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智慧眼开

  ·三昧与睿智

  ·定江山、慧保身

  ·人各有志,别境有定

  一、开智慧眼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观品〉云: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智者自称智,是谓愚中甚。

  接前文的“欲、念、胜解”等五别境的前三个心所之后,今将进入五别境的后三个心所“定、慧”。

  今人为了面子,为了人情,也为了自负(优越感)常在人前拍胸脯大言地说:“安啦!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说进容易,作时难;若无十分把握且不具百折不挠的定力与智慧,岂能事事尽如人意呢?所以

  《维摩经》云:

  舍利弗!今土则净,汝者不能见之,

  何也?

  智慧眼未开故。

  二、三昧与睿智

  别境五者: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八五五页中)

  名相释义如下:

  (何谓)“定”

  《成唯识论》卷五云:“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慧依为业。”

  “定”又名三昧(梵samadhi)就是制心一处,全神贯注所观之境,不使散乱之意。因定心能启发智慧,故云:“慧依为业”。“定”有各种译名,今略述如下:

  1、三摩地:释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修此定,心则端直、平等摄持。为定之本体。

  “等持”是使心不散,专止于一境。此谓观得失俱非,持心专注不散,依此定便有抉择智生;如若不持心专注境性,便无定起,因此不属于遍行。(《成唯识论》卷五)

  《瑜伽师地论》卷三云:“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广五蕴论》云:“所观事者,谓五蕴(色、受、想、行、识)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可知。”

  《顺正理论》卷十一云:“令心不乱取所缘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

  2、等引:梵(samahita)三摩呬多,译为等引。远离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得平等安详,身心俱安之状态,故名“等”。“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好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3、等至:梵语(samapatti)三摩钵底。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4、静虑:梵语dhyana驮那演那,又译为禅那,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5、心一境性:梵语cittaikagrat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

  6、正受:梵语samatha奢摩他,译为止、正受。离于邪乱谓之“正”,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如实观物。能灭一切散乱烦恼,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梵语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忘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深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以上为《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所载“定”的七种异名。依定之内容及其修行之阶段,可将定分为多种。俱舍宗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静虑(四禅、四色界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

  大乘中,对于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唯识宗及密宗之瑜伽观行,天台宗之四种三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为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实践方法,此即修定。传说佛陀说法之前,即曾入定,此为导他而入之定。又唯识宗于煗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观主观与客观之假有实无,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注一)

  (二)何谓“慧”

  《百法直解》云:“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正确了解诸法真象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亦即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

  慧——梵语prajna,巴利语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依俱舍论之说,慧系与任何心所皆有相连属之作用,为大地法之一,唯识宗谓慧为别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与智为相对之通名,达于有为之智相称“智”,达于无为之空理则称“慧”。俱舍论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与“无漏慧”两种。前者与烦恼法有密切不可脱离且相互影响之关系,属于“智”之性质;后者又称“圣慧”,由闻法而来之慧,称作“闻慧”。由思考而来之慧,称作“思慧”。由修行而来之慧,称作“修慧”。以上三者合称闻思修三慧,三慧加上与生俱来之“生得慧”合称四慧。

  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菩萨之阶段可分六种智慧,即闻、思、修三慧与“无相慧”——(已证悟空无自性),“照寂慧”——(以中道之慧观照见中道之理),“寂照慧”(寂照不二,定慧平等)以上六者依次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六位配合,此外,天台宗亦有劣慧之说。(注二)

  慧与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称“三学”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称。以上之慧属狭义之解释。广义之慧则指梵语prajna,一般音译作般若。

  般若有三大类(1)共般若与不与共般若。(2)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3)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

  又有一种分类为(1)实相般若。(2)观照般若。(3)文字般若。

  三、定江山、慧保身

  在《法名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二中,记载著:有定慧的贤者,闻法而生信心,而开智慧,证圣果。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学佛的比丘,在一条河边的大树下修行,连续不断的十二年学道岁月中,贪心还没有消融,整天心猿意马,一肚子的男女功名爱恨。眼里只知道贪色,耳朵只图好音,鼻子只图闻香味,嘴巴只贪图好味。心里充满了白日美梦,人是坐在树下,心老早到九霄云外了,这样子,身在树下心在天外,没有一天静下来。

  十二年里,连“道”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佛陀知道他这个人还可以度一下,就变化为一个比丘,来到他修行的地方,在河边大树下一同过夜,但是风坐下休息没多久,月亮出来了,就看到一只小龟从河里爬出来,一直爬到大树下。此外,又有一只水濑,从小里出来觅食,和乌龟在途中相遇,水獭扑过来便把乌龟吃掉,那只龟急忙把自己的头、尾巴,和四只脚缩到壳里,水濑就无法吃了。

  那水濑无奈,只好放弃,刚走远一点,那只乌龟又把头伸出来,照样爬行。水濑对它无可标何,乌龟便捡了这条命。

  于是这个修行的比丘,就对佛所变化的沙门说:“——你看,这只乌龟有了保命的壳,所以水濑还是不能奈何他!”

  佛化的沙门答说:“我想世人连这头乌龟也不如。世人不知营造保命之壳,浑浑噩噩,不知生命无常,整天心猿意马,一脑子美梦。如果外魔(外来的诱惑)一旦得隙,便会乘机而入,这个人便完了。你要知道生和死,是没有定限的,它会翻来转去,使你流落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的。一切的苦恼,都是这颗心造的。应该自我勉励,寻求寂灭才一莲永逸啊!”

  接着,佛化的沙门便说了一首偈: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四大本空)

  心豫造处,往来无端;念多邪僻,自为招患。(妄念造业)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趋向定慧)

  藏六(注三)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此时修道的比丘听佛说了这一首偈,马上贪欲断灭,就得了佛道四果。他此时已知那树下的沙门是佛陀所化,便整伤衣履急忙顶礼坐下,在傍护法的龙鬼神之类,也无不欣喜万分。(注四)

  我国历史中有一则定生慧的故事:

  宋太祖有一天曾召画工周玄素,命令他在殿堂的譬上,画一幅“天上江山图”。

  周玄素感到为难地说:“臣未曾遍游全国,不敢轻率从事,如陛下先草建规模,臣可以加以润饰。”此举是“定”,一点也不冲动,划率行事。

  宋太祖是到过很多地方的人,天下山川形势,在心中有深刻的印象,拿起笔来,大致地勾画了一个大概。然后要周玄素加以个润。

  周玄素此时却说了:“陛下江山已固定,岂可称动?”

  赵匡胤笑了,说:“不错,不错,你去吧!”此举是“慧”明哲保身,皆大欢喜。

  一九九二年的十一月十四日,灵泉寺方丈惟觉法师于佛光山对大众开示说:“诸佛菩萨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起定慧,即成正觉。“正定”是由正知、正见而来。一切成法归于自心,此心是说法之心、听法之心。(由此而生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行要旨在于正信、正智、正定,如此可证法性、佛性。”

  星云大师说:有智慧者,自有千方百计可行;

  无智慧者,寸步能行。

  《成唯识论》,中对“慧”的解释是:“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意谓对自己所面临的境界,有抉择判断的能力,具备有消除疑惑的睿智,这种“能力与睿智”就是“慧”的定义。

  前不久,“中国时报”上有这么一则记事:有位太太结婚不久和先生感情很浓厚,一日先生下班回来带来了一束鲜花送给太太,做为婚后第一个生日的祝福。婆婆在旁看了心里不太愉快,带着酸溜溜的口气说:“宝贝儿子啊!我的生日,你几时记得给我买束花啊!”

  先生看看母亲,用极平淡的口气说:“这花哪是买的,是我在人家开幕典礼用完后捡来的。”

  太太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临睡前,即用调侃的语气问先生:“今天的花真是捡的?”

  先生回答说:“当然是啊!我给了人家钞票,人家便让我随便《拣》啦!”这就是“…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