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五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此應菩薩所求,以菩薩志在菩提,故現佛身。其余前叁,則現聖身;下皆現同類身。若諸菩薩:諸是助語詞,若作多解亦可;菩薩則該權實諸位,權實雖複不同,而希望成佛,則一而已。叁摩地:即所修法門之正定,有相似位、分證位差別,無漏、勝解亦然。勝解現圓:各隨所修法門,無閑道,因行已滿,將入解脫道,所起殊勝之解,將現圓滿,而未滿之時。以下諸位,勝解之字雖同,其義有異;即本科亦當作二種解;若相似位菩薩,入相似叁摩地,進修中道無漏,則分證勝解現圓。若分證位菩薩,入分證叁摩地,進修金剛無漏,則究竟勝解現圓。大士即現佛身,爲說頓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證解脫,或究竟解脫。

  問:“大士證入圓通,但登圓教初住之位,如何能現佛身,而爲等覺菩薩說法?”答:“初住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豈不能爲等覺說法?又大士近迹,雖在初住,約其遠本,早成正法明如來,是爲等覺說法,理無可疑。”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此現獨覺身。叁科皆雲,有學者,以未證無學位故。獨覺者,出無佛世,觀物變化,自覺無生,故號獨覺。若諸有學,志求獨覺者;寂靜妙明:即在修道位中,樂獨善寂,曰寂靜,求自然慧,曰妙明。勝妙現圓者:殊勝妙慧即自然慧將現圓滿之相,如鑽木取火,已得暖相,其火將出未出之時。我于彼有學之前,現獨覺身;應其所求,令易信從,爲說無生之法,令其解脫,見思煩惱,而證無學之位。此非天然外道,以多生熏習小教,今出無佛世,覽物榮枯,觸境悟道也。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此現緣覺身。秉佛十二因緣之教,覺悟無生之理,故稱緣覺。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門:一流轉門,謂遷流不息,輪轉生死;二還滅門,謂複還本性,滅諸生死。順觀流轉門,乃知生起次第,有十二支,又名十二有支,不出惑、業、苦叁。而成叁世因果:無明緣行行即業行,由無明惑而來。此是過去世惑業二支因。;行緣識即投胎時第八識,識緣名色胎中心色和合,名即是心,以心無形相,但名而已,心即投胎之想愛,色投胎中父精母血;名色緣六入即一身所具六根,而能入塵;六入緣觸孩童時,六根觸對于六塵。;觸緣受稍長根塵相對,便知領受,此現在世五支果。;受緣愛成人時,對順境則生愛,逆境則生憎,說愛憎含其中,此是現在世之惑。;愛緣取;取緣有此二支,是現在世之業,取是業之初,有是業之成。;有緣生即未來世受生;生緣老死即來生由少而老,由老而死。此二支,乃未來世之苦果。此十二支,連環鈎鎖,相續不斷,從因感果,果上再造因,由因再感果,惑、業、苦叁,循環無已,生死不息,故曰流轉門。 逆觀還滅門,得悟無生之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今雲斷十二緣,乃約還滅門說。緣斷勝性者:勝性即無生理性,以超世間法故稱勝,此性必由緣斷而顯,故曰:緣斷勝性。勝妙、以悟因緣性空,故稱勝妙。正在勝妙將現圓滿,未滿之時,我于彼有學之前,現緣覺身,慰其所求,而爲說緣生無性之法,令其解脫分段生死,而證緣覺之果。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此現聲聞身。若諸有學,在見道位中,以八忍八智十六心,斷四谛下惑,見惑已斷,曰得四谛空,而入修道位,斷叁界思惑,八十一品,品品皆證一分擇滅無爲,故曰修道入滅。勝性,即滅谛無生之性,將現圓滿之時,如未雨已先得雲。我即于有學之前,現聲聞身,投其所好,爲說滅谛無生之法,令其解脫,世間諸漏,超出叁界,而入方便有余土涅槃。

  午二 應求諸天 分二 未初 天王 二 天臣 今初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此現梵王身。若諸衆生,指在欲界之衆生。欲心明悟者:對淫欲一事,心得明悟,了知欲爲招苦之本,欲由愛生,身因欲有,身爲衆苦所集,無非淫欲之所招致,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塵,令此欲身,而得清淨。清淨乃是生梵之因,故我于彼衆生之前,現梵王身,爲說四無量心,及出欲論,教修離欲定。此定若成,可以超出欲界,上生色界,不由胎生,乃是化生,身相莊嚴清淨,令得解脫欲界苦粗障,而得色界淨妙離也。

  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帝釋身。若諸衆生,或爲人道,或是初二天天人,願爲忉利天主。梵語忉利,此雲叁十叁,爲六欲天第二天,在須彌山頂,東西南北各八天,帝釋天主,住善見城、居中一天,合成叁十叁天,不惟統領忉利諸天,兼統四天王。我則應其所求,故于彼前,現帝釋身,即忉利天主,釋提桓因,此雲能爲主。而爲說法者,說上品十善,及種種善論,令其成就帝釋之果。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自在天身。若諸衆生,指人倫及欲界諸天;欲得此身,逍遙自在,遊行十方,而無阻礙。我于彼前,現他化自在天身謂此天樂具,他天化作,自在受用,福報超勝,居欲界頂。,而爲說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報。或雲六天別有魔王宮,亦自在攝。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大自在天身。若諸衆生,指欲界天人,欲得此身自在,而能飛行虛空,上雲遊行十方,不過六欲四洲之十方;此雲飛行虛空,飛行較遊行爲勝。此虛空,乃大千世界之虛空,因大千世界,上覆以四禅天,大自在天,即色界頂天,世間福報最勝,得大自在也。我應其所求,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上上品十善,四禅四無量心,令其成就最勝果報。有謂此天,即摩醯首羅天王,有叁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能飛行虛空者。

  未二 天臣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天大將軍身。若諸衆生:指人道及八部,心愛統領鬼神,乃八部鬼神。無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正脈》雲:“四王主帥,各有八將,韋馱爲上首。《金光明經》,散脂爲大將,統領二十八部,巡遊世間。”今雲愛統鬼神,即欲求天大將軍身也。救護國土者:即巡視世間一切國土,除妖降福,賞善罰惡耳。我則應其所求,即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威勇,保護蒼生也。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四天王身。若諸衆生,指人類衆生,及四天天衆,愛統世間四大部洲,保護各國衆生;我則應其所求,即于彼前,現四天王身,爲說上品十善,及護國安民之法,令其成就,統領世界之願。四王居須彌山腰,爲帝釋外臣,故列天臣。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埵,領乾闼婆、富單那二部;南方增長天王居琉璃埵,領鸠槃荼、薜荔多二部;西方廣目天王居白銀埵,領比舍阇、莫呼落伽二部;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領藥叉、羅刹二部。

  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天王太子身。若諸衆生,指人倫及四天人民,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爲太子,能驅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將軍之屬;或有鬼神作祟,擾亂人間,四王太子,而能製止。設有違製,則遣大力鬼神,或天大將軍,而降伏之。輔助天王,保護衆生。我則應其所求,即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皈依齋戒,十善符咒之法,令得成就其志願也。

  《大吉義經》雲:“護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勢力,即那吒之類。”《灌頂疏》雲:“唐天寶間,西番五國,來寇西安,國軍莫能禦,玄宗诏不空叁藏入內,持念《護國仁王阤羅尼》。方二七遍,忽見神將五百,荷戈殿前。對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往救西安;寇進攻,仰見無數天兵天將,布陳空中,寇畏歎曰:中國有聖人,未可犯也!即退兵。隨即表奏,帝喜,因敕諸道府州,各建天王殿以祀之。”海內大刹,皆有天王,即此由來矣。二應求諸天竟。

  午叁 應求人趣 分四 未初 王臣人民 二 秉教男女 叁 世谛婦女 四 童真男女 今初

  若諸衆生,樂爲人王,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此現王身。溫陵戒環法師曰:自金輪以至粟散,皆爲人王。釋曰,世間人王有五:一、金輪王,即轉輪聖王,亦具叁十二相,有七寶隨身,人中最上,無能勝者。即王位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國莫不服從,以十善化世,得王去聲一四天下。二、象寶有白象王。叁、馬寶,名勇疾風。四、將軍寶,又稱主兵臣寶、名離垢眼。五、主藏臣寶,財寶隨身,同輪王出遊,不必帶諸財寶,王欲布施時,但有土地,藏臣令掘,取用不盡。六、寶藏瓶,王隨身攜帶,欲要何物,能如輪王之意,一一出生。七、女寶,即輪王第一夫人,名淨妙德,能輔王化,各國人民,受王之化,悉修十善,世無惡人,此亦福報所感也。 二、銀輪王,即王位時,有銀輪寶,從空飛至,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叁洲,除北洲,王去聲叁天下,各國悉皆服從。叁、銅輪王,有銅輪寶,能遊行東南二洲,各國歸其統領。四、鐵輪王,有鐵輪寶,能遊行南洲一洲,所有各國,皆歸統轄,如阿育王者是也。五、粟散王,即各國小王,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若諸衆生:指人倫;樂爲人王:王者往也,懷仁布德,四方歸往,欲爲有道之君,治理邦國者也。我于彼前,現人王身,爲說五戒十善,以爲生貴之因;及說帝王德業,熏成隔生之種,令其成就善因,而獲福果。問:“心懷篡…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