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萌,常为小事和家人争吵。
马拉特建议:“不要说“我要多点运动”或“我要多看点书”,要说“我要每天早晨都步行四十五分钟”或“我要每星期匀出三个晚上来看书,每次一小时”。”
摘录自(《读者文摘》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砥砺意志力”)
四、心有慧解忙乱睚悟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若能坚持自己所订的理想目标(善欲),勇往直前精勤不懈(正念),一定会创造出风光境界(胜解),出人头地,与众不同(别境)。
唐代出过许多精通诗文的高僧。盛唐后期的皎然和尚就是一位佛门诗杰。
皎然俗姓谢,字清画,浙江吴兴人,是南朝晋宋之际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据说他七、八岁时就会写诗文,号称神童,不到二十岁就有很大的名气,得到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尝识、推崇。但他所以能在诗文上取得相当成就,却不是凭藉神童天才,而恰恰是因为他能够超越“天才障碍”励志苦心,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他的创作,经历了“欲、念、胜解”三个阶段三个心理过程,才达到卓然不群,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开始,他少年气盛,恃才傲物,认为诗文妙谛存乎一心,随心所欲。纵笔挥写,自可得清词丽名句,玉韵金音。他住在深山古庙,本来就远离凡尘,廓落空寂,再加上他只凭心感,独写性灵,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大都是不切实际式的玄言,朦胧晦涩,毫无人间烟火气。这等“随心所欲”之文,自然很少有人因为他曾是神童就闭著眼睛滥加吹捧,这是“欲”之害。
他自己格高自许,孤芳自赏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感到无味无聊了。经过一番虚心自省之后,他认识到诗文之道首在“化人济世”,而要“化人济世”就不能与世隔绝,躲在自己的心灵里吟弄些上不着,下不着地的玄言妙语,应该越出玄门,亲近人世,写照人间的情思理趣。于是他扩大视野,开辟新路,向同时代名家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是心“念”的改变。
皎然所处时代的诗坛上,已是名家辈出,群星璀烂。他涉猎百家,独重韦应物。韦应物少年任侠,狂放不羁,六十岁左右才悔改前行,折节读书。其诗直承建安风骨,简淡秀朗,自成一家之体,达到了“真而不朴,华而不绮”的艺术境界。
皎然大约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韦应物相似之处,所以读韦应物的诗感到特别亲切有味。他专心致志学习韦应物的诗路诗风,进步很快。一年之后,他把自己作的诗混在韦应物的诗里,人家已经分辨不出了,他感到很开心。正好这时韦应物到苏州来做刺史,他刻意模仿几首“韦体”作见面礼去登门拜访。韦应物初读他的“谒诗”,暗暗惊疑:“这和尚的诗怎么竟像出门自我韦某之手?”交谈间,皎然道出“渴慕久仰”之忱和“愿聆面教”之意,韦应物心下明白了几分,看看窗外正下著小雨,便以《微雨》作题,请他撇开“谒诗”路数、风格,自出心裁写一首五律。
皎然凭着既有的才情,走到窗外廊檐下,小立片刻,便吟了出来:
片雨拂檐楹,烦襟四座清。
霏微过麦陇,萧散傍落城。
静爱和花落,幽闻入竹声。
朝观趣无限,高咏寄闲情。
韦应物觉得这首诗很不错,清新细腻,幽洁高雅,这么快就能咏出这么好的诗,足见这和尚自有诗才。于是刮目相看,引为诗友,跟他畅谈为诗之道,最后诚恳地劝导他说:“人各有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但以所谐,由名可也。”
皎然佩服韦应物的高论,但总想得到一些具体的启示,便神往地念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虫,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说:“像这等意境高远,浑然天成的绝唱,贫僧若能追踪大雅,写出一首,于愿足矣!”
韦应物就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谈起感受,说那是游滁州西涧时的即兴之作,当时只是道出眼中景,心中情,成诗后再三回味,才知心游造化,于无意间独得天籁。——这是韦应物对大自然的“胜解”。
皎然听出了韦应物的言外之意,是要他留心学习大自然物象中蕴涵的非人工所能造就的真诗文。从此,他的学诗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从随心所“欲”到“正念”,再趋向于用心静观默察,体验山川景物中的真善美,尤其注意捕捉那些陶情怡性、难以言传的“天籁”。
山涧中有一种流泉的声音清冷恬静,涤人邪念,启人遐思,非常动听。为了准确地描绘出这种妙声,他坐到泉水旁,敲着各种金属器皿,细加比较,终于用轻叩铜碗把它活灵活现地模拟出来,然后再用诗把它描写出来。这种学习心态就是不流于俗的“胜解”。
因为皎然能够不停顿地探索、追求,他的诗文即到达很高的造诣。他为陆羽“三癸亭”赋的诗,和颜真卿书写的亭名一起被诗人誉为“三绝”。他有诗集十卷传世,《唐才子传》评他的诗“居第一流”。此外,他还悉心研究诗的理论,写出“画公诗式”五卷和《诗评》三卷,“议论精富,取舍从公”,对后世的诗话、诗歌理论贡献殊深。这些贡献皆源于他自身于心领神会的意境能有独特殊胜的诠释和了解。
《六祖坛经》云: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自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观心·开心 第9章 希望、念力与慧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