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舌識,諸藥不來,舌之與識,不自現苦等諸味。故非即身心;舌與舌識不嘗,諸藥不能自知苦等諸味,故非離身心,此後觀察,知其無從也。 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者:由是分別味塵之因,既無定體,又無從來,惟是幻妄名相,其相雖妄,其性恒真,從是開悟,味塵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于會中,爲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觀行已成,圓解又開,得蒙如來,印證我昆季兄弟也,藥王、藥上二菩薩名。此乃如來鑒機,因其願行,立其嘉號。菩薩是自、他兩利之人,解行相應之稱,上指過去蒙佛,下指現在得果,今于如來法會之中,爲法王真子,權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味覺明者:因觀味塵,從淺至深,圓悟本覺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證,位登菩薩,此是真修實證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爲上。
此結答圓通。據我所修所證,以味塵爲本修因,即此爲上。
卯五 跋陀觸塵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羅,此雲賢守,以賢德自守,此自利也;又雲賢護,以賢德普護衆生,此利他也;又名賢首,位居等覺,是衆賢之首。並其同行道伴,十六開士,開士即菩薩異稱,謂自能開悟,複能開悟衆生之大士。同時起座,禮佛自陳圓通。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我等等其同伴。先于過去,威音王佛之時。佛稱威音王者,《法華》雲:神智無量,將導一切。要解雲:以大音聲,普遍世界,爲大法王,說法無畏也。准《法華經》,有二萬億威音王佛,相繼出世,跋陀當在初佛像法之中,以與常不輕菩薩同時也。跋陀等初爲慢衆,常輕慢誹罵常不輕菩薩,後見不輕神力,自悔前非,又複信從,故得聞佛遺傳教法,發心出世俗家也。文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此從略也。《法華》雲:爾時常不輕菩薩者,則我身是;爾時四衆,常輕是菩薩者,今此會中,跋陀婆羅菩薩等是。
于浴僧時,隨例入室者:佛製七衆淨浴律儀,半月僧衆用浴一次,隨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時,以水觸身,覺有冷暖澀滑之觸,由是窮究此水,還是因洗塵,而現觸耶?還是因洗體,而現觸耶?若謂洗塵而現,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謂洗體而現,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何能覺觸?故忽悟水因,水爲導悟之因,既不洗塵,又不洗體,根塵悉泯,能所雙亡,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相盡性顯,觀行成就。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宿習:即指過去觀行熏習成種,在八識中,曆劫無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輕賤不輕,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于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猶能宿習無忘,守護善根,乃至今時,從佛出家。此佛是本師,昔緣複遇,承教斷惑,出叁界之家,令得無學之道,此非小乘無學,乃是證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羅。 妙觸宣明者:妙觸對妄觸而言,妄觸有能觸之根,與所觸之塵,發生知覺,是名爲觸;今既不洗塵,亦不洗體,妄觸既盡,妙觸宣明,微妙觸塵,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宣明即發現也。成佛子住者:即證菩薩位,位居等覺,是佛真子,堪紹佛位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爲上。
此結答圓通。佛問我圓通,如我所證,乃以觸塵爲導悟之因,昔以觸塵觀行薰習,後得妙觸宣明,故以觸因爲上。
卯六 迦葉法塵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葉,此雲大龜氏,姓也,揀異余迦葉。又雲大飲光,以尊者身光,映蔽余光故。本名畢缽羅乃是樹名,父母禱此樹而生,故以名焉。紫金光比丘尼,即其婦也,同時發心出家。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當時有佛,應機出現于世,名日月燈明佛。此佛以叁智立名:日能照晝,令人作務,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涼,喻真智照理;燈能晝、夜並照,真、俗無礙,喻中智雙照理事。佛叁智圓具,故號日月燈明。我得親近,爲佛常隨衆,聞法修學,佛滅度後,感佛深恩,供養舍利。梵語舍利,此雲靈骨,由佛大悲願功,碎金剛不壞之身,而爲舍利,流布天上人間,爲世福田,令恭敬禮拜供養者,皆獲福故。然燈續明者:然燈供養,以續日光之明,並以紫金光,塗佛形像。灌頂《疏》引《付法藏》雲:毗婆屍佛滅後,塔像金壞,時有貧女,對像感傷,有欲修治,愧無資財,後丐得金錢,倩匠爲薄,同成功德。金師歡喜,治瑩佛畢,誓爲夫婦,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愛樂,據此則紫金塗像,另一因緣,或翻譯脫漏毗婆屍世之文。
自爾以來:即自爾時,塗像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違所願。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隨願感報,與迦葉爲夫婦,故曰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有二意:一指過去同時發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時發心,從佛出家。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于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迦葉正觀法塵。而言觀六塵者,以法塵是前五塵落卸影子,故並言之。變壞者:法塵托意識而現,念念遷變壞滅,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變壞無常,當體空寂。修滅盡定:此定能滅六識,不起分別,能空法塵,故曰滅;能盡七識,半分染末那,亦複不起,故曰盡;唯留七識半分淨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一彈指頃。迦葉現在雞足山中,待彌勒下生傳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爲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我以空觀,銷滅法塵,即上我觀六塵變壞,唯以空寂,此但結言而已,非另有別法也。法塵既銷,根識亦盡,結使隨斷,故得成阿羅漢道。世尊說我,頭陀爲最。梵語頭陀,此雲抖擻,以能抖擻法塵故。由我生滅法塵既滅,微妙法性現前,故能開悟法性,了明藏心,銷滅諸漏;約羅漢之迹,祗破我執,約證圓通,法執亦亡。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爲上。
此結答圓通。如我所修所證無他,惟以法塵爲本修因,最爲其上。初六塵圓通竟。
寅二 五根圓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二 槃陀鼻根 叁 憍梵舌根 四 畢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
阿那律陀亦雲阿?樓陀,或雲阿泥樓豆,此雲無貧,又譯如意。過去劫以稗飯,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得如意樂,是佛堂弟。起座禮佛,陳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時,每于聽法之時,常樂睡眠,如來诃責我爲畜生類。偈曰:“咄咄何爲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我聞佛诃,啼泣自責,業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許睡眠,遂雙目失明;目以睡爲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見阿那律陀,聞诃自責,精進失目,喜爲可教之機,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樂字去聲,好也,見有見性見塵之別,若見塵,是出流循塵,故有流轉,若見性,是入流旋根,獲得無妄。故佛教以好樂見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見之見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無動無壞,突開金剛正眼,名得金剛叁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發半頭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勝二種眼根,而能觀見十方世界,此即靈光獨耀,脫離內根也。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者:此明半頭天眼之功能,精即樂見之見精,旋妄複真,洞達無礙,故喻觀大千,如觀掌中之果。阿那律陀,于淨名會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觀見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則天人報得天眼,豈能與尊者,較左右耶?如來印證,我成阿羅漢道。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如我所修所證,即是旋彼出流之見精,遠離塵累,此背塵也;循彼元明之真見,脫黏內伏,此合覺也。此中佛所授之叁昧,因阿那律陀,正憂根壞,不能見塵,世尊教以旋見亡塵,不必見塵,循元脫根,不必用根,正對機設教,因病與藥也。
卯二 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雲道生,槃特伽此雲繼道,其母兩度隨夫出國,西域國風,女人若要生産,當回母家,第一次欲産,回家時促,行至半路,于大路邊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應當早歸,又是倉卒不及,于小路邊生子,名曰繼道,相繼乃兄,于道路而生,故名繼道。從座而起,頂禮白佛。
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我阙少諷誦憶持,無有廣學多聞之性。《譬喻經》雲:槃特于迦葉佛時,爲叁藏沙門,有五百弟子,叁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因此故感愚鈍之報。以宿善故,與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聞法出家。佛製出家,先學伽陀四句:“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此偈之意,出家須要修持叁業,莫惱衆生,看破五欲,勿學外道,空修無益之苦行。槃特憶持如來,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記得前四字,遺忘後叁字,記得後叁字,遺忘前四字,五百羅漢,同教一偈,不能成誦。其兄先出家入道,見其弟如是愚鈍,出家亦複無用,遣令還俗。槃特聞已,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