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8

  ..续本文上一页来她也随佛出家,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

  太子年龄渐长,净饭王请了名师教太子学文学和武艺。先请文事最优的毗奢密多罗教太子五明等学问,又请武术最精的羼提婆教太子兵法和武艺。太子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都非常精通,再加以武艺精擅,神力过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时,净饭王就为他选择另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如莲花一样,出于污泥而不染污。

  太子十九岁那年出城郊游,看到农夫耕作,烈日曝身,汗流浃背,犁过虫出,众鸟争食,牛疲人困,苦不堪睹。太子感叹众生备受诸苦,开始思索起生死苦恼问题。后来又一次太子到城外出游。太子乘车到东门,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执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地在道路旁挣扎。后来又到了西门,遇到一族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真是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逃不过老病死的大关,乃感叹道:"日月易过,少年不常,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弱,坐起苦极,我虽富贵,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为畏惊。"最后经过北门,看见一个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一手持钵,一手持锡杖,安详地走过来。悉达多太子心里生大欢喜,对这位沙门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之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

  从此太子就下决心要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求道,集中表现出人内心深处有一种追求永恒幸福、无限自由,抗拒死亡等束缚的向上意欲。他为此舍弃世人艳羡的世俗幸福生活,出家苦修,正是为了精神上最高层次的追求而舍弃较低层次的满足,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来说,是为最高层的自我实现乃至超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超越人低层次的物质性需求。

  当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心里非常难过。于是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去追劝太子回国。他们追到了太子,但太子立志修行,不为所动,大臣们无奈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太子出家后,遍访名师求道,修习禅定。他修习后发觉,那些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后来他又到雪山,苦修六年静坐思维。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芝麻。最后身形消瘦,筋骨连立,但对解脱之道仍无所得。于是他便到了尼连河洗净了身躯,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体力。这时随太子苦修的五名从者,以为太子已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心生诽谤,一同离开太子自行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苦行去了。

  太子见他们离去,他便独自在尼连河边一棵菩提树下,敷上了吉祥草,珈趺而坐,并发誓说:"我不成无上正等正觉,誓不起此座。"他先用所学的禅定方法调心,进入心若止水、湛寂不动的第四禅,在寂定心中,超常智慧一一显现,于初夜时先证得宿命通,自己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历程一一重现,"忆念过去生,从某处某名,而来生于此,如是百千万,死生悉了知。"(《佛所行赞》)次于半夜发天眼通,了了照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见其未来如同现在。继而又发他心通、神变通。他看见,在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作过自己前生的亲属,从而生起普遍报恩、度众生皆悉超出生死苦海的大悲心。他对神通所提供的众生生死轮回的因因果果进行观察分析,终于在第四十九天--12月初8日的明星出时,豁然大悟,断尽自心中的生死根本,成为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相的大觉者--佛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到了鹿野苑,先度脱以前的侍从憍陈如等五人。初转*轮,为他们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行法门,令五人离垢证果,为佛弟子。他们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这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这个时候,世间三宝具足。三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圣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释迦牟尼成道后,实践其度众生的本怀,走向人间说法四十余年,其所说法,围绕生死之解脱为中心。他奔走于中印度各地,身边时常追随着一批希望从他而获解脱的弟子。整个恒河中下游的人民都曾因为他所传播的真理而骚动不安。当他八十岁那年,佛有始有终,把一切有缘得度的众生都度化了。于是佛最后在拘尸那城外,娑罗双树下右肋而卧,示现大涅槃,圆寂逝世。当时就有许多佛弟子与龙天护法都无比伤感,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佛灭度前,阿难问佛:"第一、佛在世时,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以波罗木叉无上戒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都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以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第四、对一些恶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他就会自动离开寺庙走了。"上面讲的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的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千古伟人安静地进入无余涅槃。后来诸弟子将佛世尊圣体于拘尸那城的天冠寺荼毗火化,所遗舍利子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别供养。

  这时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服膺的接受了佛的"正法"。在他逝世后五百年,佛的教法传入中国。在他逝世后一千年,佛法在整个亚洲都成为了居统治地位的宗教。

  今天,佛的遗教成为了几乎全体亚洲人民的精神财富。佛教在它所传布的地区都同当地人民的固有文化圆满地融合起来,在始终保持其精髓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种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于是我们有了汉地的佛教,有了西藏的佛教,有了日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但所有的佛教徒又都承认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宣布的教法,一致承认"四圣谛、八正道",承认"缘起性空"。所有的佛教徒,今天仍然保持着对佛法僧三宝的敬重;他们相信由于一切事物的因缘性,也就是因果性,条件性,所以事物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因此他们反对执著顽固和自以为是,提倡理解和宽容。他们相信在世俗的范围内,没有人能够宣称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他们认为,人生充满了众多缺陷,人却有着过多的不满足,人处于武断的妄自尊大,对其自身和环境在看法上都充满了迷误,他所盲目追求的受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琐细的、肤浅的、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本身就构成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而他们主张反观自身,去除恶性膨胀的欲望,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为精进目标,强调修道进德的重要性。善与真在佛教哲学中是完全同一的。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这么说,一切信奉佛教的人,甚而至于,任何只要认真思索过佛陀所说法义的人,任何愿意用理性来衡量和批判他的学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佛陀关于人生现状的深刻思考触动,都不能不赞叹佛陀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他的伟大人格,无论是谁,他不可以不赞成佛的主张,但他不能否认佛在提出这些主张时的善良意愿,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心,他就不会主动承担起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来,人们也就无从读到他对人生和人性有过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不会感受到如此深广的悲天悯人的悲愿情怀。

  

  第六节 我国的佛教宗派简介

  由于佛法深广如汪洋大海,有无穷多的证悟途径。因此我国的学佛者,为了寻求一条有效而简便的途径,于是形成了各种宗派。我国有十宗,分别是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净土宗将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

  一、 俱舍宗:

  本于世亲菩萨《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磨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是对涅槃,二是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槃,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

  二、 成实宗:

  以诃梨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以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乃衰。

  三、 三论宗:

  依《中论》、《百论》、《十二论》以开宗。《百论》,为提婆菩萨所造,破世间出世间之邪,以显一切之正。《中论》及《十二论》为龙树菩萨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与大小两教,后者破小乘的法执,以显大乘之真义。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成三论,盛弘此宗,辗转相传,至隋之吉藏作论疏,而大成之,盛极一时。

  四、 天台宗:

  此宗启始于北齐慧文,传与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智…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