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9章 希望、念力與慧解▪P2

  ..續本文上一頁萌,常爲小事和家人爭吵。

  馬拉特建議:“不要說“我要多點運動”或“我要多看點書”,要說“我要每天早晨都步行四十五分鍾”或“我要每星期勻出叁個晚上來看書,每次一小時”。”

  摘錄自(《讀者文摘》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砥砺意志力”)

  四、心有慧解忙亂睚悟

  以上事例告訴我們,若能堅持自己所訂的理想目標(善欲),勇往直前精勤不懈(正念),一定會創造出風光境界(勝解),出人頭地,與衆不同(別境)。

  唐代出過許多精通詩文的高僧。盛唐後期的皎然和尚就是一位佛門詩傑。

  皎然俗姓謝,字清畫,浙江吳興人,是南朝晉宋之際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據說他七、八歲時就會寫詩文,號稱神童,不到二十歲就有很大的名氣,得到大書法家顔真卿的嘗識、推崇。但他所以能在詩文上取得相當成就,卻不是憑藉神童天才,而恰恰是因爲他能夠超越“天才障礙”勵志苦心,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他的創作,經曆了“欲、念、勝解”叁個階段叁個心理過程,才達到卓然不群,爐火純青的境界。

  一開始,他少年氣盛,恃才傲物,認爲詩文妙谛存乎一心,隨心所欲。縱筆揮寫,自可得清詞麗名句,玉韻金音。他住在深山古廟,本來就遠離凡塵,廓落空寂,再加上他只憑心感,獨寫性靈,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大都是不切實際式的玄言,朦胧晦澀,毫無人間煙火氣。這等“隨心所欲”之文,自然很少有人因爲他曾是神童就閉著眼睛濫加吹捧,這是“欲”之害。

  他自己格高自許,孤芳自賞了一段時間之後,也感到無味無聊了。經過一番虛心自省之後,他認識到詩文之道首在“化人濟世”,而要“化人濟世”就不能與世隔絕,躲在自己的心靈裏吟弄些上不著,下不著地的玄言妙語,應該越出玄門,親近人世,寫照人間的情思理趣。于是他擴大視野,開辟新路,向同時代名家學習,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這是心“念”的改變。

  皎然所處時代的詩壇上,已是名家輩出,群星璀爛。他涉獵百家,獨重韋應物。韋應物少年任俠,狂放不羁,六十歲左右才悔改前行,折節讀書。其詩直承建安風骨,簡淡秀朗,自成一家之體,達到了“真而不樸,華而不绮”的藝術境界。

  皎然大約因爲自己的生活經曆和韋應物相似之處,所以讀韋應物的詩感到特別親切有味。他專心致志學習韋應物的詩路詩風,進步很快。一年之後,他把自己作的詩混在韋應物的詩裏,人家已經分辨不出了,他感到很開心。正好這時韋應物到蘇州來做刺史,他刻意模仿幾首“韋體”作見面禮去登門拜訪。韋應物初讀他的“谒詩”,暗暗驚疑:“這和尚的詩怎麼竟像出門自我韋某之手?”交談間,皎然道出“渴慕久仰”之忱和“願聆面教”之意,韋應物心下明白了幾分,看看窗外正下著小雨,便以《微雨》作題,請他撇開“谒詩”路數、風格,自出心裁寫一首五律。

  皎然憑著既有的才情,走到窗外廊檐下,小立片刻,便吟了出來:

  片雨拂檐楹,煩襟四座清。

  霏微過麥隴,蕭散傍落城。

  靜愛和花落,幽聞入竹聲。

  朝觀趣無限,高詠寄閑情。

  韋應物覺得這首詩很不錯,清新細膩,幽潔高雅,這麼快就能詠出這麼好的詩,足見這和尚自有詩才。于是刮目相看,引爲詩友,跟他暢談爲詩之道,最後誠懇地勸導他說:“人各有長,蓋自天分。子而爲我,失故步矣。但以所諧,由名可也。”

  皎然佩服韋應物的高論,但總想得到一些具體的啓示,便神往地念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蟲,上有黃鹂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說:“像這等意境高遠,渾然天成的絕唱,貧僧若能追蹤大雅,寫出一首,于願足矣!”

  韋應物就這首詩的創作過程談起感受,說那是遊滁州西澗時的即興之作,當時只是道出眼中景,心中情,成詩後再叁回味,才知心遊造化,于無意間獨得天籁。——這是韋應物對大自然的“勝解”。

  皎然聽出了韋應物的言外之意,是要他留心學習大自然物象中蘊涵的非人工所能造就的真詩文。從此,他的學詩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從隨心所“欲”到“正念”,再趨向于用心靜觀默察,體驗山川景物中的真善美,尤其注意捕捉那些陶情怡性、難以言傳的“天籁”。

  山澗中有一種流泉的聲音清冷恬靜,滌人邪念,啓人遐思,非常動聽。爲了准確地描繪出這種妙聲,他坐到泉水旁,敲著各種金屬器皿,細加比較,終于用輕叩銅碗把它活靈活現地模擬出來,然後再用詩把它描寫出來。這種學習心態就是不流于俗的“勝解”。

  因爲皎然能夠不停頓地探索、追求,他的詩文即到達很高的造詣。他爲陸羽“叁癸亭”賦的詩,和顔真卿書寫的亭名一起被詩人譽爲“叁絕”。他有詩集十卷傳世,《唐才子傳》評他的詩“居第一流”。此外,他還悉心研究詩的理論,寫出“畫公詩式”五卷和《詩評》叁卷,“議論精富,取舍從公”,對後世的詩話、詩歌理論貢獻殊深。這些貢獻皆源于他自身于心領神會的意境能有獨特殊勝的诠釋和了解。

  《六祖壇經》雲:

  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自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觀心·開心 第9章 希望、念力與慧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