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她也隨佛出家,是佛教四衆弟子之中的第一個比丘尼。
太子年齡漸長,淨飯王請了名師教太子學文學和武藝。先請文事最優的毗奢密多羅教太子五明等學問,又請武術最精的羼提婆教太子兵法和武藝。太子天資聰穎,對文學武技都非常精通,再加以武藝精擅,神力過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智勇兼備。
悉達多太子在十七歲時,淨飯王就爲他選擇另一個德貌雙全的女子,名叫耶輸陀羅的與他結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叁學,熄滅貪嗔癡叁毒,所以他雖然身處塵勞之中,心常清淨,如蓮花一樣,出于汙泥而不染汙。
太子十九歲那年出城郊遊,看到農夫耕作,烈日曝身,汗流浃背,犁過蟲出,衆鳥爭食,牛疲人困,苦不堪睹。太子感歎衆生備受諸苦,開始思索起生死苦惱問題。後來又一次太子到城外出遊。太子乘車到東門,看見一個老人,發白面皺,骨瘦如柴。手執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地在道路旁掙紮。後來又到了西門,遇到一族人擡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狀,真是感慨萬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逃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感歎道:"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弱,坐起苦極,我雖富貴,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爲畏驚。"最後經過北門,看見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一手持缽,一手持錫杖,安詳地走過來。悉達多太子心裏生大歡喜,對這位沙門恭敬地請問:"你是什麼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問:"比丘是做什麼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之人。我們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決自己和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四種最大的痛苦。"
從此太子就下決心要爲自己和衆生探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毅然舍棄榮華富貴和天倫之樂,逃出王宮,過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他在離家出走時發誓:"我今欲爲一切世間求解脫故,出家修道。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悉達多太子的出家求道,集中表現出人內心深處有一種追求永恒幸福、無限自由,抗拒死亡等束縛的向上意欲。他爲此舍棄世人豔羨的世俗幸福生活,出家苦修,正是爲了精神上最高層次的追求而舍棄較低層次的滿足,用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創立者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來說,是爲最高層的自我實現乃至超自我實現的需求而超越人低層次的物質性需求。
當淨飯王知道太子出家後,心裏非常難過。于是派了憍陳如等五位大臣去追勸太子回國。他們追到了太子,但太子立志修行,不爲所動,大臣們無奈只好跟隨太子一起去修行學道。太子出家後,遍訪名師求道,修習禅定。他修習後發覺,那些世間禅定不是究竟解脫之法。後來他又到雪山,苦修六年靜坐思維。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芝麻。最後身形消瘦,筋骨連立,但對解脫之道仍無所得。于是他便到了尼連河洗淨了身軀,並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恢複了體力。這時隨太子苦修的五名從者,以爲太子已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心生誹謗,一同離開太子自行到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苦行去了。
太子見他們離去,他便獨自在尼連河邊一棵菩提樹下,敷上了吉祥草,珈趺而坐,並發誓說:"我不成無上正等正覺,誓不起此座。"他先用所學的禅定方法調心,進入心若止水、湛寂不動的第四禅,在寂定心中,超常智慧一一顯現,于初夜時先證得宿命通,自己無始以來生死輪回的曆程一一重現,"憶念過去生,從某處某名,而來生于此,如是百千萬,死生悉了知。"(《佛所行贊》)次于半夜發天眼通,了了照見一切衆生死此生彼,見其未來如同現在。繼而又發他心通、神變通。他看見,在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中,一切衆生都曾作過自己前生的親屬,從而生起普遍報恩、度衆生皆悉超出生死苦海的大悲心。他對神通所提供的衆生生死輪回的因因果果進行觀察分析,終于在第四十九天--12月初8日的明星出時,豁然大悟,斷盡自心中的生死根本,成爲圓滿覺知宇宙人生實相的大覺者--佛陀。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到了鹿野苑,先度脫以前的侍從憍陳如等五人。初轉*輪,爲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聖谛的修行法門,令五人離垢證果,爲佛弟子。他們成爲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這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到這個時候,世間叁寶具足。叁寶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谛聖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釋迦牟尼成道後,實踐其度衆生的本懷,走向人間說法四十余年,其所說法,圍繞生死之解脫爲中心。他奔走于中印度各地,身邊時常追隨著一批希望從他而獲解脫的弟子。整個恒河中下遊的人民都曾因爲他所傳播的真理而騷動不安。當他八十歲那年,佛有始有終,把一切有緣得度的衆生都度化了。于是佛最後在拘屍那城外,娑羅雙樹下右肋而臥,示現大涅槃,圓寂逝世。當時就有許多佛弟子與龍天護法都無比傷感,在佛的身旁,周匝圍繞。佛滅度前,阿難問佛:"第一、佛在世時,大家都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何爲師呢?"佛說:"你們以波羅木叉無上戒法爲師。""第二、佛在世時大家都依靠佛,與佛住在一起,這是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以何而住?"佛說:"你們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第叁、佛滅度後結集經、律、論叁藏教法時,在諸經之首,要講幾句什麼話?"佛說:"當說信、聞、時、主、處、衆的六種成就。""第四、對一些惡比丘,佛在世時,佛會設法調服他們,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治他們?"佛說:"用默擯的辦法來對待惡比丘,把他們在僧團內孤立起來。這樣一來他就會自動離開寺廟走了。"上面講的四點是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前的最後垂訓,也是佛的遺囑。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圓時分,千古偉人安靜地進入無余涅槃。後來諸弟子將佛世尊聖體于拘屍那城的天冠寺荼毗火化,所遺舍利子由摩揭陀等八國分別供養。
這時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服膺的接受了佛的"正法"。在他逝世後五百年,佛的教法傳入中國。在他逝世後一千年,佛法在整個亞洲都成爲了居統治地位的宗教。
今天,佛的遺教成爲了幾乎全體亞洲人民的精神財富。佛教在它所傳布的地區都同當地人民的固有文化圓滿地融合起來,在始終保持其精髓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種種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于是我們有了漢地的佛教,有了西藏的佛教,有了日本的佛教和東南亞的佛教……。但所有的佛教徒又都承認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宣布的教法,一致承認"四聖谛、八正道",承認"緣起性空"。所有的佛教徒,今天仍然保持著對佛法僧叁寶的敬重;他們相信由于一切事物的因緣性,也就是因果性,條件性,所以事物總是相對的暫時的存在,因此他們反對執著頑固和自以爲是,提倡理解和寬容。他們相信在世俗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夠宣稱自己已經一勞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他們認爲,人生充滿了衆多缺陷,人卻有著過多的不滿足,人處于武斷的妄自尊大,對其自身和環境在看法上都充滿了迷誤,他所盲目追求的受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瑣細的、膚淺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本身就構成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而他們主張反觀自身,去除惡性膨脹的欲望,以個人的道德完善爲精進目標,強調修道進德的重要性。善與真在佛教哲學中是完全同一的。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這麼說,一切信奉佛教的人,甚而至于,任何只要認真思索過佛陀所說法義的人,任何願意用理性來衡量和批判他的學說的人,都不能不爲佛陀關于人生現狀的深刻思考觸動,都不能不贊歎佛陀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他的偉大人格,無論是誰,他不可以不贊成佛的主張,但他不能否認佛在提出這些主張時的善良意願,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對于人類命運的關懷心,他就不會主動承擔起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來,人們也就無從讀到他對人生和人性有過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不會感受到如此深廣的悲天憫人的悲願情懷。
第六節 我國的佛教宗派簡介
由于佛法深廣如汪洋大海,有無窮多的證悟途徑。因此我國的學佛者,爲了尋求一條有效而簡便的途徑,于是形成了各種宗派。我國有十宗,分別是俱舍、成實、叁論、天臺、華嚴、法相、律、淨土、禅、密等宗。本書對淨土宗將有專章敘述,這裏不談。
一、 俱舍宗:
本于世親菩薩《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谛。《俱舍論》爲《阿毗達磨俱舍論》之略稱。阿毗譯對,達摩譯法,俱舍譯藏。合稱對法藏論。對有二義,一是對涅槃,二是對觀四谛。法亦有二義,一爲勝義法,即涅槃,二爲法相法,即四谛。所謂對法者,即以無漏真智,觀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樂,這是本論的目的。
二、 成實宗:
以诃梨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爲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鸠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以宇宙萬有,分爲世界門及第一義門。世界門認諸法爲有,人我非無,不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離因緣則滅,雖有亦假,似有實無。進入第一義門,則說人空法空,五蘊假和合中,實無常實無人我,曰人空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曰法空觀。二空深理,至此宗乃顯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羅什大師之後,僧睿、僧導、僧柔、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乃衰。
叁、 叁論宗:
依《中論》、《百論》、《十二論》以開宗。《百論》,爲提婆菩薩所造,破世間出世間之邪,以顯一切之正。《中論》及《十二論》爲龍樹菩薩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與大小兩教,後者破小乘的法執,以顯大乘之真義。姚秦時鸠摩羅什大師譯成叁論,盛弘此宗,輾轉相傳,至隋之吉藏作論疏,而大成之,盛極一時。
四、 天臺宗:
此宗啓始于北齊慧文,傳與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智…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