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12

  ..续本文上一页认为轮回的本质是苦,生活中充满了苦,离不开苦。所谓"幸福快乐"也都潜伏着苦,结局是苦。苦的根源是我执、法执、愚昧偏见、贪婪欲望、憎恨仇恨等种种烦恼。所以说"有漏皆苦"。世间的智慧都带有自私偏见、爱恨等情绪成分,所以称做"有漏智";世间的幸福都有不稳定、欺骗性、增加烦恼性等,故称"有漏乐";世俗心为主导的善行善事都有自私、自利的成分,所以称为"有漏善行"等等。

  三是诸法无我。诸法的"法"代表人和一切事物。这个"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指"自性","自性"是指始终如一的,独立的,恒常不变的物质属性。在人和动物意识中,都有一种本能性的"自我意识",在他们潜意识中都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自性)、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永恒不变的自我(自性)存在。这种虚妄的意识被称为"我执"和"法执"。人的朴素的意识中从不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自己,因此说:"我的身体"如何如何,"我的思想感情"如何如何,或者"我的感觉"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概念。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有个笼统的无法指出来的"我"。这个"我"是自我的主体,"我的一切"都从属于这个"我",爱恨、利害、得失等都是从这个"自我"生发出来,以它为出发点。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自我"到底在哪里。如"我的头",既然说"我"的头,那么说明头还不是我。那么把不是"我"的这个头去掉,然后你说这个胳膊呢?是我的胳膊,我的腿,我的身子,还有我的信念,我的思想等等都去掉以后,作为主人公的"我"在什么地方?把这些细分的不必要的排除就把物质的、意识的我都排了出,这说明都是"我的"的话,则"我"和"我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的东西和我自己。那么你的头不是你,而是你的,腿也不是你,是你的,心也不是你,而是你的心,这样概念上一个一个区别,剩下还有你吗?这个"我"在什么地方呢?

  有人说,五蕴之身就是"我"。佛教认为人是由色蕴(肉体,物质属性)、受蕴(人体身心的五种感官功能)、想蕴(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行蕴(指挥人意识行为活动的心理活动)、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触识、心识的意识总合体)这五者综合而成的综合体。

  首先,"我"的哲学意味是自在之意,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因果,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能自作主宰、常住不变。但就拿血肉之躯"色"来说吧,如果它是我,能自作主宰,便不应患我的主观意识并不想生的病,便应该随我心意,我要它健康就健康,我要我的面孔漂亮就漂亮,然而现实却非如此。受想行识四蕴,也皆如是。受蕴常有我所不希望的苦、忧、愁、恼、焦虑等;想蕴常有我所讨厌的邪思杂念;行蕴若自主,便不应迁流不住;识若能自主,便不应有与身体的矛盾。总之,检查五蕴,一一皆非能自作主宰者,从中找不到一个能自作主宰的自我或灵魂。其次,这五蕴都是生灭无常的,肉体和思想意识都是生灭无常的。最后,这生命是依靠因缘而生的是五蕴集合的生灭相续的过程,五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五蕴合和的本身,便已排除了不依靠因缘单一不变的"我"存在的任何余地。

  这样找来找去,实在是找不到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我们心理意识中的"我",都只是一个虚假的"我",是自己的虚幻意识。那么你都是虚假的,你的这些东西,你爱的这个对象,不都是假的吗?你为什么要把它抓得那么紧呢?我的财产,我的房子,我的爱人,我的孩子,你侵犯了我的利益,你就是我的仇人。你想一想:连你自己都是找不到,虚假的,那么还要有什么你的财产吗?你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你能找到你所属的东西吗?因此说:你的一切都是假的。爱和恨这些都产生于"我执"。所以理解了性空以后,就没有这个"执"了。"我本身"主体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产生爱啊、恨啊这些,这就叫做解脱,也叫"无我"。在性空之理就是这样讲的。

  无我也就是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乃至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我能主宰一切,也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可得,这就叫作诸法本无我。众生因有妄想执著心,于诸法无常,执为有常,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受报,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我们要解脱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轮回,那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到了功行圆满,就能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偏真涅槃境界(佛的境界)。

  四、涅槃寂静。"涅槃"是脱离诸种烦恼的意思。脱离烦恼就是超脱六道轮回之义。佛法认为在轮回中的生命无寂静、安宁、快乐可言,只有根除烦恼、脱离苦海,才会得到爱恨息灭、身心安宁自在的无为之乐,没有任何痛苦与烦恼。苦和乐是相对的概念,无苦便是乐。

  第二节 佛教轮回说

  一、轮回的原理

  轮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佛在《圆觉经》中讲:"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是广义上的轮回。狭义上的轮回是指,众生自无始以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或六道(加上阿修罗)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无休无止,就象车轮转动不停,称"五道轮回"、"六道轮回"。

  要如实地观察认识生命现象,必须依照中观的原则,即如实观察生命现象的缘起关系,不堕于任何违背缘起的"边见"(片面见解)。从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看,众生的生命乃因缘的集起,生灭的相续,因果相续的活动过程,佛经中喻如灯烛之燃烧,"辗转燃之,故柱虽消,火续不灭"。这种生灭流转的过程,不可用僵硬的有、无、断、常等概念来界定。灵魂的有无、人死后是有是无,也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果要如实描述生命现象、死后有无,只能用否定两极片面之见的方式来表述为:非断非常,非有非无。

  非断或非无,意谓生命是一个生灭相续、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延续的过程,当念如是,生前死后也当如是。人死之后,并非永远消灭,一切皆无,而是以其前生行为等的因,续生必然的果,必有新的身心生灭相续,这可以借用世俗的概念"假名"为后世,然此后世来生,不可说为实有(不依赖任何条件、不生不灭的实体)的哲学意义(真谛)上的"有",故说非有。只要不是通过修道断了形成新生命的因,则这种生死死生的相续过程决不会嘎然中断。当然,今生现世,亦必有其前世的因,不可能是无中生有。依照"此生则彼生"的原则,是不可能找出第一个生命来的。

  生命就是一个环流--生命之流,也叫续流。生命是一种续流。所谓续流就是一刹那间的变化很多,但都连续到一块了,叫生命续流,无始无终!这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就叫无始无终。所以,生命的总体是个续流,同样的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续流,即叫做无始无终的环形流。在这个环流的当中,我们某一阶段的生命,你比如说今生,就是这么一段。

  这就是我生我死的阶段。既然是个环流就不可能突然中断或生起,否则它就不是流了,而成为阶段性的东西。

  这个生命之流是由无数的生命的分子组成的流,就象水流一样。那么即生即灭指的就是它的生命的分子的生生灭灭。我们生下来以后,每时每刻,身体上思想上的变化都是这种分子的变化,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就像水分子流动一样,但是它的整体的流是没有断的,也是断不了的。人死的时候,他的这一段具有特点的粗分断了,但是他的细分必须要接下去,这就是无始无终的轮回圈。所以有今天就有昨天。比如从时间上来说:我今天的思想意识就是昨天思想意识的继续。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续流,因为它是有前面的经验的。这是第一。

  第二,在逻辑上因果有一个规律: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就是说:种子的因果是等流的,也就是相等的、相同的,种什么样的种子,就得什么样的果,这就是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和无因无果。

  人是由物质(即是看得见的肉体)和精神(如感觉、思想、认识、和感受这类东西)组成的。所以《俱舍论》把人叫做不相应法:他不是纯粹的精神,也不是纯粹的物质,即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心法就是思想活动,思想属性;色法就是物质的东西。人以及动物都是这两者特殊形式合一的东西。肉体是有形的东西,而精神是无形的东西,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你必须首先肯定有精神。当精神和物质结合后我们是活着的,两者分离以后,肉体就变成了尸体,它就没有灵魂了。

  人的肉体是由父母精血的结合而来的,那他的精神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是父母亲生出来的意识的话,那加入一对父母亲有十个子女,这十个子女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一个聪明就应该全部聪明,一个迟钝就应该全部迟钝,大家的性格也应该完全一致的。然而事实上找不到这样一个例子。父母聪明子女不一定聪明,也许会是个傻瓜。相反也是这样,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很多。因此我们说,假如从父母亲来的话,那么思想、精神状况应该与父母基本相同,但是相同的地方很少。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精神有它自己的原因,不是从物质上来的。

  同时从因果规律来说:物质是不可能变成精神的,精神也不可能变成物质,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如果否认精神前因的存在就是否认无因之果。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人的身体是精神和物质结合到一块的,这个肉体即色体来自父母,而自己的意识只能来自自己的前世意识。佛家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流,和现世的意识一样前后相连,不能中断。从今天的意识生自昨天的意识,就可以得知今世的意识生自前世的意识。既然…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