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的含義。如世親《論規》中說:"善法改變煩惱心,拯救墮落惡道衆。"佛經中說:"佛法是消除愚暗的慧燈,醫治苦難的良藥。"佛法是人生的精神醫學。有位精神心理學家說:"在現代社會裏,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處于精神心理病態。"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叁界衆生都是受製于妄念、追逐虛幻、"飲鸩止渴"的嚴重精神病患者。"佛法"是十方叁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經典學說之類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是化度衆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內容,總的可分爲叁大類,即特殊戒學、特殊定學、特殊慧學。印度教等其它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的戒、定、慧和其它的宗教的戒、定、慧有著性質完全不同的質的區別,故加"特殊"二字。
"戒學"是佛門戒惡揚善的行爲准則和法規,包括大乘、小乘、密乘戒學。
"定學"也稱心學、禅學,是控製意念、定動止散、澄清昏濁、顯現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間禅和超世禅。
"慧學"是開發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見真,完成自度度衆智慧功能的培養鍛煉,包括世間智、超世智、爲衆服務智叁種。
戒、定、慧叁學的中心是慧學。智慧爲解脫門,定學是調伏心性、激發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學抑製煩惱、防止墮落、培養善德,爲入定生慧奠定基礎。叁學互爲因果,缺一不可。
《俱舍論》中將佛法分爲教證二法。
教法指闡發佛理的叁藏四續經典學說及講習傳承行爲,證法指戒、定、慧修證實踐及效果。前者屬知識修養。後者屬入道行爲。正確的思想行爲,産生于正確的理論指導。聞、思、修叁個環節缺一不可。沒有佛教理論指導的靜坐、修持是盲人騎瞎馬;理論知識若不與思想行爲緊密相結合,是紙上談兵。因此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學和修兩個部分,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從佛法的性質上講有出世法和超世法兩種。在見道以下的聞、思、修都屬于世間法範疇。見道以上屬于超世法。見道就是見惑(知見上的疑惑)斷除、見性(空性)真智初生之道。見道到佛地中間還要經過八十一修道的漫長的斷惑過程。意識深層的執著煩惱及其影響,未經過修道的長期磨練斷除而"見性成佛"只是一種癡心妄想,佛經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根據引度對象的思想層次和方便法門,佛法分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前二乘屬于小乘,後一乘屬于大乘。大乘內部又分爲因、果二乘,波羅蜜多乘是因乘,金剛乘(密乘)是果乘。乘是車船之義。把佛法比作車和船,是表示佛法是自我解脫和普度衆生的工具。大乘、小乘是從自度和度衆的動機目的和度脫範圍、性能、效果上區分的。其中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有無大慈大悲心和利衆菩薩行。
從佛法的總旨上講,可以分爲基礎法、道法、果法叁類。
基礎法門分爲真谛和俗谛。
真谛(勝義谛)的意思是不受時空條件的限製的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這種真理指的是一切事物(包含時間的、超世間的、凡人和佛的)非因緣和合的獨立自性的否定性--空性。對這種法性(空性)的認識,以詞語符號和抽象概念爲特點的分別智(世間俗智)只能達到概念性的理解,只有超世的無分別智(直覺智)才能具體地、清晰地、真實地把握。佛法中有關真谛的論述,只是從世間智的角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進行分析解釋的。對于直覺感知的東西的真實表達,符號語言是無能爲力的。但不通過概念形式的理性認識,也無法直接獲得無分別現觀智。比如向陌生國土進軍的軍隊,如果在進軍時沒有進軍地圖,不了解山形地貌、通道要塞等情況,盲目挺進就沒有不失敗的。文字般若(經典)是船,實相般若(直覺智)是彼岸,到達彼岸後,可以扔掉船,但在入海前就想把船扔掉的想法是愚昧可笑的。因此對那些輕視經教,不學無術的"參禅悟道"得到的成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懷疑。
萬物的空性、法性不是佛創造的,佛只是法性的發現者。佛法揭示法性,使人們認識法性。佛說:"不管佛出世,或者不在世,萬物的法性是不變的。"
俗谛的意思是世俗之智所認識到的相對真理。世俗智的認識對象是現象世界,即假相世界的各種事物的存在形式及生成條件、性質、種類、生滅規律、相互關系等--即緣起法。
俗谛和真谛是同一個對象的兩個方面的認識,即俗谛是現象的反映,真谛是本質的反映。兩種認識並不矛盾,是對立的統一。在無分別的直覺中現象和本質、空和有的對立完全消失,認識的主體意識和客體也就像夢境一樣完全融合爲一體了。
以後幾小節介紹一下佛教的基本觀點。
第一節 緣起性空說與四法印
一、 緣起性空說
"緣起法"是佛法最重要的理論基石。這一法則,可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一偈概括。其含義是: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一概言之,一切現象都是特定條件的暫時集合。就像車子是由各種零件組合而成,衆生是由"五蘊"(身、心)集合而生存,又象叁捆蘆葦互相支撐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余二則倒,若去其二,余一則倒。偈中的"此"指因,"彼"指果,因緣集合,從時間角度看,是縱橫兩重因果關系的交織:從同時、當下看,一事物爲各種條件集合而成的果,無其所依的條件則無此現象"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這叫"俱時因果";從時間流逝看,現在的事物是過去已滅的某種條件"因"的果,又是未來某種事物的因,一切現象都處于生滅相續、因果連環的生滅變化過程中,"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這叫"異時因果"比如我們人的生命當下依空氣、飲食等維持,並且身心皆處于不斷的生滅變化、新陳代謝中。很明顯,緣起法則是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哲學思辨概括出的一切普遍共具的永恒法則。
"緣起性空"中的"性空"中的"性"是指自性。"自性"是指始終如一,恒常不變的物質屬性。自性指的就是:獨立的,單一的,永恒的,起碼有這叁個屬性。獨立:就是說它的存在不依靠其它條件和周圍的東西;單一:就是說它沒有主從或幹支這樣的分別,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永遠不變的東西。"性空"是指這宇宙萬物並沒有自己永恒不變的自性。而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絕不是否認萬事萬物的存在。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學家。他對佛理"緣起性空"的解說空前絕後,被譽爲"說空百代第一宗"。他在《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以後簡稱《理贊》)中講:"什麼事物依靠因緣,什麼事物便無自性。"意思是說:凡是依靠因緣的東西,相對的東西,都是沒有的自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靠因緣産生的,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事物,沒有這個因緣就沒有這事物。因此,有因緣的事物就沒有自性,有自性就不會有因緣。
比如一個果子,需要種子、土壤、水分、陽光、空氣、氣候等種種適合它生存的條件具備了方能結出來。一切事物都是這樣,這就是緣起。凡是緣起的,離開一個因緣就不會圓滿。
我們在思想上很執著,好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性,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自性。中觀論認爲:無論是佛也好,世俗也好,只要是存在的話,它就是因緣的結合,沒有因緣的"本性"、"本質"是不存在的。"中觀"的"中"的含義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或原本狀態。這"原本狀態",就是沒有經過人爲地改造、添加、減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狀態。"觀"是智慧見解。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的存在,沒有一件是"純客觀"、"純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們塗上了一層主觀色彩,人爲地進行了增減取舍的"加工"。原本不帶主觀傾向的"中間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別智中已失去了本來面貌。"中觀見"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真知灼見,所以就自然排除虛構妄執,顯現事物的原本狀態。
宗喀巴大師在《理贊》中講的大意是這樣:佛陀您爲利益衆生所說的一切善法的核心是"諸法性空",證明性空的最有力證據是衆緣相合的存在。您的否定自性存在,就是肯定緣起的存在。尋找自性雖然空不可得,但這並不妨礙生滅流轉、世間與出世間、善惡業報等有所作爲的緣起現象的存在。不象有些人那樣,看到緣起現象,便認定實有自性,一說到空,就認爲一切事法就像海市蜃樓,虛無缥缈,空與有無法統一。只有佛陀的真智才認識到:緣起與性空,是統一體,從辯證法來講並不矛盾。"緣起"是現象,"性空"是本質,因此事物在現象上的"有(存在)"和它自性的"空(無)"完全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佛陀的教義中,覺悟緣起而破執著斷疑惑最爲殊勝,但這主張的"空"並不是否定緣起對象的存在和事物的依緣而産生的各種作用,您主張的緣起之有,也不是絕對自性的實有。一切事物都是特定的緣起現象,沒有緣起的存在,就象虛空生出的花朵那樣絕無可能。如果事物從獨立自性中生出,就是與衆緣和合的相對存在的實際情況相矛盾,因此,事物自性的存在絕無可能。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世界,從來沒有一樣事物不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緣起之物、相對存在,所以,沒有一樣事物不是無獨立不變自性的性空之物。
每一件事物分析起來,自性原本絲毫也不存在。在緣分的存在下,任何事物都會産生,事物的存在或毀滅,都是它的緣分、條件造成的。沒有自性,卻能生出此物,空中能生有,緣起本身是性空,但性空中能夠産生緣起。這兩個本來是對立的事情,在中觀中是完全合乎邏輯的。這是因爲依緣産生的宇宙萬物的存在究其本質而言,只是它們這些現象的存在,這"有"是假有(世俗谛的"有",暫時的存在)。因此緣起的事物必定是沒有自性的。正因萬事萬物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才有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因此,這"有"是因空而有。因爲"衆緣和合"本身就是…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