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揀擇判斷的能力與睿知”。“入定”事例有以下二則:
1、釋尊常于定中說法,如《法華經》雲:“爾時世尊四象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伸縮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
2、清光緒二十七年虛雲老和尚六二歲,隆冬,萬山積雪,嚴寒澈骨,獨居茅蓬中,身心清淨,一日煮芋鍋中,跏趺坐等待頭熟,不覺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鄰棚複成師乃來賀年,見老和尚入定,乃以磬聲開靜。《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蘇春圃編述。
經、論及古德對“定慧”的诠釋如下:
敬守此心,則心定;
斂抑其氣,則氣平。
——格言聯璧——
《百法明門論纂》雲:
慧者: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慧者,謂于所作境,了然不疑也。言簡擇斷疑者,謂于諸法得失境中,由以慧心推求簡別,後方決定心無疑惑,此慧從定而發,所謂因定生慧,善惡皆然。故定與慧如車兩輪,如鳥兩翼缺一不可。必由定而發慧,由此得決定,故雲:“心不動名人諸神。了境無生名爲般若。”世智辯聰名“黠慧”。
《百法明門論贅言》雲:“但令心定,境任往來,如緣色定,不緣余聲。色滅聲臨,即緣聲定,不隨色轉,如鏡對像,像自往來,光不隨轉,故說專注,非唯一境。”
《集異門論》卷五雲:
初叁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叁修所成慧。
後叁慧者:一學慧、二無學慧、叁非學非無學慧。
《瑜伽師地論》卷叁雲:
慧雲何?謂于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成唯識論》卷五雲:
雲何爲慧,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謂觀察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于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遍行攝。
《品類足論》卷二雲:
定雲何?謂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爲定。
《入阿毗達磨論》雲:
定謂令心專注一境;即是製如猿猴心,于一境而轉義。
《法蘊足論》卷六雲:“定謂尋伺寂靜者。”
《瑜伽師地論》九十七卷雲:
又念增上,起奢摩地,與後聖谛聖谛現觀妙智,爲上首轉,是故說彼定爲上首。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一卷雲:
不定心者:謂染汙心,散亂相應故。
定心者:謂善心,等持相應故。
五、人各有志、別境有定
這個不通一切時,一切心的五種別境心所;或單獨起一種欲,或單起勝解;有時同時起“念、慧”二種心所,或俱生欲、念;有時叁種心所,“勝解、念、定”同時生起;或同時起欲、念、定、慧等四個心所。由于不是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起來活動,故稱“別境”。
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各種境界,讀書人希求功名之路,念佛人希求往生蓮邦,參禅人希求明心見性,這一切動向,都是以欲望爲前驅。因此第一別境“欲”可說是行爲趨向的潛在意識,通善、惡性;如發心勤修佛道便是善性,故說“勤依爲業”。
第二、“勝解”心所,對行者具有誘導作用,如釋尊及其弟子從甚深禅定中所悟得之智慧結晶,也就是先有經驗基礎,然後才有佛法問世。這種以經驗爲基礎的了解,完全契合現代注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就是“勝解”。不同于一般似是而非的言論,一味地依文解義,認指作月,而陷于知見上的錯誤!正如古人所言:“矮人看戲何嘗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第叁、“念”心所是指學佛人對四聖谛、八正道等義理,能夠念念茲在茲,腦中充滿正念,不容妄念侵入。若正念失去憶持,便起雜念,因此“定”是“念”所依止的心所。唯識的心所中,“想、思、念”叁個,最不易辨別。“想”是綜合新舊或虛構的塵影,予以混合改造而現起的心智活動,其範圍漫無限製,屬于想像者居多,而且不一定和行爲發生聯系;“思”是行爲的發轫,有一定的目的與規劃;“念”是經過前五識吸收的舊塵影響的回憶或惦記、希求,有其特定的對象。叁者界說,並不一樣。
第四、“定”心所:成唯論雲:“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慧依爲業”。依此解釋,定就是製心一處,全神貫注所觀之境,不使散亂之意。定心所發智慧,故雲:“慧依爲業”。儒家的《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定心能發智慧的說明。
佛教之定有多種,綜其大要,約可歸納爲二類:一爲先天之散定,一爲修得之禅定。先天散定通欲界有情,以現代語就是“精神集中”;修得之禅定有禅宗之見性,天臺之止觀、小乘之五停心、四念處、大乘六度中之禅定波羅蜜等皆是。經言:“向外馳求,經百千劫,終必無成;向內覺觀,于一念頃,即證菩提。”其所指的覺觀,亦就是“定”。
第五、“慧”心所:佛教區別慧的境界有世間慧和出世間慧二種,前者即一般世俗的穎悟聰明,通善、惡、無記叁性。如蘇東坡詩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對到公卿”。蘇氏所說的聰明,就是世間慧。因爲世間慧和福報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才會被聰明所誤!後者以般若正慧爲鹄的,純系善性。善性慧分聞、思、修叁種;聞慧是聽聞教法,閱讀經典的智慧;思慧是由觀察教法,涵詠義理才能得到的智慧;修慧是由修習禅定所産生的智慧。其中聞、思二慧有互爲表裏的作用,如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便是指聞、思二慧不能偏失的理由。設若希望由有漏的世間慧進入無漏的出世慧,必須精修禅定,方能達到般若正慧的境界。慧心所是無記性,因它若與十一善心所相應,即須“善慧”,若與二十六種煩惱心所相應,即屬于“惡慧”。
以上五個心所,用心觀之,各有各的所緣境界,故說“別境”。
因此,明昱的《百法明門論贅言》雲:
別釋五境五所,體性業用,欲與樂俱,故境爲所樂,精進勇猛根于樂欲,故勤依爲樂;勝即解者,勝是用;解是體,雲勝即解,持業稱世;曾習爲過去明記已往爲念,由數憶持,攝心從境故能引定。
注一:《佛光大辭典》P叁一七零至叁一七四;六零一切身至六零二零。
注二:同上
注叁:“藏六”:是指龜的頭、尾和四足。
注四:《法句譬喻經今譯》,陳慧劍居士譯注。
《觀心·開心 第10章 禅定與智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