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拣择判断的能力与睿知”。“入定”事例有以下二则:
1、释尊常于定中说法,如《法华经》云:“尔时世尊四象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伸缩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2、清光绪二十七年虚云老和尚六二岁,隆冬,万山积雪,严寒澈骨,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锅中,跏趺坐等待头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邻棚复成师乃来贺年,见老和尚入定,乃以磬声开静。《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苏春圃编述。
经、论及古德对“定慧”的诠释如下: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格言联璧——
《百法明门论纂》云:
慧者: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慧者,谓于所作境,了然不疑也。言简择断疑者,谓于诸法得失境中,由以慧心推求简别,后方决定心无疑惑,此慧从定而发,所谓因定生慧,善恶皆然。故定与慧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缺一不可。必由定而发慧,由此得决定,故云:“心不动名人诸神。了境无生名为般若。”世智辩聪名“黠慧”。
《百法明门论赘言》云:“但令心定,境任往来,如缘色定,不缘余声。色灭声临,即缘声定,不随色转,如镜对像,像自往来,光不随转,故说专注,非唯一境。”
《集异门论》卷五云:
初三慧者: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
后三慧者:一学慧、二无学慧、三非学非无学慧。
《瑜伽师地论》卷三云:
慧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成唯识论》卷五云: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察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
《品类足论》卷二云:
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
《入阿毗达磨论》云:
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即是制如猿猴心,于一境而转义。
《法蕴足论》卷六云:“定谓寻伺寂静者。”
《瑜伽师地论》九十七卷云:
又念增上,起奢摩地,与后圣谛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云:
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
定心者:谓善心,等持相应故。
五、人各有志、别境有定
这个不通一切时,一切心的五种别境心所;或单独起一种欲,或单起胜解;有时同时起“念、慧”二种心所,或俱生欲、念;有时三种心所,“胜解、念、定”同时生起;或同时起欲、念、定、慧等四个心所。由于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起来活动,故称“别境”。
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各种境界,读书人希求功名之路,念佛人希求往生莲邦,参禅人希求明心见性,这一切动向,都是以欲望为前驱。因此第一别境“欲”可说是行为趋向的潜在意识,通善、恶性;如发心勤修佛道便是善性,故说“勤依为业”。
第二、“胜解”心所,对行者具有诱导作用,如释尊及其弟子从甚深禅定中所悟得之智慧结晶,也就是先有经验基础,然后才有佛法问世。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了解,完全契合现代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就是“胜解”。不同于一般似是而非的言论,一味地依文解义,认指作月,而陷于知见上的错误!正如古人所言:“矮人看戏何尝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第三、“念”心所是指学佛人对四圣谛、八正道等义理,能够念念兹在兹,脑中充满正念,不容妄念侵入。若正念失去忆持,便起杂念,因此“定”是“念”所依止的心所。唯识的心所中,“想、思、念”三个,最不易辨别。“想”是综合新旧或虚构的尘影,予以混合改造而现起的心智活动,其范围漫无限制,属于想像者居多,而且不一定和行为发生联系;“思”是行为的发轫,有一定的目的与规划;“念”是经过前五识吸收的旧尘影响的回忆或惦记、希求,有其特定的对象。三者界说,并不一样。
第四、“定”心所:成唯论云:“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慧依为业”。依此解释,定就是制心一处,全神贯注所观之境,不使散乱之意。定心所发智慧,故云:“慧依为业”。儒家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定心能发智慧的说明。
佛教之定有多种,综其大要,约可归纳为二类:一为先天之散定,一为修得之禅定。先天散定通欲界有情,以现代语就是“精神集中”;修得之禅定有禅宗之见性,天台之止观、小乘之五停心、四念处、大乘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等皆是。经言:“向外驰求,经百千劫,终必无成;向内觉观,于一念顷,即证菩提。”其所指的觉观,亦就是“定”。
第五、“慧”心所:佛教区别慧的境界有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二种,前者即一般世俗的颖悟聪明,通善、恶、无记三性。如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对到公卿”。苏氏所说的聪明,就是世间慧。因为世间慧和福报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才会被聪明所误!后者以般若正慧为鹄的,纯系善性。善性慧分闻、思、修三种;闻慧是听闻教法,阅读经典的智慧;思慧是由观察教法,涵咏义理才能得到的智慧;修慧是由修习禅定所产生的智慧。其中闻、思二慧有互为表里的作用,如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指闻、思二慧不能偏失的理由。设若希望由有漏的世间慧进入无漏的出世慧,必须精修禅定,方能达到般若正慧的境界。慧心所是无记性,因它若与十一善心所相应,即须“善慧”,若与二十六种烦恼心所相应,即属于“恶慧”。
以上五个心所,用心观之,各有各的所缘境界,故说“别境”。
因此,明昱的《百法明门论赘言》云:
别释五境五所,体性业用,欲与乐俱,故境为所乐,精进勇猛根于乐欲,故勤依为乐;胜即解者,胜是用;解是体,云胜即解,持业称世;曾习为过去明记已往为念,由数忆持,摄心从境故能引定。
注一:《佛光大辞典》P三一七零至三一七四;六零一切身至六零二零。
注二:同上
注三:“藏六”:是指龟的头、尾和四足。
注四:《法句譬喻经今译》,陈慧剑居士译注。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