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11

  ..续本文上一页物无自性的表现,空不在物外,因现象上的"有"而见本性上的"空",因此,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碍空,空不毁有。空有为一体,一有俱有,一无俱无。这就是"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的理由。因为视一切存在是缘起现象之"有",不是独立不变自性的"有",是独立不变自性的"无"(空),并非缘起现象的"虚无",故不会陷入绝对的有空之见的错误深渊,这正是揭示真理的佛陀之言,说事讲理,所向无敌的原因所在。世俗外道,有的说空而不知事相之有,有的说有而不知自性之空,唯有佛陀的正见以现象之有排除了实有,以自性空排除了绝对空,执有执空均无懈可击,道理圆融,因而所向无敌。

  宏观与微观世界,有形与无形的存在,凡此种种均无自性,但从相应的众缘和合的现象,产生相应的事相效果。如各种事物各有自己不同的作用。这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性质,但却互不妨碍,相互依存,非常和谐地统一于一体之中,成了一有俱有,一无俱无,互为存在前提的奇妙现象。

  缘起本身就是要从缘起上理解性空,但有些人反而从缘起的这个名相上,把这个表面现象当作是实有的东西,看成性空的对立面。他们认为:从名相上,也就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来看待这个事物,这是实实在在的因缘,你怎么能说它是空呢?但如果从实在的方面来看,不看它的本质,比如说一棵树不是林,两棵树不是林,那么"林"的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呢?十棵树也不可能是森林吧。那么你能不能给我具体地说多少棵树才算一个森林呢?一个森林到底应该有多少棵树,这没办法确定吧。从林子里抽出一棵树不能算作林子的树,两棵树也不能算一个林子,把这一个一个排出去以后,这个林子又从哪里来呢?所以,这个本质就是这样找的,它的自性就是这样找的,找的结果,就是找不到。一切事物就是这样的存在。

  小乘或者外道表面上也承认这个因缘,但是他们认为因缘本身就是自性,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东西。所以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因缘是相对的,表现为作用的形成。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东西才叫做因缘。自性是绝对的,不依靠因缘存在。既然承认因缘,那就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形成的,也就已经证明了它没有自性。如果自性的话,就不需要靠这个因缘。因缘和自性是完全对立、互不兼容的两种性质,所以在一个事物上不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性质。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形成的,所以一切存在都没有自性。

  各种原因、众缘和合生成的事物,一切存在,虽然没有自性,却能从它的相对因缘关系中显现出各种现象,可以把没有自性的这种现象称作虚幻现象。这个虚幻和我们理解的虚幻现象有点不同。在《中观》里讲:世俗谛也有一个真实和虚幻的问题。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月亮,这是世俗谛的真实情况。如果看到两个月亮,那就是虚幻的了。在世俗谛范围以内一般人是可以容易辨别这个虚幻的。但是我们说:凡是世俗谛的存在,管它两个月亮也好,一个月亮也好,从本质上都是虚幻的。这种认识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为什么是虚幻的?因为它没有自性,只是通过各种因缘的时候,可以显出各种现象,就像电影一样。它本身没有任何真实性,但是通过人的视觉特点,它的音相的作用,在银幕上出现的就象是真的一样,而且看的人也进入这个境界,产生了一些爱和恨。实际上你仔细想一想,电影里的情况都不是真实的。通过电影技术等各种条件,在配合自己的视觉、听觉上的特点,它就给你制造出一种虚幻的情境。

  所以推而广之:在佛学的观点上,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像电影这样的虚幻现象,没有一点真实的东西。原因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形成的,它没有自性。你的家庭也是种种条件形成的家庭,你的财产也是各种条件形成的财产,你自己的存在也是各种条件形成的存在,你有什么自性呢?如果这些条件没有了,就什么也不存在了。自性也是这样,所以称作虚幻现象。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现象,但是这个虚幻和我们世俗谛能够理解的虚幻还有些不同。世俗谛的虚幻指的是正常的人能够发觉的这种虚幻,而这里讲的这个虚幻一般人认识不到,都以为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把这个真实的存在要认识成虚幻,那么就难在这里。

  佛说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无人能够反驳,也无人能够否定这个学说。因为从上面的这些推理中就能够得到答案。因为这些是确确实实的,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用这一理论来衡量过去的、未来的、以及现在有的、或者还没有的,没有一个超出它的缘起条件,也没有一个能逃脱这个性空原理。

  我们认识事物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事物添加附加成分,这就是虚构假设,就是把这样那样的想法加在事物的上面,而不是事物本身的情况。很多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可以把好的说成是坏的,也可以把坏的说成是好的,这就是一种虚构假设。好象人的整个认识领域都是这种东西,这种虚构和假设就是添加成分。另一种就是把原来的歪曲了,把有的说成没有的,这就是一种歪曲,因为不是事实嘛。这两个都是不符合中观之理的,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成分加上去,也没有什么减掉的,它的本质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我们在开悟的时候看到这个事物,和没有悟的时候看到的这个事物,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但是由于观点智慧改变了,所以就不同了。一个是如在梦中观梦境一样,做梦时不知道它是虚幻的;一个是梦醒了以后,再回忆梦一样,知道它都是假的。醒了以后,梦里的人、事物都会回忆到的,但是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事物的本身没有任何增减。缘起性空也是这样的,它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存在,表现事物的存在,它没有什么增加成分,也没有什么减少成分,也不需要虚构和假设,也不能歪曲事实,所以这种现象就是不能用语言来讲说的东西。佛教中所指的开悟是指彼岸的智慧,经过资粮道、加行二道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在入禅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

  我们人的认识主要是依靠文化、思维习惯、语言及词汇结构形成的。语言是抽象的东西,是一种符号,思维也是一种符号,既然是符号,它就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了。因此用语言表达事物有其局限性的,所以说要真正了解事物,必须要自己去亲自体验才能了解清楚。语言表达的东西都是"戏论"。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事只是虚设的一种说法,没办法把事物的真正本质现观(即直感直觉)地让人来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所以就叫作戏论。因为语言都是虚设的东西,语言永远也没办法完全表达实际情况。

  我们现在对"性空"理解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理解,也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对性空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有我们通过佛说的办法去实践,自己证了道,体验到以后,慢慢地就会知道这个东西用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

  我们从上述的分析和推理中认识到:佛说的缘起性空之理确确实实是正确的,谁也不能否定、超越此理,缘起学说是正确无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从理论上动摇或者推翻佛陀的这个理论。包括现代科学,它都没办法,只能承认这个理论。所以其余的我们没办法(暂时)证明的东西,我们也应对佛说的话的正确性坚信不疑。佛说的都是正确的,这就是"圣言量"。有些事物是可以论证的有些是没有办法论证的,像地狱、善恶因果报应这些理论等很多都是没办法直接用推理推出来的,但是从缘起性空的道理上,我们可以推论佛的其余论说是可以相信的。佛说的地狱、转世等都没有怀疑。证明佛的缘起之说是正确的,就可以起到起信的作用,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

  缘起性空是佛理中的精华,见空般若智慧是佛陀智慧的最高境界。佛的这种学说可以断除一切罪恶的根源。罪恶的根源就是"倒错意识"(人的分别意识),也就是人的愚暗。佛的这种思想能够解除人的思想上的愚痴、暗昧,所以能断一切诸恶的根源,亦即一切过错的根源。佛教的根本宗旨是离苦得乐。众生受苦的根源是贪、嗔、痴(无明),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就是一种虚幻的倒错意识,若把这个根源除掉了,一切苦楚就会远离。从而得到了涅槃,涅槃就是烦恼的寂灭,先前的苦的寂灭和它的根源、烦恼的寂灭,就是这两种"寂灭"寂灭了就没有了,消除苦与苦因。没有了苦和苦的根源了,那么结果就是一种寂静安乐。苦与苦因的息灭,就是涅槃之理。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人人都能够脱离苦和苦因,得到涅槃。

  二、 四法印

  四法印是佛教的基本观点。

  一、诸法无常观。"无常"指事物的暂时性,分粗细两种含义。"粗分无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毁生灭和一切生命的生死过程的短暂性;"细分无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灭交替变化,认为一切事物均处在时间过程中,无论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交替、新陈代谢的续流。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粒子,意识续流的最小单位与最短时间单位同步。对物质元素和短暂时间性进行分析,事物和意识的独立存在本质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诸法自性空"的结论。无论物质或精神,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都逃不过无常这条规律。

  二是一切有漏皆苦。"漏"指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各种烦恼心情。这种烦恼能改变人性,使人丧失理智,故佛法称"毒"、称"障"、称"漏"。轮回中的众生像苦海漂泊的帆船,烦恼就像船上的漏水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沉入海底,很少有脱险的希望。这种烦恼"漏"逢到适当的条件就会增殖,就像火种引起火灾一样。金钱欲使人变成动物,权利欲使人变成恶魔,色欲使人变得疯狂之类就是烦恼漏导致人的精神品质下降的例子。"苦"指人的精神上的压力与负担,烦躁不安,痛苦失望,饥饿、疾病痛苦之类的种种身心不愉快的感受。佛法…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