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P14

  ..續本文上一頁八識心王,有心意識叁名。心有緣慮積集二義,緣慮者,攀緣所緣境而慮知之。積集者,集合含蓄諸法之種子于自心中。意有依止思量二義,依止者,爲發起他心心所之根據。思量者,常緣心內而思量。識有了別粗二義,了別者,識別所緣境。了粗者,識別粗顯之外境。若約初義,此叁即八識之通名。若約後義,則第八識積集色心諸法種子,生起諸法,集起義勝,故名爲心。第七識緣所緣境恒審思量爲我等,思量義勝,故名爲意。前六識,對六境,粗動間斷,辨別了解,了別義勝,故名爲識,如倫記雲,心意識義,自有通別。別名心意識者,賴耶是心,以能集起叁界生死色心法故。末那名意,以與六識爲同時根,生六識。六識名識,以對六境分別強故。二通名心意識,謂八識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別名識故。又二十唯識述記雲,謂諸經所說心意識及了別,此四名其體無異,但名差別。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又演秘雲,心意識叁,皆有通別。若緣慮名心依止名意,了別名識,此即通名,八識皆有此叁名故。若積集名心,思量爲意,了□名識,乃是別名,如次別屬第八七六。

  次心王緣境,總有叁種分別。于現在之世象,不用比知推測等,如其自相任運分別,曰自性分別。如對法雲,如所緣相無異分別,于自境界任運轉故。于過去事象,追想憶念而起分別,曰隋念分別。于過現未叁世不現見之事象,思構量度而起分別,曰計度分別。八識中,前五識與第八識,唯有自性別。第七識,自性計度(現在)二分別。第六識,廣通叁分別。

  又八識之緣境作用,有叁量之不同。叁量者,現量比量非量也。所謂現量者。現謂現前,量謂度量。謂于現前明了之色等境,離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逼附境體,顯現量知境之相故,故名現量。所謂比量者,比謂比類,量義同前,謂于不現在前之色等境,藉已知境類比度量而正知之。如遠見煙,知彼有火。又見瓶等,從所作性,了知無常。故名彼量。所謂非量者,似現量非現量似比量非比量之總名,即誤謬之量知。謂若有境,非可現知明白而照,亦非可比擬推度而知。實無境體,非可量度,于非量處,而起心量。如見杌爲人,睹見陽炎謂之爲水,又如于霧等,妄謂爲煙,邪證有火。故名非量。八識中,前五識與第八識,唯是現量。第七識唯是非量。第六識通有叁量。

  第二節 心所法

  心所者,心王所有法之略,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之心作用也。心王所緣境,唯取總相。心所不惟取境之總相,亦取其別相。總相者,如緣一株綠樹,唯取綠色。別相者,更于綠色上,取新舊濃淡等差別。此心所有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等位,瑜伽作五位,顯揚唯室百法五蘊等論,俱作六位。又其法數瑜伽作五十五,對法作五十五,顯揚唯識百法五蘊俱作五十一,茲依百法,作六位五十一法。

  ┌遍行 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 欲,勝解,念,定,慧,

  │善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心所法┤煩惱 貪,嗔,癡,慢,疑,不正見,

  │隨煩惱 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 ,放逸,惛忱,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 睡眠,惡作,尋,伺,

  第一遍行者,周遍行起之心所。一切心作用生起時,此心所必相應而俱起,故名遍行。于中一作意者警覺作動應起心之種子,引令趣所緣境之心作用。二觸者,令心心所同觸前境,生起受想思之心作用。叁受者,領納前苦樂等境,起愛非愛之心作用,四想者,于諸境取其相貌方圓等像,施設種種名言之心作用。五思者,令心造作善惡等業之心作用。

  第二別境,對各別之事境所起之心所。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名爲別境。如安慧雲,于差別境中決定,故名別境。彼等境各差別,非一切故。于中一欲者,于所樂境,希望願求,能發正勤之心作用。二勝解者,于所取境,明了了解,心生決定,謂此事如是不如余,不能引轉之心作用。叁念者,于曾所境,令心明記不忘,不于余所緣行相散亂,能引正定之心作用。四叁摩地者,于所觀察境,平等持心,令心專注不散,能生決擇智之心作用。五慧者,于所觀察境,簡擇是非,分別善惡,得決定斷疑惑之心作用。

  第叁善者,唯善心生起時相應俱起之心所。于中一信者,于實德能,深忍樂欲,自性清淨,複能清淨余心心所之心作用。此中有叁種,一信實有,謂于一切法之真實事理,深信其爲實有而隨順忍可。二信有德,謂于叁寶之真淨德。起深信而生喜樂。叁信有能,謂于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信已及他能得能成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對治不信,愛樂證修世出世善。二精進者,于斷惡事修善事,精勤策勵,勇銳堅猛之心作用。叁慚者,依尊貴自身及教法二種增上力,崇閑德,重善法,羞恥過惡之心作用。四愧者,依世間诃責暴人厭離惡法之增上力,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之心作用。五無貪者,于一切順情境不起貪著之心作用。六無嗔者,于一切違情境不生嗔恚之心作用。七無癡者,于諸法之事理明解不明之心作用,以上叁種,生善之作用勝,故名叁善根。八輕安者,令所依身心遠離有漏煩惱之□重,適悅安樂,堪修道行之心作用。此心所爲與定心俱起,能對治惛忱等定障。九不放逸者,于所斷惡法,能防令不起,所修善法,能修令增長之心作用。十行舍者,令心不流于掉舉,不陷于惛忱處于中庸,平等正直無功用住之心作用。不放逸與行舍,皆于精進及及四善根之功能上假立,非別有體。十一不害者,于諸有情不爲侵損逼惱之心作用。此亦依無嗔之作用所假立,非別有體。雖然,無嗔翻對斷物命嗔,不害但違損惱物害,無嗔與樂,不害拔苦,故無嗔配慈,不害配悲。

  第四煩惱者,煩擾惱亂有情身心之心所。此有煩惱即本惑及隨煩惱即隨惑二種。貪等六種,爲一切煩腦之根本,能生忿等諸隨煩惱,故名根本煩惱。于中一貪者,于一切順情境染著貪求之心作用。二嗔者,于一切違情境心生憎恚之心作用。叁癡者,于諸法之事理迷闇不了能生起一切惑障之心作用,亦稱無明。四慢者,恃己所長于他有情心生高舉之心作用。五疑者,于諸谛理即迷悟因果真實不虛之原理,心懷猶豫之心作用。六不正見者,于諸谛理顛倒推度之心作用。此見之行相有五種,一薩伽耶見,此雲身見,又曰我見,于五蘊假和合之身心上起我我所見之心作用。二邊見,于前所起我見上執爲常住不變或死後斷滅之心作用。叁邪見,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分別之心作用。四見取見,于諸見之中,隨執一見及其所依五蘊即己身,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之心作用。五戒取見,于隨順諸見所製定之戒禁及其所依五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之心作用。

  第五隨煩惱者,忿等二十種染汙法,唯是根本煩惱之分位或其等流,故名隨煩惱。于中一忿者,對現前不饒益境忿憤不平之心作用,二恨者,于先所忿事懷怨不舍之心作用。叁惱者,追念先忿恨之境,或觸現前逆境,暴熱很戾之心作用。以上叁者,嗔之一分,非別有體。四覆者,恐失財利及名譽,隱藏自所作罪之心作用。五诳者,爲獲財利及名譽,矯現有德之心作用。六谄者,爲取他意或藏已失,曲順時宜,矯現恭順之心作用。以上叁者,貪癡一分。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耽醉傲逸之心作用。八害者,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于他之心作用。九嫉者,殉自身之名利,于他所有功德名譽恭敬利養,媢嫉不耐之心作用。此二亦嗔一分,十悭者,于財法兩者,不能惠拾,秘藏吝惜之心作用。十一無慚者,不顧自身及教法,輕拒賢善,不恥過惡之心作用。十二無愧者,不顧世間之诃厭,崇重暴惡,不恥過惡之心作用。十叁不信者,與信相反,于實德能,不忍不樂不欲,自性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之心作用。十四懈怠者,與精進相反,于斷惡事修善事,懶惰不進之心作用。十五放逸者,與不放逸相反,不能防染,不能修淨,縱恣蕩逸之心作用。由懈怠與貪嗔癡有此作用,非別有體。十六惛忱等者,自性惛昧沈重,令心于境無所堪任之心作用。十七掉舉者,自性囂動,令心于境不寂靜之心作用。十八失念者,與念相反,自性散亂,于諸所緣不能明記之心作用。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觀境,邪了不達之心作用。此慧與癡一分。二十散亂者,與叁摩地相反,自性躁擾,令心于諸所緣流蕩移易之心作用。此二十隨煩惱中,初忿等十種,行相粗猛,互相違,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中無慚等二種,一切不善心生起時,必相應俱起故,名中隨煩惱。後不信等八種,有覆無記與不善等一切染心生起時,必相應俱起故,名大隨煩惱。于中忿恨等十,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叁。唯是根本煩惱之差別分位,無別體性故,皆是假有。中二大五,離根本煩惱別有自體故,皆是實有。

  第六不定者,睡眠惡作等四種心所,非如信等定是善性,貪等定是染汙性,又非如觸等,定遍一切心,欲等定遍一切地,故曰不定。于中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極闇味之心作用。二惡作者,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先惡所作,後起追悔之心作用。但依安慧,于惡劣所作,心有追悔,爲惡作。叁尋者,令心于一切法不深推度,粗尋求其義理之心作用。四伺者,令心于一切法,能深推度。細伺察其義理之心作用。

  第叁節 色法

  心王心所所變影像相分,皆名爲色。所言色者,非僅通常所謂青黃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質,總撐爲色。故此所謂色,有變壞質礙示現等義。變壞者,由手足塊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蠍所觸等時,即便變壞。質礙者,彼此互相觸對而障礙。示現者,有方所形相,表示顯現彼此之差別。此色法有十一種,即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法┤五境…色聲香味觸

  └法處所攝法

  初五根者,感取外界之現象,令內界之心識發動之官能。于中一眼根者,照矚青黃等色,令內界之心作用即…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