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此后观察,知其无从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者: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乃如来鉴机,因其愿行,立其嘉号。菩萨是自、他两利之人,解行相应之称,上指过去蒙佛,下指现在得果,今于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权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味觉明者: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卯五 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罗,此云贤守,以贤德自守,此自利也;又云贤护,以贤德普护众生,此利他也;又名贤首,位居等觉,是众贤之首。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我等等其同伴。先于过去,威音王佛之时。佛称威音王者,《法华》云:神智无量,将导一切。要解云: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大法王,说法无畏也。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当在初佛像法之中,以与常不轻菩萨同时也。跋陀等初为慢众,常轻慢诽骂常不轻菩萨,后见不轻神力,自悔前非,又复信从,故得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也。文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从略也。《法华》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后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卯六 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姓也,拣异余迦叶。又云大饮光,以尊者身光,映蔽余光故。本名毕钵罗乃是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名焉。紫金光比丘尼,即其妇也,同时发心出家。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能照昼,令人作务,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凉,喻真智照理;灯能昼、夜并照,真、俗无碍,喻中智双照理事。佛三智圆具,故号日月灯明。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梵语舍利,此云灵骨,由佛大悲愿功,碎金刚不坏之身,而为舍利,流布天上人间,为世福田,令恭敬礼拜供养者,皆获福故。然灯续明者: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坏,时有贫女,对像感伤,有欲修治,愧无资财,后丐得金钱,倩匠为薄,同成功德。金师欢喜,治莹佛毕,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爱乐,据此则紫金涂像,另一因缘,或翻译脱漏毗婆尸世之文。
自尔以来:即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有二意:一指过去同时发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时发心,从佛出家。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正观法尘。而言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迦叶现在鸡足山中,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我以空观,销灭法尘,即上我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但结言而已,非另有别法也。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故。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约罗汉之迹,祗破我执,约证圆通,法执亦亡。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初六尘圆通竟。
寅二 五根圆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二 槃陀鼻根 三 憍梵舌根 四 毕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阿那律陀亦云阿?楼陀,或云阿泥楼豆,此云无贫,又译如意。过去劫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得如意乐,是佛堂弟。起座礼佛,陈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字去声,好也,见有见性见尘之别,若见尘,是出流循尘,故有流转,若见性,是入流旋根,获得无妄。故佛教以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者:此明半头天眼之功能,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阿那律陀,于净名会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则天人报得天眼,岂能与尊者,较左右耶?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此中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忧根坏,不能见尘,世尊教以旋见亡尘,不必见尘,循元脱根,不必用根,正对机设教,因病与药也。
卯二 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云道生,槃特伽此云继道,其母两度随夫出国,西域国风,女人若要生产,当回母家,第一次欲产,回家时促,行至半路,于大路边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应当早归,又是仓卒不及,于小路边生子,名曰继道,相继乃兄,于道路而生,故名继道。从座而起,顶礼白佛。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譬喻经》云:槃特于迦叶佛时,为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因此故感愚钝之报。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五百罗汉,同教一偈,不能成诵。其兄先出家入道,见其弟如是愚钝,出家亦复无用,遣令还俗。槃特闻已,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