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家所有之法,乃心使也,與心相應方能造業,故列其次。

  叁所現影者,即前色法也,謂此色法,本非外來,乃八識之相分,即自心之影像,八識如鏡,而此色法如鏡中像,以色不自色,因心變現,以八識通爲能變,相分爲所變,要顯色本唯心,雲所現影,故列爲第叁。

  四分位差別者,即前心不相應行法也,此雖心家所有,但不與心相應,總前叁位妄計法中分位之差別耳,故又次之,此上四位乃有爲法也。

  造論之意,要即此有爲便欲顯示無爲,以所顯示者本無爲故,故終系之以此,故雲“如是次第”。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對成有諸法的有爲生滅,以“夢、幻、泡、影、露、電”等六種來譬喻,“影”爲其中一喻,爲何一切有爲法如影呢?前文“名相釋義”(叁)已提過,今舉例明之。我們嘗言:“捕風捉影”、“杯弓蛇影”、“鏡中影像”、“水中倒影”,以“影”來比喻一切虛幻不實之事物,有爲法是依形而存,依心而有,依他而起。就好比把物品話在陽光下會産生影子,若是將物拿開,影子就不存在,所以說人會犯罪,造善惡業就是因爲這個心識和形體的作用所致,心念的轉動,如影隨形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如下例:

  距二千一百多年前,在中國,那時是漢文帝統治的時代。漢文帝是一個很仁慈的君主,他一心一意減輕人民賦稅的負擔,謀求人民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安定。還有,他很有雅量,喜歡接納別人的意見,又很慈善,廢除了殘酷的肉刑,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儉樸。所以,那時候政治清明,四海升平,人民安樂。文帝以後,景帝繼位,也是一個賢君,天下大治。這文、景兩朝一共叁十九年,史家稱爲“文景之治”,是漢朝一面黃金時代。

  在漢文帝時代,朝中有一個很得文帝寵愛的臣子,名叫鄧通。文帝與他的關系好得像親兄弟一般,根本不像君臣的關系。譬如說:文帝要出門,他一定陪著一道出去;文帝睡覺的時候,一定同床而眠。兩人關系要好到這種程度!文帝對簡直恩寵到了極點。

  當時,有一個命相師,名叫許負。許負可不是普通的相師,他精通命理,鐵口直斷,經他看過的,事後無不一一應驗,准確無比,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神相”。

  有一次鄧通找他來看相,诜負左瞧右看,發現鄧通有條縱理紋穿入口中,按照命理來說,是注定命該餓死。許負也很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看錯,因爲鄧通受到皇帝如此的因寵,榮華富貴集于一身,怎麼可能餓死?可是,無論怎麼看,都是一樣。許負很感爲難,不曉得該怎麼說?照實說嘛,可能遭殺身之禍,但不照實說,又違背自己的良心。所以,吞吞吐吐。最後,鄧通保證直言無妨,他才據實說明依照命理而論有餓死之厄運。

  消息傳到文帝的耳裏,文帝十分震怒,說:“笑話!簡直胡說八道,富貴由我作主,誰能叫鄧通餓死?”

  文帝于是把四川的銅山賜給鄧通,准他自由鑄製錢幣,所以,在當時,鄧通的錢幣,通行天下,富可敵國。

  有一次,文帝生了一個膿瘡,膿血迸流,疼痛難當,鄧通跪下來用嘴吮吸瘡口的膿血,文帝頓時覺得舒服多了,便問道:“鄧通!依你看,天下最親最愛的關系是什麼人?”

  “啓稟皇上!臣以爲莫過于父子。”

  正在這時候,恰好皇太子入宮向父王請安,問父王病好了一點沒有?想不到文帝竟然教太子吮吸瘡口。

  太子眼見瘡口膿血一團,十分惡心,便推辭道:“孩兒剛剛吃過魚肉,嘴裏還有腥味,恐怕不宜幫父王吮吸瘡口。”

  太子離去後,文帝感歎說:“天下最親愛的關系,沒有比父子更親的,你看,他都不肯爲我吮吸瘡口!鄧通比我兒子更愛我。”

  因此之故,文帝更加寵愛鄧通。

  文帝這些話竟傳了出去,傳到了皇太子的耳朵。皇太子心想:“你這個鄧通!那麼會巴結父王,害我被冷落!”從此,恨透了鄧通。

  後來,文帝死了,太子即位,是爲景帝。

  景帝爲一國之君,握生殺大權,如今,報複的機會終于來了,他余恨未消,就叫人把鄧通捉來,數落他的罪狀,說他吮吸先王膿血是獻媚阿谀皇上;又私自鑄製錢幣是違法亂紀。于是,沒收他的財産,把他關起來,不給他飲食,鄧通果然活活餓死。

  另外,漢景帝時,有一位功績彪炳的宰相,名叫周亞夫,他也有一條從理紋穿入口中,依命理是餓死之相。然而他卻貴爲宰相,一從之下,萬人之上,何等顯赫!誰敢料他有一天會餓死。可是,有一年,景帝要廢掉栗太子,周亞夫極言力谏,景帝不聽,因而疏遠他。

  後來,周惡霸夫罷官歸裏,景帝害怕他的威名,恐對其不利,最後聽信小人讒言,居然把他逮捕下獄。亞夫怨恨,終于絕食而死。

  富貴不能長保,該及時多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有首詩說:“官居極品富千金,享用無多白發侵,惟有行仁並積善,千秋不朽在人心”意思是說:“做了一品大官,富甲天下;享用不了多少,就步入老年,白發皤皤了;惟有多布施,行仁積德,才能贏得後人永遠的贊美。”實在很有道理。

  常見有許多有錢人,人家勸布施,他就說:“我的錢還不夠多,等我更有錢的時候再布施。”由于他的欲望無窮,永遠感覺錢不夠多。結果,一毛錢也沒布施,就一命嗚呼了。空留一大筆財富,生前既未善加利用,等于一堆廢物罷了。

  以上這兩個故事,說明命運是有的,可是,命運,也不是絕對不會改變的,所以,命相的人有一種說法,就是:“面相不如心相。”常見一個上等貴相的人,因爲做了虧心事,損了陰德,反而反禍爲福,得了好命,這就是因爲心好改變了命運。(錄自蘇鳴東《真理的故事》)

  由此可見心念的轉變導入趣向善或惡,欲貪欲富完全取決于“心”。所以雲:“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四、有爲法與無爲法

  “心法”是一切有爲法中最爲殊勝的,所以列爲首位;“心所有法”與心法相應,常隨左右,所以列在次位,排在心法之後;“色法”是要和心法、心所有法相應後才能顯現,如影隨形(心法、心所有法)所以排在第叁;“心不相應行法”是由心、心所、色法等叁位差別而立之假法,與心雖不相應,卻依色心分位假而立,故列爲四;“無爲法”是藉前四種的有爲法來顯示,與前四位不一不異,所以排在第五位。總之,修“有爲法”而不執者即是“無爲法”,如《金剛經》雲:“滅度一切衆生已,(有爲法),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無爲法)。”以此先後順序來排列五位百法,無有混亂。

  

  

《觀心·開心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