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11

  ..續本文上一頁物無自性的表現,空不在物外,因現象上的"有"而見本性上的"空",因此,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礙空,空不毀有。空有爲一體,一有俱有,一無俱無。這就是"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的理由。因爲視一切存在是緣起現象之"有",不是獨立不變自性的"有",是獨立不變自性的"無"(空),並非緣起現象的"虛無",故不會陷入絕對的有空之見的錯誤深淵,這正是揭示真理的佛陀之言,說事講理,所向無敵的原因所在。世俗外道,有的說空而不知事相之有,有的說有而不知自性之空,唯有佛陀的正見以現象之有排除了實有,以自性空排除了絕對空,執有執空均無懈可擊,道理圓融,因而所向無敵。

  宏觀與微觀世界,有形與無形的存在,凡此種種均無自性,但從相應的衆緣和合的現象,産生相應的事相效果。如各種事物各有自己不同的作用。這本來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性質,但卻互不妨礙,相互依存,非常和諧地統一于一體之中,成了一有俱有,一無俱無,互爲存在前提的奇妙現象。

  緣起本身就是要從緣起上理解性空,但有些人反而從緣起的這個名相上,把這個表面現象當作是實有的東西,看成性空的對立面。他們認爲:從名相上,也就是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上來看待這個事物,這是實實在在的因緣,你怎麼能說它是空呢?但如果從實在的方面來看,不看它的本質,比如說一棵樹不是林,兩棵樹不是林,那麼"林"的這個概念從哪裏來的呢?十棵樹也不可能是森林吧。那麼你能不能給我具體地說多少棵樹才算一個森林呢?一個森林到底應該有多少棵樹,這沒辦法確定吧。從林子裏抽出一棵樹不能算作林子的樹,兩棵樹也不能算一個林子,把這一個一個排出去以後,這個林子又從哪裏來呢?所以,這個本質就是這樣找的,它的自性就是這樣找的,找的結果,就是找不到。一切事物就是這樣的存在。

  小乘或者外道表面上也承認這個因緣,但是他們認爲因緣本身就是自性,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東西。所以這裏我們要強調一下,因緣是相對的,表現爲作用的形成。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東西才叫做因緣。自性是絕對的,不依靠因緣存在。既然承認因緣,那就證明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形成的,也就已經證明了它沒有自性。如果自性的話,就不需要靠這個因緣。因緣和自性是完全對立、互不兼容的兩種性質,所以在一個事物上不可能同時存在這兩種性質。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形成的,所以一切存在都沒有自性。

  各種原因、衆緣和合生成的事物,一切存在,雖然沒有自性,卻能從它的相對因緣關系中顯現出各種現象,可以把沒有自性的這種現象稱作虛幻現象。這個虛幻和我們理解的虛幻現象有點不同。在《中觀》裏講:世俗谛也有一個真實和虛幻的問題。比如我們看到一個月亮,這是世俗谛的真實情況。如果看到兩個月亮,那就是虛幻的了。在世俗谛範圍以內一般人是可以容易辨別這個虛幻的。但是我們說:凡是世俗谛的存在,管它兩個月亮也好,一個月亮也好,從本質上都是虛幻的。這種認識一般人是達不到的。爲什麼是虛幻的?因爲它沒有自性,只是通過各種因緣的時候,可以顯出各種現象,就像電影一樣。它本身沒有任何真實性,但是通過人的視覺特點,它的音相的作用,在銀幕上出現的就象是真的一樣,而且看的人也進入這個境界,産生了一些愛和恨。實際上你仔細想一想,電影裏的情況都不是真實的。通過電影技術等各種條件,在配合自己的視覺、聽覺上的特點,它就給你製造出一種虛幻的情境。

  所以推而廣之:在佛學的觀點上,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像電影這樣的虛幻現象,沒有一點真實的東西。原因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各種條件形成的,它沒有自性。你的家庭也是種種條件形成的家庭,你的財産也是各種條件形成的財産,你自己的存在也是各種條件形成的存在,你有什麼自性呢?如果這些條件沒有了,就什麼也不存在了。自性也是這樣,所以稱作虛幻現象。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現象,但是這個虛幻和我們世俗谛能夠理解的虛幻還有些不同。世俗谛的虛幻指的是正常的人能夠發覺的這種虛幻,而這裏講的這個虛幻一般人認識不到,都以爲是真真實實的存在,把這個真實的存在要認識成虛幻,那麼就難在這裏。

  佛說的緣起性空的道理,無人能夠反駁,也無人能夠否定這個學說。因爲從上面的這些推理中就能夠得到答案。因爲這些是確確實實的,不僅僅是一種學說,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得到證明。用這一理論來衡量過去的、未來的、以及現在有的、或者還沒有的,沒有一個超出它的緣起條件,也沒有一個能逃脫這個性空原理。

  我們認識事物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事物添加附加成分,這就是虛構假設,就是把這樣那樣的想法加在事物的上面,而不是事物本身的情況。很多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可以把好的說成是壞的,也可以把壞的說成是好的,這就是一種虛構假設。好象人的整個認識領域都是這種東西,這種虛構和假設就是添加成分。另一種就是把原來的歪曲了,把有的說成沒有的,這就是一種歪曲,因爲不是事實嘛。這兩個都是不符合中觀之理的,事物的本質,沒有任何成分加上去,也沒有什麼減掉的,它的本質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我們在開悟的時候看到這個事物,和沒有悟的時候看到的這個事物,是完全一樣的東西。但是由于觀點智慧改變了,所以就不同了。一個是如在夢中觀夢境一樣,做夢時不知道它是虛幻的;一個是夢醒了以後,再回憶夢一樣,知道它都是假的。醒了以後,夢裏的人、事物都會回憶到的,但是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事物的本身沒有任何增減。緣起性空也是這樣的,它真實地反映事物的存在,表現事物的存在,它沒有什麼增加成分,也沒有什麼減少成分,也不需要虛構和假設,也不能歪曲事實,所以這種現象就是不能用語言來講說的東西。佛教中所指的開悟是指彼岸的智慧,經過資糧道、加行二道的長期行善修慧、破除見惑後自然生出的一種直觀直覺智慧,除了佛以外,這種見真智慧只有在入禅定中才有。出定後俗心複生,就成爲分別智。

  我們人的認識主要是依靠文化、思維習慣、語言及詞彙結構形成的。語言是抽象的東西,是一種符號,思維也是一種符號,既然是符號,它就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東西了。因此用語言表達事物有其局限性的,所以說要真正了解事物,必須要自己去親自體驗才能了解清楚。語言表達的東西都是"戲論"。也就是說:語言所表達的事只是虛設的一種說法,沒辦法把事物的真正本質現觀(即直感直覺)地讓人來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質,所以就叫作戲論。因爲語言都是虛設的東西,語言永遠也沒辦法完全表達實際情況。

  我們現在對"性空"理解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理解,也就是語言文字表達對性空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有我們通過佛說的辦法去實踐,自己證了道,體驗到以後,慢慢地就會知道這個東西用語言是無法表達清楚的。

  我們從上述的分析和推理中認識到:佛說的緣起性空之理確確實實是正確的,誰也不能否定、超越此理,緣起學說是正確無誤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從理論上動搖或者推翻佛陀的這個理論。包括現代科學,它都沒辦法,只能承認這個理論。所以其余的我們沒辦法(暫時)證明的東西,我們也應對佛說的話的正確性堅信不疑。佛說的都是正確的,這就是"聖言量"。有些事物是可以論證的有些是沒有辦法論證的,像地獄、善惡因果報應這些理論等很多都是沒辦法直接用推理推出來的,但是從緣起性空的道理上,我們可以推論佛的其余論說是可以相信的。佛說的地獄、轉世等都沒有懷疑。證明佛的緣起之說是正確的,就可以起到起信的作用,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

  緣起性空是佛理中的精華,見空般若智慧是佛陀智慧的最高境界。佛的這種學說可以斷除一切罪惡的根源。罪惡的根源就是"倒錯意識"(人的分別意識),也就是人的愚暗。佛的這種思想能夠解除人的思想上的愚癡、暗昧,所以能斷一切諸惡的根源,亦即一切過錯的根源。佛教的根本宗旨是離苦得樂。衆生受苦的根源是貪、嗔、癡(無明),一切煩惱的根源是無明,無明就是一種虛幻的倒錯意識,若把這個根源除掉了,一切苦楚就會遠離。從而得到了涅槃,涅槃就是煩惱的寂滅,先前的苦的寂滅和它的根源、煩惱的寂滅,就是這兩種"寂滅"寂滅了就沒有了,消除苦與苦因。沒有了苦和苦的根源了,那麼結果就是一種寂靜安樂。苦與苦因的息滅,就是涅槃之理。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人人都能夠脫離苦和苦因,得到涅槃。

  二、 四法印

  四法印是佛教的基本觀點。

  一、諸法無常觀。"無常"指事物的暫時性,分粗細兩種含義。"粗分無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毀生滅和一切生命的生死過程的短暫性;"細分無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滅交替變化,認爲一切事物均處在時間過程中,無論物質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滅、生滅交替、新陳代謝的續流。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物質粒子,意識續流的最小單位與最短時間單位同步。對物質元素和短暫時間性進行分析,事物和意識的獨立存在本質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諸法自性空"的結論。無論物質或精神,無論宏觀世界或微觀世界都逃不過無常這條規律。

  二是一切有漏皆苦。"漏"指貪欲、仇恨、愚昧偏見等各種煩惱心情。這種煩惱能改變人性,使人喪失理智,故佛法稱"毒"、稱"障"、稱"漏"。輪回中的衆生像苦海漂泊的帆船,煩惱就像船上的漏水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沈入海底,很少有脫險的希望。這種煩惱"漏"逢到適當的條件就會增殖,就像火種引起火災一樣。金錢欲使人變成動物,權利欲使人變成惡魔,色欲使人變得瘋狂之類就是煩惱漏導致人的精神品質下降的例子。"苦"指人的精神上的壓力與負擔,煩躁不安,痛苦失望,饑餓、疾病痛苦之類的種種身心不愉快的感受。佛法…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