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P2

  ..续本文上一页家所有之法,乃心使也,与心相应方能造业,故列其次。

  三所现影者,即前色法也,谓此色法,本非外来,乃八识之相分,即自心之影像,八识如镜,而此色法如镜中像,以色不自色,因心变现,以八识通为能变,相分为所变,要显色本唯心,云所现影,故列为第三。

  四分位差别者,即前心不相应行法也,此虽心家所有,但不与心相应,总前三位妄计法中分位之差别耳,故又次之,此上四位乃有为法也。

  造论之意,要即此有为便欲显示无为,以所显示者本无为故,故终系之以此,故云“如是次第”。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对成有诸法的有为生灭,以“梦、幻、泡、影、露、电”等六种来譬喻,“影”为其中一喻,为何一切有为法如影呢?前文“名相释义”(三)已提过,今举例明之。我们尝言:“捕风捉影”、“杯弓蛇影”、“镜中影像”、“水中倒影”,以“影”来比喻一切虚幻不实之事物,有为法是依形而存,依心而有,依他而起。就好比把物品话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若是将物拿开,影子就不存在,所以说人会犯罪,造善恶业就是因为这个心识和形体的作用所致,心念的转动,如影随形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下例:

  距二千一百多年前,在中国,那时是汉文帝统治的时代。汉文帝是一个很仁慈的君主,他一心一意减轻人民赋税的负担,谋求人民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安定。还有,他很有雅量,喜欢接纳别人的意见,又很慈善,废除了残酷的肉刑,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俭朴。所以,那时候政治清明,四海升平,人民安乐。文帝以后,景帝继位,也是一个贤君,天下大治。这文、景两朝一共三十九年,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是汉朝一面黄金时代。

  在汉文帝时代,朝中有一个很得文帝宠爱的臣子,名叫邓通。文帝与他的关系好得像亲兄弟一般,根本不像君臣的关系。譬如说:文帝要出门,他一定陪着一道出去;文帝睡觉的时候,一定同床而眠。两人关系要好到这种程度!文帝对简直恩宠到了极点。

  当时,有一个命相师,名叫许负。许负可不是普通的相师,他精通命理,铁口直断,经他看过的,事后无不一一应验,准确无比,所以,大家都称呼他“神相”。

  有一次邓通找他来看相,诜负左瞧右看,发现邓通有条纵理纹穿入口中,按照命理来说,是注定命该饿死。许负也很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看错,因为邓通受到皇帝如此的因宠,荣华富贵集于一身,怎么可能饿死?可是,无论怎么看,都是一样。许负很感为难,不晓得该怎么说?照实说嘛,可能遭杀身之祸,但不照实说,又违背自己的良心。所以,吞吞吐吐。最后,邓通保证直言无妨,他才据实说明依照命理而论有饿死之厄运。

  消息传到文帝的耳里,文帝十分震怒,说:“笑话!简直胡说八道,富贵由我作主,谁能叫邓通饿死?”

  文帝于是把四川的铜山赐给邓通,准他自由铸制钱币,所以,在当时,邓通的钱币,通行天下,富可敌国。

  有一次,文帝生了一个脓疮,脓血迸流,疼痛难当,邓通跪下来用嘴吮吸疮口的脓血,文帝顿时觉得舒服多了,便问道:“邓通!依你看,天下最亲最爱的关系是什么人?”

  “启稟皇上!臣以为莫过于父子。”

  正在这时候,恰好皇太子入宫向父王请安,问父王病好了一点没有?想不到文帝竟然教太子吮吸疮口。

  太子眼见疮口脓血一团,十分恶心,便推辞道:“孩儿刚刚吃过鱼肉,嘴里还有腥味,恐怕不宜帮父王吮吸疮口。”

  太子离去后,文帝感叹说:“天下最亲爱的关系,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你看,他都不肯为我吮吸疮口!邓通比我儿子更爱我。”

  因此之故,文帝更加宠爱邓通。

  文帝这些话竟传了出去,传到了皇太子的耳朵。皇太子心想:“你这个邓通!那么会巴结父王,害我被冷落!”从此,恨透了邓通。

  后来,文帝死了,太子即位,是为景帝。

  景帝为一国之君,握生杀大权,如今,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余恨未消,就叫人把邓通捉来,数落他的罪状,说他吮吸先王脓血是献媚阿谀皇上;又私自铸制钱币是违法乱纪。于是,没收他的财产,把他关起来,不给他饮食,邓通果然活活饿死。

  另外,汉景帝时,有一位功绩彪炳的宰相,名叫周亚夫,他也有一条从理纹穿入口中,依命理是饿死之相。然而他却贵为宰相,一从之下,万人之上,何等显赫!谁敢料他有一天会饿死。可是,有一年,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周亚夫极言力谏,景帝不听,因而疏远他。

  后来,周恶霸夫罢官归里,景帝害怕他的威名,恐对其不利,最后听信小人谗言,居然把他逮捕下狱。亚夫怨恨,终于绝食而死。

  富贵不能长保,该及时多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有首诗说:“官居极品富千金,享用无多白发侵,惟有行仁并积善,千秋不朽在人心”意思是说:“做了一品大官,富甲天下;享用不了多少,就步入老年,白发皤皤了;惟有多布施,行仁积德,才能赢得后人永远的赞美。”实在很有道理。

  常见有许多有钱人,人家劝布施,他就说:“我的钱还不够多,等我更有钱的时候再布施。”由于他的欲望无穷,永远感觉钱不够多。结果,一毛钱也没布施,就一命呜呼了。空留一大笔财富,生前既未善加利用,等于一堆废物罢了。

  以上这两个故事,说明命运是有的,可是,命运,也不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所以,命相的人有一种说法,就是:“面相不如心相。”常见一个上等贵相的人,因为做了亏心事,损了阴德,反而反祸为福,得了好命,这就是因为心好改变了命运。(录自苏鸣东《真理的故事》)

  由此可见心念的转变导入趣向善或恶,欲贪欲富完全取决于“心”。所以云:“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四、有为法与无为法

  “心法”是一切有为法中最为殊胜的,所以列为首位;“心所有法”与心法相应,常随左右,所以列在次位,排在心法之后;“色法”是要和心法、心所有法相应后才能显现,如影随形(心法、心所有法)所以排在第三;“心不相应行法”是由心、心所、色法等三位差别而立之假法,与心虽不相应,却依色心分位假而立,故列为四;“无为法”是藉前四种的有为法来显示,与前四位不一不异,所以排在第五位。总之,修“有为法”而不执者即是“无为法”,如《金刚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有为法),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无为法)。”以此先后顺序来排列五位百法,无有混乱。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