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9

  ..續本文上一頁顗居天臺山倡立此宗,因山爲名。此宗以《法華經》爲依,立一心叁觀--空觀、假觀、中道觀之圓融無礙法門,智顗于陳宣帝建德七年入天臺山開拓道場,廣說教宗,判五時,開八教,廣攝群籍,歸宗法華。宗風大盛,此宗代有傳人,迄今宗風不墜。

  五、華嚴宗:

  此宗以華嚴經爲依據,顯法界緣起,十玄十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順和尚依經立觀,爲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繼之,法藏即賢首大師,爲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賢首宗之稱。唐武宗及後周世宗二度法難,宗風衰微,近世研究者頗多。

  六、法相宗:

  一名唯識宗,依《楞伽經》、《阿毗達磨》、《華嚴經》、《解深密經》、《菩薩藏》六經,以及《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十論而成立其教義爲宇宙萬有,悉爲識所轉變;叁界唯心,心外無法;我們僅從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之心所變之影相,而非實有之景物,則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師纂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由窺基、慧沼闡揚之。晚唐以後,此宗漸衰。近來研究者頗多。

  七、律宗:

  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爲依據,以持戒而淨除身、口、意諸惡業。此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承智首教系,于終南山弘通戒律,世稱南山律師,稱其宗曰南山律宗。道宣之後有文綱、道岸等代相遞傳。此宗持戒最爲嚴謹。近世有弘一律師,深研律學,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書。

  八、禅宗:

  此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從而見性成佛的法門。此宗先從修止觀入手,再參話頭、起疑情以期能夠徹悟。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西來,六傳至慧能,其行大道,其後更分爲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派。宋代此宗獨盛,迄今尤爲盛行。

  九、密宗:

  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叁部爲所正依的經典。真言宗注意儀式、觀想、結印、持咒、以使身、語、意與本尊(佛菩薩)的叁密(身密、語密、意密)相應。受本尊的叁密加持,可即身成佛,達到自證的真法真理。修習密法一定要有上師的傳承,方可修習,才能得成就。"上師"是對密宗師父的尊稱,其全稱是"金剛阿阇黎",意爲"軌範師",這樣的師父是代表佛來領導僧衆爲衆生傳密法的,他就是佛在世間的代表。金剛上師被認爲是佛菩薩的化身在人間的傳法導師。金剛上師在密宗的地位高于一切。在顯教中講叁皈依: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是把皈依佛放在首位。而密宗是四皈依:首先皈依上師。把這一條放在皈依佛之前,以突出上師無比尊嚴的地位。上師爲佛、法、僧的總代表,必須首先皈依。

  密宗分叁種,一種是漢密,一種是藏密,還有一種是東密(日本的密宗)。本文主要是介紹藏密,即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主要又分甯瑪派(紅教)、格魯派(黃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等四大教派。

  藏傳佛教的主要特點是: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叁乘教義,雖然屬于大乘佛教,但它並不輕視小乘佛教。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雙修,即外修聲聞戒(小乘戒),內修菩薩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二次第)。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佛教中的中觀性空正見和金剛密法。在藏傳佛教中哲學思想分應用知識性和最高世界觀、人生觀原則性兩種。前一種包括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的理論,後者爲龍樹和月稱的辯證中觀思想代表佛門最高智慧。密法是佛法精華中的精華,是寶中之寶,是打開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寶鑰,是促進生命和智慧進化的尖端法門。只有站在佛教理論的頂點上才能認識到:佛理寶塔的尖端是密法。

  藏傳佛教全面繼承印度顯密佛法的學統,並將印度無數大師研究達到的高峰作爲自己的起點,不斷努力攀登,繼續向前發展。藏傳佛教代表了佛教思想理論的高峰。本書解說佛教理論基本上都是依照藏傳佛教的理論來解說的,還有許多公案也都選自藏傳佛教經論。

  本世紀以來,由于交通發達、藏人外流等諸多因素,藏傳佛教已擴散到了英國、美國、法國等幾十個歐美西方國家,僅美國就有叁十多座藏傳佛教寺院。它的影響正在全世界不斷擴大。

  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簡介

  五明佛學院位于四川省北部偏遠的山區甘孜州色達縣喇榮溝內。該佛學院常住比丘有叁千多人,比丘尼約四千多人。五明佛學院被美國的《世界報》譽爲"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

  該佛學院院長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是藏傳佛教界公認的大成就者。上師十五歲時已經通達了顯密經典,並且已經證悟了甯瑪派紅教大圓滿法。大圓滿法素被稱爲藏密第一法。在文革期間,上師雖然遭到批判並被罰去放羊。上師依然堅持在寂靜處天天爲弟子講經說法。在許多僧人被迫還俗時,上師仍然嚴持戒律,堅持不懈地修行。當時他已經向弟子預言了五明佛學院的成立。文革結束後,上師爲振興藏傳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九八零年十月十日,上師在色達縣喇榮溝建立了五明佛學院。那裏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從最初的十幾人很快發展到如今數千人的龐大僧團。法王爲普度苦海衆生,二十多年來,不辭勞苦不間斷地廣轉顯密*輪,現已培養出一大批堪爲中流砥柱的高僧大德。另外,具足正修實證、爲大家示現成就驗相的弟子也頗爲衆多。如曾在上師前聽過《大圓滿勝》密法的國慶喇嘛獲無余虹身成就,秋巴、伽跋、晉旺堪布等在圓寂時均有身體縮小、出現金剛舍利等瑞相,還有聞學大圓滿法六個月獲成就的漢族比丘尼明慧等等。

  除在本院講法外,上師還先後應邀到藏區的一百多個甯瑪派、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寺廟廣轉*輪,由此上師威名廣震。全國各地以及美國、印度、新加坡、印尼、不丹等國的學者絡繹不絕前來參訪。1990年上師出訪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1993年出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香港和臺灣。1995年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將佛法密乘的法雨甘霖灑播全世界。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五明佛學院的分支機構。如今,佛學院已成爲國內外密法的中心。

  五明佛學院每年還舉行金剛薩埵法會、極樂法會。漢藏四衆弟子踴躍參加,每次多達數十萬人。在法王的大力提倡下,該佛學院號召全國各地佛弟子進行大規模的放生活動,令數以億計的生命免遭殺害。

  上師對學佛的人開示如下:第一,修佛的人一定要有清淨的戒律,這是一切衆生修行的基礎。若無清淨的戒律,就連一般的解脫也是不可能的。凡是佛的弟子都應該嚴格要求自覺遵守戒律,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二,只有清淨戒,而無聞思修的功德,也是不可能得到解脫的。第叁,要以發菩提心的方式來救度衆生。這一點極爲重要。我們一切衆生與學佛之人都要以普賢菩薩的發願爲己願,發心救度一切衆生,這是非常重要的。

  他老人家處處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以高尚的人格爲僧衆作出表率。他對弟子們從不發火,總是教導弟子要性情賢良,要人格高尚,清淨戒律,發無上菩提心,爲造福人類,促進世界和平而奮發圖強。他穿著樸素,粗茶淡飯,不講享樂,關心他人,以佛菩薩的精神教化弟子們。

  上師說,有緣見到他的相片、聽到他的聲音者,如對他有信心,他定可使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二章 佛法的基石

  

  佛法總述

  要了解佛法,首先要了解"佛"和"法"這個名稱的含義。"佛"是"佛陀"簡稱,"佛陀"是梵語"Buddha"(布達)的音譯。佛陀一詞義爲"覺醒"。經典中對這個詞解釋是"從無明夢中覺醒,心智從閉塞中豁然開悟"。《歡喜金剛續經》中說:"衆生本是佛,暫時受汙染,染淨便是佛。"《時輪續經》中說:"什麼是佛?佛是無染的光明心。"什麼是光明心?佛法認爲任何一個有情的生命都有一種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這種基因被稱做"佛心"或"如來種"。由于我執(執著于有一個真正的不變自我存在的意識)的虛幻顛倒,原始無明意識(愚昧無知)對人生和一切事物産生錯覺(法執,即認爲宇宙萬物都各有其不變的自我的意識),在此基礎上産生貪愛和嫌惡憎恨情感,以及這種自私弊劣情感支配下的種種行爲。這種愛恨和自私愚昧偏見使心靈變得混濁不清,失去理智良心,導致種種不良行爲(業),造成種種使身心疲憊、困擾不安的痛苦後果(苦),在這個虛幻的錯覺影響下産生的愛憎偏見等煩惱和造業行爲將自己抛入生死循環不息、充滿矛盾和艱難困苦的輪回激流之中,並且在無窮無盡的輪回過程中受到惡業惡習的熏陶汙染,原具光明本質的心靈,如鏡生鏽,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塵(受染佛心)。一旦具備內因(具備良緣的人身和向善心、智慧)和外因(聞佛法、修佛道的外部條件),就有可能洗掉覆蓋在光明心上的障蔽(斷除煩惱障和知識障),如撥雲見日,在更高層次上顯現光明心成佛,這便是去染成佛之義。概括說:佛是二因(福和慧二因)、二斷(斷除煩惱障、知識障)形成的二體(無形法體和有形色體)。佛具有對衆生無限的愛和同情和像太陽一樣普照一切、永不熄滅、自然的無意識的利衆功德。佛不是上帝、造物主,沒有主宰生命和萬物的特性,不負有把善人接到天堂、把惡人打下地獄的使命。佛不是救世主,佛只是一個脫離苦海、走向光明的光輝榜樣。佛經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別無救星",又說"佛無法直接洗掉人們的罪惡,也無法用手抹去人們的痛苦,自己的覺悟也無法移植給別人;佛只是教給人們自救解脫的方法。"

  "法"是梵語"Dharma"(達摩)的意譯。"法"這個詞有廣泛的含義。佛經中出現的"法"字,需要根據所指的不同對象確定其含義。佛法的"法"具有"善說"(揭示真理的學說)、"改變惡性"、"拯救苦難"…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