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禅定與智慧
·智慧眼開
·叁昧與睿智
·定江山、慧保身
·人各有志,別境有定
一、開智慧眼
《出曜經》卷第二十二〈觀品〉雲:
愚者自稱愚,當知善黠慧;
智者自稱智,是謂愚中甚。
接前文的“欲、念、勝解”等五別境的前叁個心所之後,今將進入五別境的後叁個心所“定、慧”。
今人爲了面子,爲了人情,也爲了自負(優越感)常在人前拍胸脯大言地說:“安啦!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說進容易,作時難;若無十分把握且不具百折不撓的定力與智慧,豈能事事盡如人意呢?所以
《維摩經》雲:
舍利弗!今土則淨,汝者不能見之,
何也?
智慧眼未開故。
二、叁昧與睿智
別境五者:一、欲 二、勝解 叁、念 四、定 五、慧。
(《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八五五頁中)
名相釋義如下:
(何謂)“定”
《成唯識論》卷五雲:“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慧依爲業。”
“定”又名叁昧(梵samadhi)就是製心一處,全神貫注所觀之境,不使散亂之意。因定心能啓發智慧,故雲:“慧依爲業”。“定”有各種譯名,今略述如下:
1、叁摩地:釋爲等持,又作正心行處,修此定,心則端直、平等攝持。爲定之本體。
“等持”是使心不散,專止于一境。此謂觀得失俱非,持心專注不散,依此定便有抉擇智生;如若不持心專注境性,便無定起,因此不屬于遍行。(《成唯識論》卷五)
《瑜伽師地論》卷叁雲:“謂于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又《廣五蘊論》雲:“所觀事者,謂五蘊(色、受、想、行、識)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爲業,由心定故如實可知。”
《順正理論》卷十一雲:“令心不亂取所緣境,不流散因,名叁摩地。”
2、等引:梵(samahita)叁摩呬多,譯爲等引。遠離心之浮(掉舉)、沈、(昏沈)而得平等安詳,身心俱安之狀態,故名“等”。“引”,乃由自力引起,(發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則離諸煩惱,而引發勝好功德。等引通于有心、無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3、等至:梵語(samapatti)叁摩缽底。謂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僅通于有心、無心二定,不通于散位,爲定之自相。
4、靜慮:梵語dhyana馱那演那,又譯爲禅那,謂澄神審慮,專思寂想,即鎮靜念慮(分別)之意,通于有心、無心、有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無色定。
5、心一境性:梵語cittaikagrat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謂攝心一境,策勵正勤而修習。即將心集中于一對象之意,爲定之自性。
6、正受:梵語samatha奢摩他,譯爲止、正受。離于邪亂謂之“正”,納法在心謂之“受”,如明鏡之如實觀物。能滅一切散亂煩惱,僅限于有心之淨定。
7、現法樂住:梵語謂修習禅定,離一切忘想,身心寂滅,現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即于現在世經由深定、無漏定等享受定之法樂,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以上爲《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所載“定”的七種異名。依定之內容及其修行之階段,可將定分爲多種。俱舍宗將其大別爲有心定與無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靜慮(四禅、四色界定)與四無色定,合爲八定(八等至)。
大乘中,對于定之種類,更有多種說法。唯識宗及密宗之瑜伽觀行,天臺宗之四種叁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爲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實踐方法,此即修定。傳說佛陀說法之前,即曾入定,此爲導他而入之定。又唯識宗于煗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觀主觀與客觀之假有實無,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注一)
(二)何謂“慧”
《百法直解》雲:“于所觀境,簡別決擇,而爲體性,斷疑而爲業用。”
“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正確了解諸法真象及契合真理的正確認識。亦即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作用。
慧——梵語prajna,巴利語panna、音譯般若。指推理、判斷事理之精神作用。慧通于善、不善、無記叁性。惡慧中,作用強者稱惡見,爲五見之一。善慧又作正見、正慧。依俱舍論之說,慧系與任何心所皆有相連屬之作用,爲大地法之一,唯識宗謂慧爲別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與智爲相對之通名,達于有爲之智相稱“智”,達于無爲之空理則稱“慧”。俱舍論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與“無漏慧”兩種。前者與煩惱法有密切不可脫離且相互影響之關系,屬于“智”之性質;後者又稱“聖慧”,由聞法而來之慧,稱作“聞慧”。由思考而來之慧,稱作“思慧”。由修行而來之慧,稱作“修慧”。以上叁者合稱聞思修叁慧,叁慧加上與生俱來之“生得慧”合稱四慧。
依《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說,菩薩之階段可分六種智慧,即聞、思、修叁慧與“無相慧”——(已證悟空無自性),“照寂慧”——(以中道之慧觀照見中道之理),“寂照慧”(寂照不二,定慧平等)以上六者依次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六位配合,此外,天臺宗亦有劣慧之說。(注二)
慧與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稱“叁學”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稱。以上之慧屬狹義之解釋。廣義之慧則指梵語prajna,一般音譯作般若。
般若有叁大類(1)共般若與不與共般若。(2)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3)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
又有一種分類爲(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3)文字般若。
叁、定江山、慧保身
在《法名譬喻經》〈心意品〉第十二中,記載著:有定慧的賢者,聞法而生信心,而開智慧,證聖果。
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學佛的比丘,在一條河邊的大樹下修行,連續不斷的十二年學道歲月中,貪心還沒有消融,整天心猿意馬,一肚子的男女功名愛恨。眼裏只知道貪色,耳朵只圖好音,鼻子只圖聞香味,嘴巴只貪圖好味。心裏充滿了白日美夢,人是坐在樹下,心老早到九霄雲外了,這樣子,身在樹下心在天外,沒有一天靜下來。
十二年裏,連“道”的影子也沒有見到。
佛陀知道他這個人還可以度一下,就變化爲一個比丘,來到他修行的地方,在河邊大樹下一同過夜,但是風坐下休息沒多久,月亮出來了,就看到一只小龜從河裏爬出來,一直爬到大樹下。此外,又有一只水濑,從小裏出來覓食,和烏龜在途中相遇,水獺撲過來便把烏龜吃掉,那只龜急忙把自己的頭、尾巴,和四只腳縮到殼裏,水濑就無法吃了。
那水濑無奈,只好放棄,剛走遠一點,那只烏龜又把頭伸出來,照樣爬行。水濑對它無可標何,烏龜便撿了這條命。
于是這個修行的比丘,就對佛所變化的沙門說:“——你看,這只烏龜有了保命的殼,所以水濑還是不能奈何他!”
佛化的沙門答說:“我想世人連這頭烏龜也不如。世人不知營造保命之殼,渾渾噩噩,不知生命無常,整天心猿意馬,一腦子美夢。如果外魔(外來的誘惑)一旦得隙,便會乘機而入,這個人便完了。你要知道生和死,是沒有定限的,它會翻來轉去,使你流落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的。一切的苦惱,都是這顆心造的。應該自我勉勵,尋求寂滅才一蓮永逸啊!”
接著,佛化的沙門便說了一首偈: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四大本空)
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爲招患。(妄念造業)
是意自造,非父母爲;可勉向正,爲福勿回。(趨向定慧)
藏六(注叁)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此時修道的比丘聽佛說了這一首偈,馬上貪欲斷滅,就得了佛道四果。他此時已知那樹下的沙門是佛陀所化,便整傷衣履急忙頂禮坐下,在傍護法的龍鬼神之類,也無不欣喜萬分。(注四)
我國曆史中有一則定生慧的故事:
宋太祖有一天曾召畫工周玄素,命令他在殿堂的譬上,畫一幅“天上江山圖”。
周玄素感到爲難地說:“臣未曾遍遊全國,不敢輕率從事,如陛下先草建規模,臣可以加以潤飾。”此舉是“定”,一點也不沖動,劃率行事。
宋太祖是到過很多地方的人,天下山川形勢,在心中有深刻的印象,拿起筆來,大致地勾畫了一個大概。然後要周玄素加以個潤。
周玄素此時卻說了:“陛下江山已固定,豈可稱動?”
趙匡胤笑了,說:“不錯,不錯,你去吧!”此舉是“慧”明哲保身,皆大歡喜。
一九九二年的十一月十四日,靈泉寺方丈惟覺法師于佛光山對大衆開示說:“諸佛菩薩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起定慧,即成正覺。“正定”是由正知、正見而來。一切成法歸于自心,此心是說法之心、聽法之心。(由此而生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行要旨在于正信、正智、正定,如此可證法性、佛性。”
星雲大師說:有智慧者,自有千方百計可行;
無智慧者,寸步能行。
《成唯識論》,中對“慧”的解釋是:“于所觀境,揀擇爲性,斷疑爲業。”
意謂對自己所面臨的境界,有抉擇判斷的能力,具備有消除疑惑的睿智,這種“能力與睿智”就是“慧”的定義。
前不久,“中國時報”上有這麼一則記事:有位太太結婚不久和先生感情很濃厚,一日先生下班回來帶來了一束鮮花送給太太,做爲婚後第一個生日的祝福。婆婆在旁看了心裏不太愉快,帶著酸溜溜的口氣說:“寶貝兒子啊!我的生日,你幾時記得給我買束花啊!”
先生看看母親,用極平淡的口氣說:“這花哪是買的,是我在人家開幕典禮用完後撿來的。”
太太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晚上臨睡前,即用調侃的語氣問先生:“今天的花真是撿的?”
先生回答說:“當然是啊!我給了人家鈔票,人家便讓我隨便《揀》啦!”這就是“…
《觀心·開心 第10章 禅定與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