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11章 善心與信心▪P2

  ..續本文上一頁望獲得之心,自能不厭其煩地去實踐五戒十善,所以說“于能深欲”。

  叁、在家居士修習之法

  《大般涅槃經》卷上雲: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恒以善法則訓導妻子,叁者愍念童仆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恒行此四法,現世爲人之所愛敬;將來所生常在善處。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雲:

  何等爲信力?于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大正藏》第二冊卷二·一八八頁上)

  《華嚴經》卷六雲:

  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信能舍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于法門無障礙,示現無上解脫道。

  (《大正藏》第九卷·四叁叁頁上至中)

  《大智度論》卷一雲: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大正藏》第二十五卷·六叁頁中)

  《那比丘經》卷上雲:

  誠信者,無所複疑。信有佛,有佛經法,信有比丘僧;信有阿羅漢,信有今世,信有後世;信有孝順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信有作惡得惡;得信是以後心便清淨。

  (《大正藏》第叁十二卷·七零七頁中)

  《出曜經》卷十二雲: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舍悭垢,此之謂信。

  信能渡河,其福難奪。

  《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雲:

  入佛法海,信爲根本;渡生死河,戒爲般筏。

  《梵綱戒經》卷上:

  信心者,一切行以信爲首,衆德根本。

  《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觀天品〉雲:

  如來應等正覺,叁界最勝,度脫生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雖有一法,能報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此供養,亦自利益。

  此段經文在明唯信佛法能報佛恩。

  《大乘十法經》雲:

  信爲最上乘,信者無窮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親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諸白(淨)法,猶如焦種子,不生于根芽。

  在《法句譬喻經》卷一,〈笃信〉中,提到:

  印度舍衛中的東南方,有一條深且寬的大江,岸邊住著五百戶人家。這裏既沒有佛教,也缺乏感化居民的教理。所以,百姓的舉止粗暴,只知你欺我詐,生活方式也是恣情縱欲,胡作非爲。

  釋尊很憐憫他們的種種惡習,總希望找機會來教化他們。有一天機緣成熟,釋立刻動身前去。

  釋尊到了那裏,在一棵樹下靜坐瞑想,村民們看見佛身光輝燦爛,覺得奇怪,心想必定是何方神聖?于是大家都前來圍觀瞻仰。一會兒,人群中有人自動合掌問訊,伏跪在地並問尊者究竟來自何方?釋尊先叫大家安靜,然後說:“你們坐下來,好好聽我說話。”雖然,佛陀很嚴肅地暢談各種有關佛教的內容,無奈,竟然沒有一個人肯相信,那些一直沈迷在虛僞、任性和貪欲中的居民,始終聽不進佛陀的金玉良言。

  這群人實在值得同情,佛陀爲了開導他們,乃運用神通,化身一個從江南渡河過來的壯漢。只見他渡河時,就像在水面上行走,只有腳趾浸到水而已。他慢條斯理地在水上行走,恭恭敬敬地來到佛前,跪在地上向佛叩拜。村民們看見都吃驚地走來問他:

  “我們世代都在這條河岸居住,不但不曾看過有人會在水上行走,也不曾聽過這回事,你到底用什麼方法不讓身子沈沒,而安然行走呢?”

  “我原是一個江南的居民,今聽說佛陀來說這裏宏揚佛法,才專程來禮拜,不巧得很,沒有船過河,正在苦惱之際,南岸的人說:“河淺得很哩!”我相信不疑,就這樣走過來了。其實,我哪裏懂得什麼方法!”

  這位南岸過來的漢子,說話的語氣堅定,信心不可動搖。佛聽後也異常贊賞:

  “這是善行,只要信仰誠摯,不疑有他,生死的深淵也同樣能輕易地渡過。只是橫渡幾公裏的江水,何難之有?這完全來自“信”字而已。”

  于是佛陀以偈語來開導村民。世尊頌雲:

  信能渡淵,攝爲船師;

  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一切縛解。

  信乃得道,法至滅度;

  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從是脫淵。

  村民們聽佛所說“信”,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信心所至,可橫渡深淵如行平地,可逢凶化吉得聖人之智,都紛紛發心皈依佛陀並求受五戒。從此誠心正意地遵守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而成爲虔誠的佛教徒。(《大正藏》第四卷·五七九至五八零頁)

  “信”是善心所之首,意爲心正意誠,而有正信者其所作所爲皆是正確、善良之舉。善人言而信,無信者,是非人之言。所以《大學》雲:“誠于中,形于外”你有什麼樣的心理,就公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爲。《左傳》亦雲:“人心不同,各如其相。”清淨、誠信、純正的念頭是善行的原動力。所以《成唯識論》卷六:“唯善心俱,名善心所”。

  臺語諺雲:“善心者躺著著同帽。”,意爲行善布施的人,甯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盡其所有施于人;而惡心者,縱有多余也不肯予人,戴著風帽表幸災樂禍,不肯濟貧救難。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善者吃虧,惡者占便宜,事實正好相反。以下所述的因果故事可證之。

  清朝年間:有個約十歲的小孩在街頭賣油條,有一天他賣完油條就在回家的路上,見一年老的托缽僧,站在街頭,無人前往布施,小孩趨前,見缽中無一毫,一念善心起,即將當天所賣的油條錢悉數倒在老師父的缽中。老師父拿掌念佛號:“善哉!善哉!”對著小孩說:“小施主,你將來有難,請到某縣某寺找我……。”小孩覺得自己和這位老師父很有緣,很想再聽下去,但一想到再不回去會挨店主罵,就依依不舍地走了。回到店裏,老板問:“今天賣油條的錢呢?”掏掏口袋,半文也無,才想起已全數給了老師父。只好將實情說出,誰知店主不相信,硬說是小孩侵吞了錢而撒此謊言,將小孩痛打一頓之後趕了出去。小孩本是孤兒,被趕了出來即淪爲乞兒,生了一頭的癞痢,又染眼疾而致瞎眼,正不知何去何從時,忽地想起老師父交待的話,于是心生信心,沿途乞討問路至老師父的寺院,想不到老師父已令人在山門外等候。小乞兒心想從此可有好日子過了,心一開懷,當晚一頓慧盛的晚飯,吃得好不開心。半夜裏摸黑起來欲至茅廁,因眼盲,路又不熟,掉到糞坑中,爬不起來。

  翌日才被寺中之人發現,已經回生乏術。當時寺中的小沙彌即問老師父:“爲何少乞兒行善布施,未能亭福就早死了呢?”師答:“乞兒前世本是惡人,應受叁世惡報。亦即第一世要行乞而終其一生,第二世得眼盲之報,第叁世短命,跌落糞坑而亡。今以一念善心布施僧衆,以此敬佛供僧的功德,叁世的報應于今生一次報完,來生即可投胎爲富者之子,得享榮富貴。”(以上故事爲星雲大師所述)由此可見要研究一件事的善與不善,不能僅就當前的現狀裁定,必須洞徹人情事理,通過叁世因果的考驗,方可謂之爲“善”。所以《佛說善惡因果經》雲:

  今生瞎眼爲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短命爲何因?前世宰殺衆生身。

  今生駝背爲何因?前世笑了拜佛人。

  人見歡喜爲何因?前世多結善緣人。

  若人深主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國。

  叁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

  四、信心——向上的原動力

  大乘唯識說“信”有忍可、澄清、希望等叁種行相,又說,業、果、四谛,叁寶爲信的對象。南傳佛教、北傳有部、大乘唯識皆說“信”是正信,是善淨;但《成實論》說信從因而言有“從癡生”與“從智生”二種,前者是信六師外道,後者是對佛的信解行證而生淨信。

  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濁亂的時代,要使人向上,要鍛煉德性,自淨淨他的信德,絕不可少;如缺少了這種淨信之力,一切功德皆不得成。所以“信”與叁界九地一切善心所的六識相應。

  “信”是砥砺我們樂于追求善法的原動力,因此《十二門論》雲:信有叁相,(一)即樂于親近善人(于德深樂),(二)樂于聽聞正法(于實深忍),(叁)樂行布施(于能生欲)。又《華嚴經》雲:

  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嫌怪;

  于善知識處,深生信心,勿改變。

  “信”也是一種財富,所以《涅槃經》卷十七雲:

  有七聖財,所謂信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等。

  此外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信、進、念、定、慧)以信爲首,《仁王般若經》也以信心爲菩薩行之始源,而將其置于菩薩位之首。又《大般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所言之信心,皆爲信仰佛法僧叁寶及因果之理。禅宗《信心銘》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言語道斷,非去來今”止,都在強調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

  “有信心就有力量”,就是淪爲畜牲道的難亦具有五德:

  “頭帶冠是文,腳有距是武,勇鬥敵是勇,食相告是仁,守夜不失時,待曉晨而鳴是信。”

  祈願世人心存善念,有誠信,有正確信仰且能守信,如此人人成善心人士,“勤奮、守時、慈愛”的善良社會風氣,指日可待。

  

  

《觀心·開心 第11章 善心與信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