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7

  ..續本文上一頁幸福、絕對自由的圓滿生命,是人應有的奮鬥目標和生命進化的終極歸宿。佛教揭示生死之謎、宇宙之謎,除了用哲學思辨的方法進行論證外,還主要依據的是通過禅定修煉所開發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觀。佛教宣稱:佛祖釋迦牟尼經過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證得了圓滿的覺悟和宇宙實相的無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示了種種宇宙之謎,發現並親自證實了超出生死輪回之道,實現了生命的圓滿變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實踐證明的道路修行,最終都會證同諸佛,無所不知,不生不死。

  人在六趣中的位置居中央,一般認爲天上最好,地獄最苦。然而佛經中講:"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經·等見品》)佛陀何以必須出在人間?人間有什麼殊勝呢?這可以分兩點來說:一、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叁途太苦。太樂容易墮落,太苦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太苦太樂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二、人的特長:人有叁大特長,一是人有慚愧心,慚愧是自知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法製公意,向 "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心。具有很強的自我調製的能力,能自調其心令趨寂靜,乃至止息、消滅自心的煩惱。這是人類所以爲人的特色之一。二是人具有智慧,人以意志力的雄強和記憶力、思維能力的發達爲突出特點,使人能不斷向上趨求,依靠理性和創造力創造、發達自己的文化,力求改造和超越自然。人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奧秘,到達徹底的解脫。叁是人有對苦難的忍受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韌性,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是堪忍的意思。這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爲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雖也可應用于作惡,但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

  佛教如此高推人類,主要是從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著眼。按佛教之說,人所具有這些長處,及苦樂參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現實,使人類最容易信受佛法、修學佛道。就此而言,人比快樂自在、長壽遠勝于人的諸天,要強得多。佛曾說過:"六道四生,唯人最貴,唯人最靈,佛從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福,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爲神,有道爲聖。"因此諸佛皆出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佛法不屬于叁途,也不屬于諸天,唯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佛經常強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家認爲:若能生逢佛法,信守受奉行,解脫生死輪回或起碼種下解脫的種子,則此人生便是極富有價值、最值得慶幸的。若非如此,不遇佛法或雖遭遇而無善根信受,只知道追求無常的金錢與物質享受,甚至爲此而作惡造業,則是浪費了難得可貴的人生,埋沒了人特具的長處,如此人生,不僅八苦交攻,而且成了造墮叁惡道苦種、長劫沈溺生死苦海的"苦田"、"惡田",在佛家看來是最爲可悲、可惜、可歎的事。

  在這個社會裏有許多人整天沈迷于吃喝玩樂,一生就這樣糊裏糊塗地過下去了,沒有辨別是非善惡的智慧,整天談論和奔波忙碌的是金錢和名譽。行事完全憑著自己的本能欲望的驅動,從這一點上和動物完全沒有區別,像這種人就可以稱爲兩足動物。人不同于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作爲人應具有高尚的品質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我們要想達到很高尚的道德境界,也是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行爲。而這些高尚品質的修煉和提升之始乃是基于自我反省,如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所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他可以照見心靈上的玷汙。"因此我們應時時反省自己,通過反省,以提高自我。

  從人格上來講,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之完美是當今世上無人能夠與之相比的。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缪勒說:"佛就是其所宣說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間成功而事件繁多的傳教生涯中,他將所有的言說都付諸于實踐,任何一處都不曾發現他表現過人性的弱點或發泄過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則,是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則。"他的慈悲、寬容、智慧都是無與倫比的。《世界知識分子看佛教》的介紹文中引用一位歐洲作家的話說:"這是一個能夠讓我們信心十足地去遵循的教法。在這個有著各種宗教、宗教狂熱和各種信條的人世間,哪裏還能再找到一位如此卓越的導師呢?在這個群星荟萃的世界裏,他是最大的一顆巨星。難怪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們會如此一致地公認他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現在這世上有許多追星族,我想勸他們一句:要追星就要追釋迦牟尼佛這顆巨星,學習他的人格與智慧,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世間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種層次或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歸爲比較低級卑劣和具高尚品質這二類。前一種人的行爲只是憑著本能和習氣的沖動而隨意行事,他們這種處世方式與動物沒有什麼區別;而後一種人則是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他們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取舍是非善惡的准則來約束自己,時時以正知正見反觀自己,這就是那種志行高潔之士。追求高尚行爲的人總會擁有快樂,而卑劣的人則總是痛苦纏身,現在和將來都會有許多不順心如意的事跟隨者。正如蜜蜂總喜歡繞著芬香的花朵飛舞,而蒼蠅樂于逐臭一樣,世界一切高尚的人們對所有高尚的學問和知識都樂于接受和學習,當他們進行學習時他們會驚喜地發現,世界上所有高尚的行爲和道德品質其實都已包括在佛教的無上菩提心之中了。所以那些追求高尚行爲的人們,只要不斷以佛法來嚴格要求自己,時時以無上菩提心的正知正見來觀照反省自己,如此孜孜不倦契而不舍,則最終不但能擁有人間最高尚的道德品質,達到人生最圓滿的境界,而且也能證得最殊勝的出世間聖道,成就生命最究竟的覺悟狀態。

  學佛從現實意義來講,也會對自己帶來很大的利益。日本京都大學心理學教授佐藤幸治博士提出坐禅學佛有十種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增強,2、治療各種過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堅固,4、思考力的增進,5、形成更圓滿的人格,6、迅速使頭腦冷靜,7、情緒的安定,8、提高行動的興趣和效率,9、使肉體上的疾病消失,10、達到開悟的境界。佛教中的修行,會明顯改變人的身心,這一點現在科學可以證明。西方科學家通過醫學實驗,發現受高僧加持後的病人身體,與先前有很大的差別。平時我們一些人就有在身體不好時,請上師或僧衆加持,或放生後,身體明顯好轉的經曆。現在一些人身患絕症,但是他們對佛法有著強烈的信心,再加上佛菩薩的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從而使他們的身心痛苦得到神奇般的解除。這種通過自己學佛而使自己的身心痛苦得到徹底解除的事例,從曆史上到現在,無論是在藏地還是在漢地的很多學佛人當中都有許多詳細具體的記載。

  學佛能摧毀我們前世和今生所造的許多罪業,增長自己的福報功德,從而免遭下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中去感受無量的痛苦,能夠轉生到悅意的人間和天界甚至佛的清淨刹土中享受福樂,所以學佛修行對我們自己的來世有很大的好處。所以對世間上的一般人來講,學佛確確實實是很有利的事情,當然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只有學了佛以後,通過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可以得到體驗,因此現在學佛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第五節 釋迦牟尼佛的生平

  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人,淨飯王的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漢譯爲"一切義成",因爲他是釋迦族的一個大聖人,所以稱爲釋迦牟尼。"釋迦"漢譯能仁,即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衆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因爲佛能夠給衆生以安樂,能夠拔除衆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衆生,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漢譯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斷除煩惱,智慧圓滿,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慧。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慧與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釋迦牟尼。

  悉達多太子降生的時候,他的母親摩耶夫人根據當時的習俗是要回娘家去生産的。摩耶夫人回娘家時,路過藍毗尼花園時,手攀一棵美麗的無憂大樹的樹枝。正在這時候,悉達摩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了下來。藍毗尼花園的遺址,現在由尼泊爾政府作爲古迹保護爲佛教聖地,以利群衆參觀瞻仰。

  當太子降生的時候,他東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同時還有九條龍吐出香水,地上又自然湧出二個水池,供太子沐浴洗澡。

  太子降生後不久,一位當時負有盛名的預言家阿私陀仙人,來谒見淨飯王爲太子占相。阿私陀仙人看完之後歎息說:"太子的相太好了,他具叁十二種好相,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來。將來長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會成爲轉輪聖王;他若出家,他必可成爲福德智慧圓滿的佛陀,可利益一切衆生。據我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成佛。可惜我老了,當太子成佛,說法度衆生的時候,我是已經死了,不能親見佛的金身,不能夠親聞佛的妙法,心裏十分難過,自己業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傷。"

  淨飯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將來繼承王位,決不願他出家成佛。于是想盡辦法,用世界上最最好的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來誘惑太子的清淨身心,不令他有絲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來,勤修苦練,宿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對這一切,當然是一塵不染,六根清淨。

  當太子誕生七天後,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升天了。于是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漢譯"大愛道")撫養長大,她待太子如自己的親子無異。後…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