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伦理与修行的次第

  ·心王民心所的相应

  ·知心、明心,一切无碍

  ·有为法与无为法

  一、伦理与修行的次第

  前章我们提到五位百法的概要内容并加以分析解释,相信读者诸君对“百法”已有初步认识。这一章将更进一步地说明五位百法的次第,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按照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这样的次序,其原因何在,今要究明。

  儒家言:天、地、君、亲、师等三纲五常;佛家言:戒、定、慧三学,前者是“伦理次第”,后者是“修行次第”。所以“次第”是一种过程;是推动一件事情的程序,是次序乱了,颠倒了,事情的进行就不会顺利。学佛的过程也有次第,就如同五位百法的次第一样,有其殊妙之处。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一切最胜敌,与比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大正期待》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三、心王与心所的相应

  (一)何谓“一切最胜故”

  此句是在释明何以“心法”要排在第一位,其原因何在?《百法明门论》中,认为心法的作用,在一切有为法之中,最为殊胜,所以列为第一,因为宇宙万有诸法之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具有能分别的作用,是虑知的根本,所以称心法为“心王”,其有最为尊贵、最为殊胜之意。

  《百法明门论》卷上云:“心法八种,造善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为法中最为殊胜故所以先言。”

  这是窥基对心法的注解,意为,一心分有八种功能,此心能造恶业,也能行善业。譬如我们人在家中坐,心念却是到处飞驰,看到报纸登载某国发生灾难,死伤惨重,心就飞到那个国家去,同情心一起想捐款救助,这就是动了善念,再实际付诸于行动,就是行善业,能种人天福报。看完报纸,伸个懒腰,往厨房走去,看见蟑螂、蚂蚁、苍蝇到处都是,拿起杀虫液,嗔心一起,动了恶念,造了杀业,则种下堕三恶道之业报。我们的心一天当中,忽善、忽恶,没个定性,所以才说“修行要修心”。“一念觉即成菩提”,天台宗也说:“一念十法界”亦即转一个念头就是四圣六凡之境界;密宗言:“即事而真”意谓每一个烦恼皆可转成菩提。所以“心法”不可思议,是圣是凡端赖此“心”,故“心法于一切法中最为殊胜”。

  (二)何谓“与此相应故”

  “此”字即指“心王”而言,表示第二位的“心所法”与第一位的“心王”永远相应,因为心所有法是随着心法而起,为心王所拥有,所以非在心王的后面,如臣附属于君王一样。

  “相应”,就是相契相合之意。《净土论注。云“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意为“相应”可用盒子和盒盖来作比喻,当盒盖与合与相吻合,紧密相契,不相违背,即称为相应。

  五位百法中与前五识心王相就的有三十四个心所:“徧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中二(无惭、无愧)、大八(掉举、昏沉……不正知)及贪、嗔、痴。”与第六识心王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能助心王造业。

  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八大徧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有五个心所:“性唯无覆五徧行”。

  “与此相应故”,是说心所一定要与心王相应不离的。所谓系属于心,是说心所一定存在心中属于心所有的。心所不但是与心俱存的,亦是与心相应而存在的。因而所法,又被称为心相应法,显示心、心所的关系,具有相应的意味。

  心王意识的活动范围,大过五识的任何一识,因而与其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都倾全力的助成它的为善为恶。

  八识心王所以各有它的相应心所,论中举例说:譬如古代统治国家的国王,绝对不是所谓孤家寡人一个,必定还有很多辅佐的大臣,协助国王治理这个国家,国而所有各部门的臣子,不但要受国王的管辖,且要听任国王的指挥,与国王采取一致的行动,国王一旦有什么活动,做臣子的定要追随在国王左右,很亲密的与王相应不离。心王与心所的关系也是如此,心王假定没有心所为之助力,是不可能作善或作恶的,其所以造作种种的事业,可说全由“心所”助成,“心所”在精神活动中是占有重要之地,故说常与心王相应。

  (三)何谓“二所现影故”

  此句是在说明五位百法中,为何“色法”列在第三位。蕅益大师的《百法明门论直解》云: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

  “色法”自己不能变现,要和心王心所相应,才有影像显现。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先有能变才有所变,所以“色法”排第三。此句意为“色法”需藉心王、心所才能显现五根六尘之影像。

  “影”是影像,有形状无实体而言。倓虚大师释曰:“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而有,是为依他起性,全是假名,故曰如影。”由此可知,“色法”是依形体而立,如人的影像依人的形体而有,而这些“影像”无论是内在的忧虑或外在的山河大地,都会随时空的迁流,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何谓“三位差别故”

  此句是在说明百法中的“心不相应行法”是假藉“三位差别”而成立的,所以列在五位之中的第四位。如窥基的《明门论解》卷上云:

  分位差别者,言此不相应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别,假立前三是实,此一为假,所以第四明之。

  “三位差别”,是指“心不相应行法”是由(1)心识(心王)(2)心所法(3)色法,在这三位法上,由于是彼此差别作用上所现起的,故是假法。亦即心不相应行法是非心法、非心所有法、非色法,但却从此三位法中之分位上假立而成。

  唐大圆居士的《百法明门论简义》有这么一个譬喻:譬如有“甲乙丙三人,今取甲的头相、乙的身相、丙的手足相,而合画为一人之相,以其各取一分,故曰分位;以其画成这相,故曰假立,以其取三人不同之相而画成一相,故说是三位分别”。其他如:时间、空间、数量、尺度、得失等皆属之。

  “心不相应行法”是属“假立之法”,称为“分位假”。“分位假”。《相宗纲要续编》云:

  “分位假”——即指心不相应行法,因为它是依前三位各一分和合而建立的假法。今以心不相应行法之一的“得”为例。“得”,即包容获得,成应不失的意思,因此“得”之一法,绝对是离不开色法与心法的,因为一说到“得”,即离不开能所,如说“得钱”,就能得之人言,是心法或心所;就所得之钱而言,是色法。但“得”之一法,却不是色法(钱),也不是心法(心、心所),唯是“心、心所、色”三法上假立之法,依“心、心所、色”三法而变化莫测!如云得冷气机,在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会觉得它很有价值,因为冷气机将为他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但对寒带地区的人则毫无价值可言,他们对冷气机不但不以为“得”,反而以为是一种累赘!又如得到一料钻石,一般人总以为它是价值很高的炫耀品,但在沙漠中,茫茫一片,你需要的是水,此时此地,钻石一文不值,得之何乐?失之何悲?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终其一生,寻寻觅觅,兢兢业业,所追求者不外物质上的财色名利,殊不知此如无形的枷锁,将自己捆绑得动弹不得,徒然剥夺、摧残吾人心性上之法财(精神的财富)!只有受损,毫无获益,何得之有?总之:世间法上所谓的“得”,纯然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刹那变化,是为“分位假”。(明白“得”一法是依色心分位假立之法,其他二十三个心不相应行法,亦复如是!)

  (五)何谓“四所显示故”

  这句是在说明何以“无为法”要排在五位百法中的第五位:前面四位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共计有九十四种,皆是有生灭变迁之法,故称“有为”。“无为”是灭尽有为之法,使不再生,即名无为。此无为法,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亦非色法,非心不相应行法,而是由此四种有为法灭尽之后显示出来的法。例如:冬天时,大地山河,草木川原,四处都盖满了雪,这是属于前面四位(九十四种)的有为法;一旦太阳出来,把雪融化了之后,四处即无雪踪,这就是有为法(雪)融化后显示出来的无为法。(雪融无有)。

  由无为法须藉有为法才能显示而言,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启示:我们要亲证无为之真理,必须从有为法做起,以有为法为修道阶梯,一步一步笃实行去,才能证到无为的真如法性。因此,《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要觉悟,并非远离人君,远离尘俗可得。佛法自觉皆含藏在世间的万象中,就在你我的身边、眼前,若能时时刻刻观照周遭的人、事、物,处处有所觉悟,处处即有佛法。所以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众生是我们修行的大雄宝殿”。

  (六)何谓“如是次第”

  “次第”是顺序之意,《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于因果一一流转中,所假立之名,称为次第。”“如是次第”是指五位百法的前后排列顺序,不可紊乱。

  三、知心、明心、一切无碍

  《杂摩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关于“心法”之殊胜,“心念”之重要,前文曾云:念之正否,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可正,念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皆在人一心自审。

  又蕅益·智旭大师言: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会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百法明门论纂》云:

  一列心法为首者以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一切圣凡染净因果,依心而立,此为最胜,故列为首。

  二与此相应者乃前心所有法也,然心王本无善恶不能独造,必假随从方有势力,而从者必协和于主,方得内外相应,堪成事业,故心…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