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32

  ..續本文上一頁的被看作世間神靈,不列入“叁寶”類。

  叁、法寶

  (一) 法的概念

  佛教中對“法”的含義有許多解釋,但主要的有以下幾種含義:1.存在、事物、所知對象;2.道路、悟境;3.文化、生活習俗、生活方式;4.慈悲行爲,純潔高尚的德性;5.教義、教言、修道行爲等等。對佛經中出現的“法”這個詞,就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理解,不能光憑《辭典》的解釋。“佛法若無傳承,光靠經典和《辭典》對經文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理解。就以“法”字爲例,“諸法性空”的“法”是指事物、存在;“八萬四千法門”指教理和方法;叁寶中“法寶”的“法”是指思想和智慧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掌握每個詞的各種含義和對境具體用法。怎能算掌握“聲明”?不掌握“聲明”就不能說“懂佛經”。真正想掌握佛法的人,需要有嚴格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苟地精讀細研的精神,不能浮光掠影。

  佛法也稱聖人之道和正人君子之道,正如喜饒嘉措大師說:“佛法具有“高尚”和“正確”的雙重含義。”

  佛法從性質上分,有屬于教育手段的“教法”和屬于思想境界、意識形態的“悟行”兩種。前一種是正確解釋萬物之理和解脫之道的佛法經典及其解說理論,後一種是指如法修斷所獲功德和認識破斷、智慧的功能,簡而言之就是滅谛和道谛。比如背誦數學原理和公式,是“教法”。通過學習數學,所産生的計算能力才是“悟性”或 “悟性智慧”。悟行離不開教法。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輕視經教,正是忽視了“教法”和“行法”的因果關系。

  從本質上說教典、教材、教法是施教手段,是“播種技術”,如果不與思想實際相結合,就起不了法的任何作用,等于沒有得法,如懂佛法的邪教徒和口頭信佛法的人。

  不僅要懂“播種技術”,而且應用于實際播種,使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當你獲得豐收時,才可以說你得到了“實法”、真法。在此之前,不能說你有“法”。所謂得到“佛法”是指産生道智慧、道功德。這境界在“見道”以上。資糧、加行二道,雖有善行,但屬有漏之善,雖有性空正見和分別善惡之見,但都是概念性的認識,不是開悟正見、現觀正見。因此,在這一階段,還不能說獲得真法。見道以上生出正見之後,才算此人獲得了真法。佛法的真*輪被看作見道智,不是指一般說法活動,其道理就在于此。在聖道中雖有真法,但還不完善,成佛之後,才會有圓滿的、真正的法。皈依法的目的也才算完全達到。

  (二)教法的定義及分類

  1. 佛法教法的定義

  按《寶性論》,法的定義是:“與正確的事理相聯系,破除叁界煩惱,展示淨滅利益,爲佛陀所說者爲佛法。”

  在《寶性論》中說:“凡對佛法的解說論著符合以下叁個條件者,可按佛經對待。這叁個條件是:(1)立論完全符合佛法原則;(2)信念純真、思想未受邪說影響者所作;(3)內容合乎出世解脫目的。”

  2. 教法的分類

  教法或教言佛法,分佛言經典和佛弟子解說佛經的疏論兩種。

  佛言經典分顯法經典和密法經典兩個部分。顯法經典分經、論、律叁類;密法經典分爲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類。

  顯教經典經、論、律又稱“叁藏”。“藏”原義是“糧倉”,因經典知識內容極豐富,故以“糧倉”作比喻。

  從“叁藏”的內容粗略地分,“律藏”主要講佛門戒規,“經藏”主要講禅定,“論藏”主要講智慧。但這只是從總的方面說的,實際上“叁藏”的內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並不那麼單純。

  叁藏佛法並非全部是佛祖親口所說,其中是通過佛祖的禅力加持,由大菩薩說的,如《心經》;有的是由大菩薩說,佛祖以“是這樣,是這樣”肯定口氣加以認可的,如在佛經後面注明佛祖認可的許多經典。

  密宗四續部經全部是佛祖親口傳的。佛陀傳密法的對象都是菩薩利根弟子,即“白蓮”、“珍寶”似的弟子。所以當時只對那些大機利根弟子秘密傳《續》,並按《續部經》規定嚴格保密,密修密證,未能廣爲流傳。直到佛涅槃400年後,薩熱哈和龍樹時代大乘法和密法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對佛經的內容進行研究、分類整理和歸納,並使它成爲有條理的系統的理論,是疏論的特點。疏論的價值不在佛經之下,從學習的角度講,疏論比原始佛典更重要。原始佛經是佛的零散的言論集。而且佛的說法完全根據對象的智力、認識層次、具體的思想心理活動方便說教,對症下藥。正如經中所說:“苦”是病,“集”是病因,“滅”是消除症狀的病因,“道”治病方法。佛陀施教是“辯證施治”,治貪嗔癡慢疑邪見病的藥方共有“八萬四千”,稱八萬四千法。每一部佛經都是記錄的“病案”和“處方”,而不是“診斷治療學”。治病如用兵,對什麼病下什麼藥,“君臣佐使”如何搭配,主攻方向如何選擇,如何進攻,如何防護等等,都有一套指導思想和理論原則要了解和掌握“處方”後面隱藏的醫學思想、理論原則,單憑幾本“處方”集子是得不到的。

  在佛教的發展方面,佛陀釋迦牟尼說法建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同樣不能低估以龍樹、無著爲首的曆代佛教論師和大善知識的作用。他們用他們的心血和智慧爲後代鋪設了一條通向甚深佛理世界的光明大道,由于這些大菩薩的講解和論述,使深奧難懂的東西變成了可理解的東西,零散的說教變成了系統的理論,他們對弘法的貢獻,不比佛小。

  中國是古老的佛教國家,在翻譯經典、研究教義、建設佛教精神文明方面作出了不愧爲佛教大國的貢獻。但從唐朝以後,佛教呈現江河日下的趨勢,到了近代和現代,“叁論”、“天臺”、“法相”諸派深研法理、學修般若智慧,以理統事、解行並重的那種教風已不存在。大多數僧尼以敲木魚、念佛號度日。從個人修行角度看,能斷除惡業和私心雜念,一心念佛未必不可以。但佛教作爲一種智慧和精神文明教育,作爲一種思想信仰體系,不重視教義的學習和研究,不重視以理性爲基礎的正信正解,不管信教的隊伍有多麼龐大,也不是什麼好兆頭。特別是現代這個商業社會裏,金錢變成了萬能的“上帝”,包括佛門很多人都醜態百出地拜倒在金錢的腳下,一切思想觀點、意識形態、行爲准則都或淺或深、不同程度地染上了銅臭氣。在這樣的時代環境條件下,爲了自己得到正信正解,不受魔道邪說的影響,爲了正確教育開導別人,爲了振興聖教,使真法正法久住人世,利樂衆生,都需要掌握戰無不勝的佛法理論武器。否則,進不能利衆,退不能自利,“二利”俱無,佛法就成了名存實亡。對此,佛門中人不能不考慮。

  作爲理論知識的佛法又分爲直接進行佛法教育的工具和間接爲佛法服務的知識工具。上面所說的佛典疏論和佛學教材屬于第一種工具,語言、文學、聲明、曆史、數學、曆算、天文、醫學、邏輯思辨、工藝美術等所謂大小“五明”知識,都是學習佛學、自利利衆不可缺少的工具。

  佛法理論是高度抽象的東西,掌握佛法高深理論問題必須掌握推理思辨分析武器,因此必須掌握“因明邏輯”和“辯證邏輯”。

  在現代社會裏弘揚佛法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現代科學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否則,佛教將會與社會發展相脫節,而趨于滅亡。

  以上所說的佛教經典疏論等文字資料和理論知識、教育手段等屬于“佛法”範疇,但不是“法寶”。“法寶”指的是通過佛法聞思修教育,在思想感情、品德智慧、行爲作風方面所産生的一種與佛法要求相符的變化。也就是說,佛法在未引起思想、行爲的實際變化前,仍屬于空洞的知識,不屬于“法寶”。每一條佛的教導,若能消除思想品行方面的相應的“病症”,這消除“病症”,“恢複健康”的效應或者“作用”,才是“法寶”的“作用”。所以說佛法的“教法”雖然是“法”,但不算“法寶”,只有“行法”才是法寶。

  (二) 法寶的定義

  《寶性論》中說:“法寶”具有以下八種特性,1、不可思議;2、無二;3、無念;4、清淨;5、光明;6、對治;7、滅谛;8、道谛。

  “法寶”的簡單定義是:具有滅道二谛的八種德性者爲法寶。“法寶”八德簡單介紹如下:

  1.不可思議--真正的法寶所指的悟境。佛的悟境是佛自證親驗的境界,只有和佛破悟層次相同的諸佛,相互之間可以現觀明了,凡俗的概念性分別智見無從得知,所以說“真法不可思議”,或者說佛菩薩的境界是一種具體的感受。語言表達的是抽象的思維概念,無法具體地、直觀形象地表達具體的感受體驗,因此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離言境”。

  2.二滅--滅谛境界是指“漏淨”境界,“漏”指煩惱和煩惱所引起的造業行爲,有漏的“煩惱”和“造業行爲”均已根除,所以,是“無二”境界。“漏”有時專指“妄念”,有“漏洞”的舟船,就會“沈船”,無法到達彼岸,所以把衆生束縛在叁界的煩惱和煩惱引起的造業行爲以及各種妄念都叫做“漏”。

  3.無念--“念”指思想意識中的倒錯意識或妄念。這種妄念或倒錯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將不潔淨的身軀錯認爲“潔淨”,因而産生貪愛;將不愉快的世間感覺錯認爲是“快樂”,因此貪戀不舍;身體和意識都是時時刻刻生滅變化的“無常”之物,卻把他錯認爲一成不變的“常住”之物。人的“自我”只是“五蘊”之身或者“心識”的一種自我意識,及每個人的意識中的“自我”是指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意識的綜合體,或指主體意識。人的有形肉體和無形而應境所生的感知意識都是衆緣和合之物,不加以分析,籠統將它認定爲“自我”,並以這個自我爲主體,産生各種感情和行爲動作--這就是事谛的自我--這種衆緣組合的“自我”或“我”,是造業、感受業果、輪回轉世的主體,不能不承認。若不承認這種緣生的自我,卻又承認轉世解脫的靈識,是自相矛盾,無法自…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