雲忏摩,此翻悔過,忏是梵音,悔是華言,故稱華梵兼舉。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既未及忏悔,必障正修,欲修叁摩,須假咒力,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讀誦者,起坐不忘;書寫者,觸目驚心。若安住處,莊宅園館:莊宅,常時安住處也;園館,暫時遊憩處也。如是積業,猶湯銷雪:如是無量無數劫來,所有積聚罪業,仗神咒之功力,速能除滅,猶如沸湯銷雪相似。五諸罪消滅竟。
午六 連證無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正脈》雲:圓實初住,便證此忍,別教當在地上,詳前發通,乃是定心成就所發。今悟無生,乃是慧心成就所發。前但了知不昧,未必實證,萬法無生,應知後位,深于前位,況得此忍之後,罪福皆空,聖凡情盡,可以魔佛一如,方能遍涉惡苦諸趣,而無礙無擇。故知此科,超前諸科,而爲助道之成功矣!又所謂出世間智者,發通成始,而無生成終也。按六科,前四即爲人生善悉檀,第五對治破惡,第六第一義入理也。而前之救難,後之應求,乃世界歡喜悉檀也,余可類知。《指掌疏》雲:宿障既銷,叁摩得成,故雲不久得忍。准前俱空不生。按後乃當第叁漸次,且不可作八地釋之。二助成道業竟。
巳叁 稱遂願求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此稱遂願求。因不谙佛法,但求世間福樂。設若有女人,未曾生男育女,欲求孕者,孕即懷胎。若能以至誠心,憶念斯咒。憶,則常時記憶;念,則常時持念;自應所求皆遂。設或秉性稍鈍,不能憶念,祗能身上帶持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亦得同樣功效。昔以未生男女,恐爲丈夫所棄,今則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有福德,富而仁;有智慧,聰而賢;此遂男女求也。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複如是。
求長命者:貪生惡死,人之常情,無論富貴貧賤,皆求百年無病,永享遐齡。能持誦神咒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果報有福利修行,二種分別,此中似是福利。而修行,上科中資發通明,速得無生,修行已得圓滿。身命色力,亦複如是:此福利果報。如謂身體健康,壽命延長,形色端正,筋力強壯。亦複如是者:指同上果報,速得圓滿也。此鈍根劣機,不知持咒,爲當來成佛之因,惟求色身利益,故亦滿其願也。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