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此文乃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佛为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即题中诸菩萨万行。因前阿难妙奢摩他之请,佛为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即题中如来密因。次因阿难妙三摩之请,佛为说三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门深入,即题中修证了义;佛敕文殊选择。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又云: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而阿难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复愍末世,请示道场加行。佛复为说四重律仪,道场定慧,并亲闻神咒,则巧修正助已周。
此下阿难请问位次,佛为说妙禅那,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双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中即慧之定,成一圆定;是已登圆教初住,令住在圆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二边,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带果行因,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任运修证,直趣无上菩提,方为一期修证事毕。此亦无修之修,无证之证。前修证了义,乃自利行,此为两利行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本科复分为二。
庚初 阿难谢教请位 二 如来对示缘起 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既悟圆通本根,又闻道场修法,欲谢佛恩,故即从座起,顶礼仰白。智不胜曰愚,根不利曰钝,由智劣故,但好多闻,未能思修正定,得证圆通;由根钝故,于诸漏心,未能进断细惑,以求出离。现前蒙佛慈诲者:即选根加行,两重深诲,得正助熏修,楞严大定,故身心快然安乐,今日获大丰饶利益也。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此明当机已悟正助熏修之法,复请位次也。如是指法之词,发心修证,十方诸佛,最初所修三摩提,从始至终,但未到极证涅槃之前,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楞严》十信,与他经不同,因开初住为十信也。况后初住,明言发此十心,又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也。 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二句应在三摩提下,后再接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与下正文,次序方合。渐次即三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得修行目者:即办道之眼目也。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断障,地地证真,各有方所分剂,不相踰越,名为深入十地之中;云何修习,进断生相无明,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者:请法之诚,五体并投于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者:大众多人一心,伫待如来慈悲法音。瞪瞢瞻仰者:两目直视于佛,瞻仰待教也。初阿难谢教请位竟。
庚二 如来对示缘起
染净二缘,皆由心起。心迷,则依本觉,而起不觉,即染缘起,遍成十二类生,轮回诸趣。心悟,则依不觉,而起始觉,即净缘起,上历五十五位,究竟涅槃。
此科即分为四:辛初 如来许说大众承听 二 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三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 四 示净缘起历成诸位 今初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重赞阿难言,善哉,善哉者:一赞其自己,得正熏修;二复为大众,及末世众生,发利他心。凡修楞严正定,求大乘者,如前云,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始从凡夫,由三渐次,终至妙觉,大涅槃果海,其间经历,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愿其预先,悬为指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三渐是凡,涅槃果海是圣,而非是路,正令现未,修正定者,中中流入。从始洎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汝今谛实而听,当为汝说。阿难与诸大众,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为舟,剔去其实,而虚其中也。即刳剔缘虑分别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领受教法矣!初如来许说大众承听竟。
辛二 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此举所依之真,要阿难起智观察。真如为染净诸法所依之源,而不为诸法所变,以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故。当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离染净之诸相。妙性圆明:即妙真如性,圆满十虚,明照无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其体本来离诸名相,名言未立,相状未彰,岂有世界众生,种种名相之可得?如四科总文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亦如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说真如门,下说生灭门。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上约其体,清净不变,下约其用,随缘自在。随迷悟缘,循染净业,故有生佛之名相。此三句,略示染缘起。因妄,即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此生相无明,而为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三细俄兴,六粗竞作,遂有无情之世界发生,有情之众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灭,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曰生灭皆名为妄。故有二种颠倒,乃至十二类生。此依染缘起,而立众生世界之名相也。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此略示净缘起。由知生灭名妄,乃欲灭妄,方名为真,遂乃发心修行,故有三渐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觉果海,是称如来;此依净缘起,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 无上菩提:佛之智果,乃转烦恼而成;大涅槃:佛之断果,乃转生死而得。是知烦恼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辗转相依,二种名号而已。故曰二转依号,亦非实有体性,即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是也。二所依真如为诸法源竟。
辛三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 分二 壬初 劝识二倒 二 别明二倒 今初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明须识二倒之因。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者,但向耳门,反闻照性,即是首楞严王,如幻三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真。由耳门下手,可以直诣往也到也如来大涅槃。从因至果,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故此耳门,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欲修此门,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类生,非器世界也。二颠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众生,分之为二,皆由最初一念颠倒,以为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即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初劝识二倒竟。
壬二 别明二倒 分二 癸初 明众生颠倒 二 明世界颠倒 癸初分三子初 从真起妄 二 迷本难复 三 成业感果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明真如随染缘,从真起妄。初句征问,下释颠倒之因。由性觉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圆照法界,此依性明体中,圆具十法界之故。下起随缘妄用。因明发性者:因妄加明于觉体之上,遂发生业识之性,此句即性觉必明,因明立所。明即能明之无明,性即所生之业相;亦即论云:依不觉故心动即业相。性妄见生者:业识之性,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生焉;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即论云:依动故能见即转相。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者:从毕竟无名无相之中,由妄见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亦即论云: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现相。此妄相,惟以一念无明,虚妄而有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首句,此有:即能有之无明;所有:即三细之诸相。二句,因者依也,无明为能有,似是所依,以能为三细诸相所依故;三细诸相为所有,似是能依,以依无明有故。其实无明,非真所依,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无明无自体故。住所住相者:以众生为能住,无明为所住,既所住之无明本空,而能住之众生,岂得实有哉?故曰:了无根本;以二皆虚妄故也。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者:承上众生世界,既同一虚妄,则惟有性觉妙明之真心耳。此心为无住本,不但为众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与一切之众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后,方是说有情世间,今界先生后,方是说器界世间。本科唯明众生颠倒,世界二字,但顺便带言而已。初从真起妄竟。
子二 迷本难复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正脉》云:妄业不能亏曰本圆,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圆明,即不变之性体。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体,是生虚妄之惑业。而追穷妄性无体,亦无依据,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复矣!圆顿行人,但要知真不变,达妄本空足矣!真不变则不须复,妄本空则不须离。如《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首句,若久处轮回,心生疲厌,将欲离妄复真,有欲复真,已非真真如性矣!前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以一真之性,不容起见,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如张拙《悟道偈》云: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者:非真,即生灭妄心也,以生灭之心,求复真常之性,则真常亦成生灭矣。即前颂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