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兒,忽遇慈母者:久在飄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兒,命若懸絲,今已從佛出家,常隨不離,飽嘗法乳,則慧命可續,如遇慈母。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此文翻譯潤文時,文字太略,意義不顯。上二句之意,意謂:若複因此,奇逢幸遇,師資際會,果能依教修習,菩提道果克成,可謂無忝所生,不負所遇耳,所得密言:即常不開演之法,佛爲演說,今亦得聞,果能從聞、思、修,由根解結,則叁摩可入,法忍可證;倘若還同昔日,本以文字會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證,則徒聞無功,與未聞者,無有差別也。
子叁 冀佛冥授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惟願如來,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嚴淨之法,此即求示圓通本根。秘嚴:密指耳根,如來不肯明言,是秘密。耳根逆流斷惑,了義修證,非著相之染修,故嚴淨。佛前但要阿難,心中詳擇,阿難無慧詳擇,求佛開示,佛肯分明指示,則成如來最後開示。最後者,即究竟開示之全功也。前示選根解結,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修證名目,雖皆備悉,若不知圓通本根,華屋之門,何自得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者:退即退歸本位,藏者藏諸心,而不形于口,心中默禱,是謂密機,望佛冥授,亦不必顯說,此屬意請;而佛大智鑒機,應其密請,故不自說,遂敕二十五聖,各說法門。交師所雲;大權施設之宜,師資簧鼓之意,于茲備見之矣!
癸叁 佛敕諸聖各說 分叁 子初 佛問諸聖 二 衆說本因 叁 佛現瑞應 今初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
爾時,即阿難意請之時,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顯說。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已回心大阿羅漢,非定性聲聞之衆。佛語之曰: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佛法之中,是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無學之位,此無學,非獨指羅漢,菩薩亦稱無學。《正脈》雲:“正以地上,既通羅漢之名,菩薩豈避無學之號,菩薩知真本有,達妄本空,修即無修。”永嘉雲:“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此即菩薩無學之明證也。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者:佛不問各人所證,但問最初發心者,以因地心,爲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誰爲圓通?而不言七大者,以地、水、火、風、空五大,合六塵中,見大合六根中,識大合六識中,則問十八界,二十五門,皆在其中。問誰爲圓通,此是一意;又問從何法,爲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後得入叁摩地,此又是一意。
初問:二十五門,誰爲圓通?意以二十五門,遍該諸法,頭頭是道,法法皆通,故諸聖依之而修,皆證圓通。二問:從何方便?意以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必要諸聖各說,因地依修之法,親證實到,並非空談無驗也。足顯聖性無不通,非唯通一門也。我先要阿難,詳擇一根者,因對機故作是說耳。初佛問諸聖竟。
子二 衆說本因 分二 醜初 諸聖略說 二 觀音廣陳 醜初分四 寅初 六塵圓通 二 五根圓通 叁 六識圓通 四 七大圓通 寅初分六 卯初 陳那聲塵 二 優波色塵 叁 香嚴香塵 四 藥王味塵 五 跋陀觸塵 六 迦葉法塵 今初
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
陳那五比丘與鹿苑,解見第一卷,顯見不動科中。雞園智論雲:昔因野火燒林,林中有雉雞,以羽漬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其地鍾靈,依此而修,道業易成。或五比丘,有在此修道,效與鹿苑並舉之。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之後,說法度生,爲我等叁轉四谛*輪,我于佛音聲之中,悟明四谛之理,即悟苦是生死苦果,有迫逼性;集是煩惱苦因,是招感性;滅是涅槃樂果,爲可證性;道是出世樂因,爲可修性。佛借音聲以作佛事,我于音聲而得開解。六塵應以色塵爲首,今以聲塵居先,後以耳根殿後者,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也。又別對阿難之機。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此述悟圓得證。佛問比丘解不?我初稱解。如來印證我,最初解,即命名爲阿若多,此雲最初解。我所解非他,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稱妙者,悟聲塵乃是緣生之法,其相雖妄,其性恒真,爲妙覺明體。其體秘密,無形無相;其用周圓,遍照法界。我于音聲,爲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羅漢道。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爲上。
此結答圓通,從聲塵得證,即以音聲爲上。
卯二 優波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優波尼沙陀,此雲色性空。我亦觀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觀不淨相:乃四念處之一,觀身不淨也。優波雖屬利根,煩惱障重,性多貪欲,故佛教修不淨觀,以對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觀之後,非但離障,且能悟性。以從不淨:指此色身,以從種子不淨,乃至死後,作九想觀:一、胖脹想,二、青瘀想,叁、壞想,四、血塗想,五、膿爛想,六、蟲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燒想。此中但雲白骨微塵者:微塵即是燒想,燒骨成灰,化爲微塵,微塵遇風,一吹即散,終歸于空,即色不可得,無色不能顯空,非但色無,並空亦無,故曰空、色二無,因此得成無學之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如來印證我名色性空。塵色既盡:即上空、色二無,妄相既盡,真性斯顯。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歸空,色色皆如來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圓滿曰圓;我從色相,爲本修因,得成阿羅漢道。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
此結答圓通。如我所證圓通,以觀色塵爲因地心,即此色塵爲上。
卯叁 香嚴香塵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
香嚴童子,觀香塵而得道,以自性真香,莊嚴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並非年齡幼稚也。起座禮佛,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谛觀者:以智照觀察,世間一切,有相有爲之法,即因緣所生法也。如《金剛經》所雲:“凡所有相”也。此所有相,皆是虛妄,非真實常住法。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我當時聞教辭佛,退而自修。宴晦者:宴然安處,晦迹韬光。清齋者:清淨齋室,即齋心潔己,清修觀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此香乃斫香樹,著地經久,外朽心堅,置水則沈,故以名焉。《華嚴》雲:阿耨達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華藏,若燒一丸,普熏閻浮,據此則鼻不蒙煙可知。 香氣寂然者:無形無聲。來入鼻中:我則即境修觀,以香氣爲所觀境,觀此香氣,非從木來,以徒木不燒,香氣安能遠達;亦非從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氣不常有故;亦非從煙有,以寂然來入,其鼻並不蒙煙;亦非從火生,以世間諸火,本不出生香氣。不聞之時,香氣去無所著,正聞之時,香氣來無所從,當體空寂,由是香既不緣,鼻無所偶,根塵雙泯,意識亦銷,根塵識空,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如來印證我,得香嚴號。塵氣即香塵之氣,倏然時之短也消滅。妙香者,自性真香,體不可見曰密,用乃遍現曰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道。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
此結答圓通,如我所證,以香塵爲本修因,證入圓通,乃以香塵爲上。
卯四 藥王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爲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堿、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藥王、藥上俱稱法王子者,以能紹隆佛種,堪承法王家業故。若究遠因,過去有佛,號琉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時有長者,名星宿光,聞說法故,將阿梨勒諸藥,奉日藏大衆,願我來世能治衆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立名藥王;其弟名電光明,以醍醐上味之藥,供養佛僧,立名藥上,此得名之深因也。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屬。
我無始劫下,自陳夙因。爲世良醫:善識病源,善能治病,藥到病除,方稱良醫。遍嘗諸藥,口中嘗此娑婆世界,顯嘗藥濟衆,即在此土。種種之藥雖多,不出草、木、金、石四類,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盡也知,何者爲苦,何者爲酢,乃至何者爲辛等,並知孰爲和合性,以多藥共治一病;孰爲俱生性,如甘草生來是甜,黃連生來便苦,一藥可治一病;孰爲變異,如修煉炮炙,方有功效;誰是冷性,能治熱病;誰是熱性,能治寒症,孰爲有毒、無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如是則世無難醫之病,人無不活之命,此善治身病也。至于善治心病,則宏宣佛法,化導人心,改惡遷善,返迷歸悟也。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承事如來,即本師釋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來成佛以來,久經無量劫數,來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師資夙緣所在,故得承事。因宿習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塵爲觀,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離也。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然味現,實無體性,故非有,此初起覺心,了其無體也。身、心,即指舌根與…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