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顗居天台山倡立此宗,因山为名。此宗以《法华经》为依,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道观之圆融无碍法门,智顗于陈宣帝建德七年入天台山开拓道场,广说教宗,判五时,开八教,广摄群籍,归宗法华。宗风大盛,此宗代有传人,迄今宗风不坠。
五、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法界缘起,十玄十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顺和尚依经立观,为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继之,法藏即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贤首宗之称。唐武宗及后周世宗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世研究者颇多。
六、法相宗:
一名唯识宗,依《楞伽经》、《阿毗达磨》、《华严经》、《解深密经》、《菩萨藏》六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十论而成立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我们仅从现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之心所变之影相,而非实有之景物,则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师纂译《成唯识论》十卷,此宗乃立。由窥基、慧沼阐扬之。晚唐以后,此宗渐衰。近来研究者颇多。
七、律宗:
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以持戒而净除身、口、意诸恶业。此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承智首教系,于终南山弘通戒律,世称南山律师,称其宗曰南山律宗。道宣之后有文纲、道岸等代相递传。此宗持戒最为严谨。近世有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书。
八、禅宗:
此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从而见性成佛的法门。此宗先从修止观入手,再参话头、起疑情以期能够彻悟。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六传至慧能,其行大道,其后更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宋代此宗独盛,迄今尤为盛行。
九、密宗:
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所正依的经典。真言宗注意仪式、观想、结印、持咒、以使身、语、意与本尊(佛菩萨)的三密(身密、语密、意密)相应。受本尊的三密加持,可即身成佛,达到自证的真法真理。修习密法一定要有上师的传承,方可修习,才能得成就。"上师"是对密宗师父的尊称,其全称是"金刚阿阇黎",意为"轨范师",这样的师父是代表佛来领导僧众为众生传密法的,他就是佛在世间的代表。金刚上师被认为是佛菩萨的化身在人间的传法导师。金刚上师在密宗的地位高于一切。在显教中讲三皈依: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是把皈依佛放在首位。而密宗是四皈依:首先皈依上师。把这一条放在皈依佛之前,以突出上师无比尊严的地位。上师为佛、法、僧的总代表,必须首先皈依。
密宗分三种,一种是汉密,一种是藏密,还有一种是东密(日本的密宗)。本文主要是介绍藏密,即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又分宁玛派(红教)、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四大教派。
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是:一、藏传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义,虽然属于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二、藏传佛教拥有佛陀教义中的两大精华,佛教中的中观性空正见和金刚密法。在藏传佛教中哲学思想分应用知识性和最高世界观、人生观原则性两种。前一种包括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的理论,后者为龙树和月称的辩证中观思想代表佛门最高智慧。密法是佛法精华中的精华,是宝中之宝,是打开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宝钥,是促进生命和智慧进化的尖端法门。只有站在佛教理论的顶点上才能认识到:佛理宝塔的尖端是密法。
藏传佛教全面继承印度显密佛法的学统,并将印度无数大师研究达到的高峰作为自己的起点,不断努力攀登,继续向前发展。藏传佛教代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高峰。本书解说佛教理论基本上都是依照藏传佛教的理论来解说的,还有许多公案也都选自藏传佛教经论。
本世纪以来,由于交通发达、藏人外流等诸多因素,藏传佛教已扩散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几十个欧美西方国家,仅美国就有三十多座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影响正在全世界不断扩大。
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简介
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北部偏远的山区甘孜州色达县喇荣沟内。该佛学院常住比丘有三千多人,比丘尼约四千多人。五明佛学院被美国的《世界报》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该佛学院院长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是藏传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上师十五岁时已经通达了显密经典,并且已经证悟了宁玛派红教大圆满法。大圆满法素被称为藏密第一法。在文革期间,上师虽然遭到批判并被罚去放羊。上师依然坚持在寂静处天天为弟子讲经说法。在许多僧人被迫还俗时,上师仍然严持戒律,坚持不懈地修行。当时他已经向弟子预言了五明佛学院的成立。文革结束后,上师为振兴藏传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九八零年十月十日,上师在色达县喇荣沟建立了五明佛学院。那里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从最初的十几人很快发展到如今数千人的庞大僧团。法王为普度苦海众生,二十多年来,不辞劳苦不间断地广转显密*轮,现已培养出一大批堪为中流砥柱的高僧大德。另外,具足正修实证、为大家示现成就验相的弟子也颇为众多。如曾在上师前听过《大圆满胜》密法的国庆喇嘛获无余虹身成就,秋巴、伽跋、晋旺堪布等在圆寂时均有身体缩小、出现金刚舍利等瑞相,还有闻学大圆满法六个月获成就的汉族比丘尼明慧等等。
除在本院讲法外,上师还先后应邀到藏区的一百多个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寺庙广转*轮,由此上师威名广震。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印度、新加坡、印尼、不丹等国的学者络绎不绝前来参访。1990年上师出访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1993年出访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香港和台湾。1995年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将佛法密乘的法雨甘霖洒播全世界。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五明佛学院的分支机构。如今,佛学院已成为国内外密法的中心。
五明佛学院每年还举行金刚萨埵法会、极乐法会。汉藏四众弟子踊跃参加,每次多达数十万人。在法王的大力提倡下,该佛学院号召全国各地佛弟子进行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令数以亿计的生命免遭杀害。
上师对学佛的人开示如下:第一,修佛的人一定要有清净的戒律,这是一切众生修行的基础。若无清净的戒律,就连一般的解脱也是不可能的。凡是佛的弟子都应该严格要求自觉遵守戒律,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只有清净戒,而无闻思修的功德,也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第三,要以发菩提心的方式来救度众生。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一切众生与学佛之人都要以普贤菩萨的发愿为己愿,发心救度一切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他老人家处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为僧众作出表率。他对弟子们从不发火,总是教导弟子要性情贤良,要人格高尚,清净戒律,发无上菩提心,为造福人类,促进世界和平而奋发图强。他穿着朴素,粗茶淡饭,不讲享乐,关心他人,以佛菩萨的精神教化弟子们。
上师说,有缘见到他的相片、听到他的声音者,如对他有信心,他定可使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二章 佛法的基石
佛法总述
要了解佛法,首先要了解"佛"和"法"这个名称的含义。"佛"是"佛陀"简称,"佛陀"是梵语"Buddha"(布达)的音译。佛陀一词义为"觉醒"。经典中对这个词解释是"从无明梦中觉醒,心智从闭塞中豁然开悟"。《欢喜金刚续经》中说:"众生本是佛,暂时受污染,染净便是佛。"《时轮续经》中说:"什么是佛?佛是无染的光明心。"什么是光明心?佛法认为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都有一种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这种基因被称做"佛心"或"如来种"。由于我执(执著于有一个真正的不变自我存在的意识)的虚幻颠倒,原始无明意识(愚昧无知)对人生和一切事物产生错觉(法执,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各有其不变的自我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产生贪爱和嫌恶憎恨情感,以及这种自私弊劣情感支配下的种种行为。这种爱恨和自私愚昧偏见使心灵变得混浊不清,失去理智良心,导致种种不良行为(业),造成种种使身心疲惫、困扰不安的痛苦后果(苦),在这个虚幻的错觉影响下产生的爱憎偏见等烦恼和造业行为将自己抛入生死循环不息、充满矛盾和艰难困苦的轮回激流之中,并且在无穷无尽的轮回过程中受到恶业恶习的熏陶污染,原具光明本质的心灵,如镜生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受染佛心)。一旦具备内因(具备良缘的人身和向善心、智慧)和外因(闻佛法、修佛道的外部条件),就有可能洗掉覆盖在光明心上的障蔽(断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如拨云见日,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光明心成佛,这便是去染成佛之义。概括说:佛是二因(福和慧二因)、二断(断除烦恼障、知识障)形成的二体(无形法体和有形色体)。佛具有对众生无限的爱和同情和像太阳一样普照一切、永不熄灭、自然的无意识的利众功德。佛不是上帝、造物主,没有主宰生命和万物的特性,不负有把善人接到天堂、把恶人打下地狱的使命。佛不是救世主,佛只是一个脱离苦海、走向光明的光辉榜样。佛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别无救星",又说"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去人们的痛苦,自己的觉悟也无法移植给别人;佛只是教给人们自救解脱的方法。"
"法"是梵语"Dharma"(达摩)的意译。"法"这个词有广泛的含义。佛经中出现的"法"字,需要根据所指的不同对象确定其含义。佛法的"法"具有"善说"(揭示真理的学说)、"改变恶性"、"拯救苦难"…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