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10

  ..续本文上一页等的含义。如世亲《论规》中说:"善法改变烦恼心,拯救堕落恶道众。"佛经中说:"佛法是消除愚暗的慧灯,医治苦难的良药。"佛法是人生的精神医学。有位精神心理学家说:"在现代社会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处于精神心理病态。"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三界众生都是受制于妄念、追逐虚幻、"饮鸩止渴"的严重精神病患者。"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经典学说之类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是化度众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内容,总的可分为三大类,即特殊戒学、特殊定学、特殊慧学。印度教等其它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的戒、定、慧和其它的宗教的戒、定、慧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故加"特殊"二字。

  "戒学"是佛门戒恶扬善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包括大乘、小乘、密乘戒学。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昏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超世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成自度度众智慧功能的培养锻炼,包括世间智、超世智、为众服务智三种。

  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智慧为解脱门,定学是调伏心性、激发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学抑制烦恼、防止堕落、培养善德,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俱舍论》中将佛法分为教证二法。

  教法指阐发佛理的三藏四续经典学说及讲习传承行为,证法指戒、定、慧修证实践及效果。前者属知识修养。后者属入道行为。正确的思想行为,产生于正确的理论指导。闻、思、修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佛教理论指导的静坐、修持是盲人骑瞎马;理论知识若不与思想行为紧密相结合,是纸上谈兵。因此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学和修两个部分,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从佛法的性质上讲有出世法和超世法两种。在见道以下的闻、思、修都属于世间法范畴。见道以上属于超世法。见道就是见惑(知见上的疑惑)断除、见性(空性)真智初生之道。见道到佛地中间还要经过八十一修道的漫长的断惑过程。意识深层的执著烦恼及其影响,未经过修道的长期磨练断除而"见性成佛"只是一种痴心妄想,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根据引度对象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前二乘属于小乘,后一乘属于大乘。大乘内部又分为因、果二乘,波罗蜜多乘是因乘,金刚乘(密乘)是果乘。乘是车船之义。把佛法比作车和船,是表示佛法是自我解脱和普度众生的工具。大乘、小乘是从自度和度众的动机目的和度脱范围、性能、效果上区分的。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有无大慈大悲心和利众菩萨行。

  从佛法的总旨上讲,可以分为基础法、道法、果法三类。

  基础法门分为真谛和俗谛。

  真谛(胜义谛)的意思是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这种真理指的是一切事物(包含时间的、超世间的、凡人和佛的)非因缘和合的独立自性的否定性--空性。对这种法性(空性)的认识,以词语符号和抽象概念为特点的分别智(世间俗智)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只有超世的无分别智(直觉智)才能具体地、清晰地、真实地把握。佛法中有关真谛的论述,只是从世间智的角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进行分析解释的。对于直觉感知的东西的真实表达,符号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但不通过概念形式的理性认识,也无法直接获得无分别现观智。比如向陌生国土进军的军队,如果在进军时没有进军地图,不了解山形地貌、通道要塞等情况,盲目挺进就没有不失败的。文字般若(经典)是船,实相般若(直觉智)是彼岸,到达彼岸后,可以扔掉船,但在入海前就想把船扔掉的想法是愚昧可笑的。因此对那些轻视经教,不学无术的"参禅悟道"得到的成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

  万物的空性、法性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法性的发现者。佛法揭示法性,使人们认识法性。佛说:"不管佛出世,或者不在世,万物的法性是不变的。"

  俗谛的意思是世俗之智所认识到的相对真理。世俗智的认识对象是现象世界,即假相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存在形式及生成条件、性质、种类、生灭规律、相互关系等--即缘起法。

  俗谛和真谛是同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即俗谛是现象的反映,真谛是本质的反映。两种认识并不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在无分别的直觉中现象和本质、空和有的对立完全消失,认识的主体意识和客体也就像梦境一样完全融合为一体了。

  以后几小节介绍一下佛教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缘起性空说与四法印

  一、 缘起性空说

  "缘起法"是佛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石。这一法则,可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一偈概括。其含义是:任何现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内在作用的条件)、缘(起辅助、外在作用的条件)的集合而生起,而变化,而消灭。一概言之,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条件的暂时集合。就像车子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众生是由"五蕴"(身、心)集合而生存,又象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余二则倒,若去其二,余一则倒。偈中的"此"指因,"彼"指果,因缘集合,从时间角度看,是纵横两重因果关系的交织:从同时、当下看,一事物为各种条件集合而成的果,无其所依的条件则无此现象"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这叫"俱时因果";从时间流逝看,现在的事物是过去已灭的某种条件"因"的果,又是未来某种事物的因,一切现象都处于生灭相续、因果连环的生灭变化过程中,"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叫"异时因果"比如我们人的生命当下依空气、饮食等维持,并且身心皆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新陈代谢中。很明显,缘起法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哲学思辨概括出的一切普遍共具的永恒法则。

  "缘起性空"中的"性空"中的"性"是指自性。"自性"是指始终如一,恒常不变的物质属性。自性指的就是:独立的,单一的,永恒的,起码有这三个属性。独立:就是说它的存在不依靠其它条件和周围的东西;单一:就是说它没有主从或干支这样的分别,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永远不变的东西。"性空"是指这宇宙万物并没有自己永恒不变的自性。而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绝不是否认万事万物的存在。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他对佛理"缘起性空"的解说空前绝后,被誉为"说空百代第一宗"。他在《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以后简称《理赞》)中讲:"什么事物依靠因缘,什么事物便无自性。"意思是说:凡是依靠因缘的东西,相对的东西,都是没有的自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靠因缘产生的,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事物,没有这个因缘就没有这事物。因此,有因缘的事物就没有自性,有自性就不会有因缘。

  比如一个果子,需要种子、土壤、水分、阳光、空气、气候等种种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具备了方能结出来。一切事物都是这样,这就是缘起。凡是缘起的,离开一个因缘就不会圆满。

  我们在思想上很执著,好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性,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自性。中观论认为:无论是佛也好,世俗也好,只要是存在的话,它就是因缘的结合,没有因缘的"本性"、"本质"是不存在的。"中观"的"中"的含义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原本状态。这"原本状态",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地改造、添加、减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状态。"观"是智慧见解。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存在,没有一件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们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进行了增减取舍的"加工"。原本不带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别智中已失去了本来面貌。"中观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所以就自然排除虚构妄执,显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宗喀巴大师在《理赞》中讲的大意是这样:佛陀您为利益众生所说的一切善法的核心是"诸法性空",证明性空的最有力证据是众缘相合的存在。您的否定自性存在,就是肯定缘起的存在。寻找自性虽然空不可得,但这并不妨碍生灭流转、世间与出世间、善恶业报等有所作为的缘起现象的存在。不象有些人那样,看到缘起现象,便认定实有自性,一说到空,就认为一切事法就像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空与有无法统一。只有佛陀的真智才认识到:缘起与性空,是统一体,从辩证法来讲并不矛盾。"缘起"是现象,"性空"是本质,因此事物在现象上的"有(存在)"和它自性的"空(无)"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佛陀的教义中,觉悟缘起而破执著断疑惑最为殊胜,但这主张的"空"并不是否定缘起对象的存在和事物的依缘而产生的各种作用,您主张的缘起之有,也不是绝对自性的实有。一切事物都是特定的缘起现象,没有缘起的存在,就象虚空生出的花朵那样绝无可能。如果事物从独立自性中生出,就是与众缘和合的相对存在的实际情况相矛盾,因此,事物自性的存在绝无可能。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世界,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缘起之物、相对存在,所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无独立不变自性的性空之物。

  每一件事物分析起来,自性原本丝毫也不存在。在缘分的存在下,任何事物都会产生,事物的存在或毁灭,都是它的缘分、条件造成的。没有自性,却能生出此物,空中能生有,缘起本身是性空,但性空中能够产生缘起。这两个本来是对立的事情,在中观中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这是因为依缘产生的宇宙万物的存在究其本质而言,只是它们这些现象的存在,这"有"是假有(世俗谛的"有",暂时的存在)。因此缘起的事物必定是没有自性的。正因万事万物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才有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有"是因空而有。因为"众缘和合"本身就是…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