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儿,忽遇慈母者:久在飘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儿,命若悬丝,今已从佛出家,常随不离,饱尝法乳,则慧命可续,如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此文翻译润文时,文字太略,意义不显。上二句之意,意谓:若复因此,奇逢幸遇,师资际会,果能依教修习,菩提道果克成,可谓无忝所生,不负所遇耳,所得密言:即常不开演之法,佛为演说,今亦得闻,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三摩可入,法忍可证;倘若还同昔日,本以文字会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证,则徒闻无功,与未闻者,无有差别也。
子三 冀佛冥授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严净之法,此即求示圆通本根。秘严:密指耳根,如来不肯明言,是秘密。耳根逆流断惑,了义修证,非著相之染修,故严净。佛前但要阿难,心中详择,阿难无慧详择,求佛开示,佛肯分明指示,则成如来最后开示。最后者,即究竟开示之全功也。前示选根解结,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修证名目,虽皆备悉,若不知圆通本根,华屋之门,何自得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者:退即退归本位,藏者藏诸心,而不形于口,心中默祷,是谓密机,望佛冥授,亦不必显说,此属意请;而佛大智鉴机,应其密请,故不自说,遂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交师所云;大权施设之宜,师资簧鼓之意,于兹备见之矣!
癸三 佛敕诸圣各说 分三 子初 佛问诸圣 二 众说本因 三 佛现瑞应 今初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尔时,即阿难意请之时,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显说。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已回心大阿罗汉,非定性声闻之众。佛语之曰: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佛法之中,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无学之位,此无学,非独指罗汉,菩萨亦称无学。《正脉》云:“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此即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者:佛不问各人所证,但问最初发心者,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谁为圆通?而不言七大者,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合六尘中,见大合六根中,识大合六识中,则问十八界,二十五门,皆在其中。问谁为圆通,此是一意;又问从何法,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后得入三摩地,此又是一意。
初问:二十五门,谁为圆通?意以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是道,法法皆通,故诸圣依之而修,皆证圆通。二问:从何方便?意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必要诸圣各说,因地依修之法,亲证实到,并非空谈无验也。足显圣性无不通,非唯通一门也。我先要阿难,详择一根者,因对机故作是说耳。初佛问诸圣竟。
子二 众说本因 分二 丑初 诸圣略说 二 观音广陈 丑初分四 寅初 六尘圆通 二 五根圆通 三 六识圆通 四 七大圆通 寅初分六 卯初 陈那声尘 二 优波色尘 三 香严香尘 四 药王味尘 五 跋陀触尘 六 迦叶法尘 今初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陈那五比丘与鹿苑,解见第一卷,显见不动科中。鸡园智论云:昔因野火烧林,林中有雉鸡,以羽渍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其地钟灵,依此而修,道业易成。或五比丘,有在此修道,效与鹿苑并举之。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后,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轮,我于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即悟苦是生死苦果,有迫逼性;集是烦恼苦因,是招感性;灭是涅槃乐果,为可证性;道是出世乐因,为可修性。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于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后以耳根殿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又别对阿难之机。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此述悟圆得证。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我所解非他,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于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此结答圆通,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卯二 优波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后,非但离障,且能悟性。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后,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于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卯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也。此所有相,皆是虚妄,非真实常住法。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晦者: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斋者: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著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华严》云:阿耨达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据此则鼻不蒙烟可知。 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著,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卯四 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碱、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若究远因,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阿梨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其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味之药,供养佛僧,立名药上,此得名之深因也。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
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如是则世无难医之病,人无不活之命,此善治身病也。至于善治心病,则宏宣佛法,化导人心,改恶迁善,返迷归悟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承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此初起觉心,了其无体也。身、心,即指舌根与…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