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7

  ..续本文上一页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还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开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佛教宣称: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的觉悟和宇宙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示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会证同诸佛,无所不知,不生不死。

  人在六趣中的位置居中央,一般认为天上最好,地狱最苦。然而佛经中讲:"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人间有什么殊胜呢?这可以分两点来说:一、环境:天上太乐,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太乐容易堕落,太苦也无力追求真理与自由。太苦太乐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二、人的特长:人有三大特长,一是人有惭愧心,惭愧是自知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的法制公意,向 "轻拒暴恶,崇重贤善"而前进。这是道德的向上心。具有很强的自我调制的能力,能自调其心令趋寂静,乃至止息、消灭自心的烦恼。这是人类所以为人的特色之一。二是人具有智慧,人以意志力的雄强和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达为突出特点,使人能不断向上趋求,依靠理性和创造力创造、发达自己的文化,力求改造和超越自然。人不但有世俗智,相对的改善环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奥秘,到达彻底的解脱。三是人有对苦难的忍受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韧性,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是堪忍的意思。这世间的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牺牲在所不惜,非达到目的不可。这虽也可应用于作恶,但如以佛法引导,使之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

  佛教如此高推人类,主要是从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着眼。按佛教之说,人所具有这些长处,及苦乐参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现实,使人类最容易信受佛法、修学佛道。就此而言,人比快乐自在、长寿远胜于人的诸天,要强得多。佛曾说过:"六道四生,唯人最贵,唯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为神,有道为圣。"因此诸佛皆出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佛法不属于三途,也不属于诸天,唯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佛经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家认为:若能生逢佛法,信守受奉行,解脱生死轮回或起码种下解脱的种子,则此人生便是极富有价值、最值得庆幸的。若非如此,不遇佛法或虽遭遇而无善根信受,只知道追求无常的金钱与物质享受,甚至为此而作恶造业,则是浪费了难得可贵的人生,埋没了人特具的长处,如此人生,不仅八苦交攻,而且成了造堕三恶道苦种、长劫沉溺生死苦海的"苦田"、"恶田",在佛家看来是最为可悲、可惜、可叹的事。

  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人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一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下去了,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智慧,整天谈论和奔波忙碌的是金钱和名誉。行事完全凭着自己的本能欲望的驱动,从这一点上和动物完全没有区别,像这种人就可以称为两足动物。人不同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作为人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我们要想达到很高尚的道德境界,也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行为。而这些高尚品质的修炼和提升之始乃是基于自我反省,如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他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因此我们应时时反省自己,通过反省,以提高自我。

  从人格上来讲,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之完美是当今世上无人能够与之相比的。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缪勒说:"佛就是其所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间成功而事件繁多的传教生涯中,他将所有的言说都付诸于实践,任何一处都不曾发现他表现过人性的弱点或发泄过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他的慈悲、宽容、智慧都是无与伦比的。《世界知识分子看佛教》的介绍文中引用一位欧洲作家的话说:"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信心十足地去遵循的教法。在这个有着各种宗教、宗教狂热和各种信条的人世间,哪里还能再找到一位如此卓越的导师呢?在这个群星荟萃的世界里,他是最大的一颗巨星。难怪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会如此一致地公认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现在这世上有许多追星族,我想劝他们一句:要追星就要追释迦牟尼佛这颗巨星,学习他的人格与智慧,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世间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种层次或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归为比较低级卑劣和具高尚品质这二类。前一种人的行为只是凭着本能和习气的冲动而随意行事,他们这种处世方式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而后一种人则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他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取舍是非善恶的准则来约束自己,时时以正知正见反观自己,这就是那种志行高洁之士。追求高尚行为的人总会拥有快乐,而卑劣的人则总是痛苦缠身,现在和将来都会有许多不顺心如意的事跟随者。正如蜜蜂总喜欢绕着芬香的花朵飞舞,而苍蝇乐于逐臭一样,世界一切高尚的人们对所有高尚的学问和知识都乐于接受和学习,当他们进行学习时他们会惊喜地发现,世界上所有高尚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其实都已包括在佛教的无上菩提心之中了。所以那些追求高尚行为的人们,只要不断以佛法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无上菩提心的正知正见来观照反省自己,如此孜孜不倦契而不舍,则最终不但能拥有人间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达到人生最圆满的境界,而且也能证得最殊胜的出世间圣道,成就生命最究竟的觉悟状态。

  学佛从现实意义来讲,也会对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博士提出坐禅学佛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增强,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坚固,4、思考力的增进,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6、迅速使头脑冷静,7、情绪的安定,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9、使肉体上的疾病消失,10、达到开悟的境界。佛教中的修行,会明显改变人的身心,这一点现在科学可以证明。西方科学家通过医学实验,发现受高僧加持后的病人身体,与先前有很大的差别。平时我们一些人就有在身体不好时,请上师或僧众加持,或放生后,身体明显好转的经历。现在一些人身患绝症,但是他们对佛法有着强烈的信心,再加上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从而使他们的身心痛苦得到神奇般的解除。这种通过自己学佛而使自己的身心痛苦得到彻底解除的事例,从历史上到现在,无论是在藏地还是在汉地的很多学佛人当中都有许多详细具体的记载。

  学佛能摧毁我们前世和今生所造的许多罪业,增长自己的福报功德,从而免遭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中去感受无量的痛苦,能够转生到悦意的人间和天界甚至佛的清净刹土中享受福乐,所以学佛修行对我们自己的来世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对世间上的一般人来讲,学佛确确实实是很有利的事情,当然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只有学了佛以后,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可以得到体验,因此现在学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人,净饭王的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汉译能仁,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除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汉译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慧。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慧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是要回娘家去生产的。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蓝毗尼花园时,手攀一棵美丽的无忧大树的树枝。正在这时候,悉达摩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了下来。蓝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作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群众参观瞻仰。

  当太子降生的时候,他东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同时还有九条龙吐出香水,地上又自然涌出二个水池,供太子沐浴洗澡。

  太子降生后不久,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为太子占相。阿私陀仙人看完之后叹息说:"太子的相太好了,他具三十二种好相,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来。将来长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会成为转轮圣王;他若出家,他必可成为福德智慧圆满的佛陀,可利益一切众生。据我观察太子将来必定出家成佛。可惜我老了,当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决不愿他出家成佛。于是想尽办法,用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宿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七天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升天了。于是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她待太子如自己的亲子无异。后…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