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四 說禅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此文乃答阿難妙禅那之請。佛爲說禅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即題中諸菩薩萬行。因前阿難妙奢摩他之請,佛爲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即題中如來密因。次因阿難妙叁摩之請,佛爲說叁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門深入,即題中修證了義;佛敕文殊選擇。偈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又雲: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而阿難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是中修行,得無疑惑,複愍末世,請示道場加行。佛複爲說四重律儀,道場定慧,並親聞神咒,則巧修正助已周。

  此下阿難請問位次,佛爲說妙禅那,梵語禅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雙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叁摩中即慧之定,成一圓定;是已登圓教初住,令住在圓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二邊,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行因,經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任運修證,直趣無上菩提,方爲一期修證事畢。此亦無修之修,無證之證。前修證了義,乃自利行,此爲兩利行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本科複分爲二。

  庚初 阿難謝教請位 二 如來對示緣起 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爲多聞,于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既悟圓通本根,又聞道場修法,欲謝佛恩,故即從座起,頂禮仰白。智不勝曰愚,根不利曰鈍,由智劣故,但好多聞,未能思修正定,得證圓通;由根鈍故,于諸漏心,未能進斷細惑,以求出離。現前蒙佛慈誨者:即選根加行,兩重深誨,得正助熏修,楞嚴大定,故身心快然安樂,今日獲大豐饒利益也。

  世尊!如是修證,佛叁摩提,未到涅槃。雲何名爲幹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雲何名爲等覺菩薩?

  此明當機已悟正助熏修之法,複請位次也。如是指法之詞,發心修證,十方諸佛,最初所修叁摩提,從始至終,但未到極證涅槃之前,雲何名爲幹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楞嚴》十信,與他經不同,因開初住爲十信也。況後初住,明言發此十心,又雲十用涉入,圓成一心也。 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二句應在叁摩提下,後再接未到涅槃,雲何名爲幹慧,與下正文,次序方合。漸次即叁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叁者增進,違其現業。得修行目者:即辦道之眼目也。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斷障,地地證真,各有方所分劑,不相踰越,名爲深入十地之中;雲何修習,進斷生相無明,名爲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衆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者:請法之誠,五體並投于地。大衆一心,伫佛慈音者:大衆多人一心,伫待如來慈悲法音。瞪瞢瞻仰者:兩目直視于佛,瞻仰待教也。初阿難謝教請位竟。

  庚二 如來對示緣起

  染淨二緣,皆由心起。心迷,則依本覺,而起不覺,即染緣起,遍成十二類生,輪回諸趣。心悟,則依不覺,而起始覺,即淨緣起,上曆五十五位,究竟涅槃。

  此科即分爲四:辛初 如來許說大衆承聽 二 所依真如爲諸法源 叁 示染緣起遍成輪回 四 示淨緣起曆成諸位 今初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爲大衆,及諸末世,一切衆生,修叁摩地,求大乘者,從于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大衆,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重贊阿難言,善哉,善哉者:一贊其自己,得正熏修;二複爲大衆,及末世衆生,發利他心。凡修楞嚴正定,求大乘者,如前雲,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始從凡夫,由叁漸次,終至妙覺,大涅槃果海,其間經曆,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願其預先,懸爲指示,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叁漸是凡,涅槃果海是聖,而非是路,正令現未,修正定者,中中流入。從始洎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汝今谛實而聽,當爲汝說。阿難與諸大衆,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爲舟,剔去其實,而虛其中也。即刳剔緣慮分別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領受教法矣!初如來許說大衆承聽竟。

  辛二 所依真如爲諸法源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此舉所依之真,要阿難起智觀察。真如爲染淨諸法所依之源,而不爲諸法所變,以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故。當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離染淨之諸相。妙性圓明:即妙真如性,圓滿十虛,明照無二,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其體本來離諸名相,名言未立,相狀未彰,豈有世界衆生,種種名相之可得?如四科總文雲: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亦如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說真如門,下說生滅門。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上約其體,清淨不變,下約其用,隨緣自在。隨迷悟緣,循染淨業,故有生佛之名相。此叁句,略示染緣起。因妄,即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此生相無明,而爲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叁細俄興,六粗競作,遂有無情之世界發生,有情之衆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故曰生滅皆名爲妄。故有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此依染緣起,而立衆生世界之名相也。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此略示淨緣起。由知生滅名妄,乃欲滅妄,方名爲真,遂乃發心修行,故有叁漸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覺果海,是稱如來;此依淨緣起,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 無上菩提:佛之智果,乃轉煩惱而成;大涅槃:佛之斷果,乃轉生死而得。是知煩惱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輾轉相依,二種名號而已。故曰二轉依號,亦非實有體性,即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是也。二所依真如爲諸法源竟。

  辛叁 示染緣起遍成輪回 分二 壬初 勸識二倒 二 別明二倒 今初

  阿難!汝今欲修,真叁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叁摩地。

  此明須識二倒之因。故呼阿難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叁摩地者,但向耳門,反聞照性,即是首楞嚴王,如幻叁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爲真。由耳門下手,可以直詣往也到也如來大涅槃。從因至果,中間經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故此耳門,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欲修此門,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種顛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類生,非器世界也。二顛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衆生,分之爲二,皆由最初一念顛倒,以爲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叁摩地。即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初勸識二倒竟。

  壬二 別明二倒 分二 癸初 明衆生顛倒 二 明世界顛倒 癸初分叁子初 從真起妄 二 迷本難複 叁 成業感果 今初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此明真如隨染緣,從真起妄。初句征問,下釋顛倒之因。由性覺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圓照法界,此依性明體中,圓具十法界之故。下起隨緣妄用。因明發性者:因妄加明于覺體之上,遂發生業識之性,此句即性覺必明,因明立所。明即能明之無明,性即所生之業相;亦即論雲:依不覺故心動即業相。性妄見生者:業識之性,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爲能見之妄見生焉;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即論雲:依動故能見即轉相。從畢竟無,成究竟有者:從畢竟無名無相之中,由妄見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亦即論雲: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即現相。此妄相,惟以一念無明,虛妄而有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衆生。

  首句,此有:即能有之無明;所有:即叁細之諸相。二句,因者依也,無明爲能有,似是所依,以能爲叁細諸相所依故;叁細諸相爲所有,似是能依,以依無明有故。其實無明,非真所依,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無明無自體故。住所住相者:以衆生爲能住,無明爲所住,既所住之無明本空,而能住之衆生,豈得實有哉?故曰:了無根本;以二皆虛妄故也。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衆生者:承上衆生世界,既同一虛妄,則惟有性覺妙明之真心耳。此心爲無住本,不但爲衆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與一切之衆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說有情世間,今界先生後,方是說器界世間。本科唯明衆生顛倒,世界二字,但順便帶言而已。初從真起妄竟。

  子二 迷本難複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正脈》雲:妄業不能虧曰本圓,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圓明,即不變之性體。衆生特爲迷此不變之性體,是生虛妄之惑業。而追窮妄性無體,亦無依據,總言真不變,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則妄無可離;真既不變,則真無可複矣!圓頓行人,但要知真不變,達妄本空足矣!真不變則不須複,妄本空則不須離。如《圓覺》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將欲複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複,宛成非相。

  首句,若久處輪回,心生疲厭,將欲離妄複真,有欲複真,已非真真如性矣!前雲: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以一真之性,不容起見,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如張拙《悟道偈》雲: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非真求複,宛成非相者:非真,即生滅妄心也,以生滅之心,求複真常之性,則真常亦成生滅矣。即前頌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