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31

  ..续本文上一页慧,洞察一切众生的心理和因缘,因时、因地、因众生机缘应化济度。这种不以佛菩萨的公开身份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化身,除了从他们的利益众生的大善大德行为和造福众生的事业进行判断而外,无法确认,但他们自己从不暴露大贤大德、佛菩萨的身份。这和当今社会那些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非有情化身是应化众生所需生活条件,如衣食房屋、五谷、清泉、车船桥梁、钱财药物、山川草木等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诸佛可以化现山水草木,但草木绝非有情识的生命,纯属无情识的自然物,既无转世的生命,也非六道众生。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家的观点,佛家是从来反对“万物有灵”论的,早就被佛教众多因明学家驳得一无是处。

  3. 佛的自性身定义及其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境界;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的境界。

  4. 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总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于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对立。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世俗智所理解的“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智。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时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入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起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

  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世俗谛,故称事智。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渡,才能见效。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做俗谛事相。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此五智是分别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转化而成的。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弥勒菩萨《般若现观壮严论》,共分21组,146条,现依次分述如下(不一一讲解):

  1. 三十七道品

  以上三十七道品名称虽然与小乘道的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三十七道品作为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萨以无相般若智慧修证三十七道品所获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2. 四无量功德

  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3. 八解脱

  4. 九禅定

  5. 十遍处禅

  6. 八胜处禅

  7. 无烦恼禅

  8. 愿觉知禅

  由于获得了愿如意功德,一有愿念便能觉知一切的禅。

  9. 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清三界的诸种色相,天耳通能听到三界的一切声音。能知前世、数世功能称“宿命通”。能化现多种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破除烦恼障,生“漏尽通”。除了“漏尽通”,前五通是佛教中圣人和其它外道或具有特异功能的人都会产生的神通。不过佛的六通比其它任何人都通彻许多,佛的宿命通可以追溯到无量无数劫,天眼可以见到无穷无尽的世界海。

  10. 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

  11. 四如意(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

  12. 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世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自在”使自己完全可以掌握控制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够掌握生死之义;“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随时可以进入禅境之义;“意想自在”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意思。依此类推。

  13. 十力

  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种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道正邪与众生趋向之智力、知种种禅的染净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何处的智力、知何时死且转生何界的智力、知漏尽之智力。因佛的智见,没有任何障碍,受任何干扰,所以称“智慧神力”。

  14. 四无畏

  说觉智无畏、说染净无畏、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因佛自具一切断悟功德,智慧无碍,对佛所开示之法,无人能提出异议,故称“无畏之德”。

  15. 三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不自律”,因佛的身、语、意均远离习染过错,自然庄严纯洁,无需约束自律,故称“无自律”功德。

  16. 三念住

  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应地生喜怒。这个“三念住”这是佛对引渡对象的无量平等心态度。

  17. 不遗忘性

  佛不遗忘众生的疾苦,时时刻刻惦记众生、救应众生的特点。

  18. 永断习染功德

  佛已永远破除二障的种因及极微习染,获得“常净”。

  19.大慈悲心

  20.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以上为行为不共法);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关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净慧(以上六条为觉心不共法);一切道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以上三条为业不共法);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现在一切事无碍、知未来一切事无碍(以上三条为智慧不共法)。“不共法”是佛独具的特点,不但外道无此特点,就连小乘罗汉和菩萨也无此特点,故称“不共法”。

  21.三圣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众生的六根、六境、六识、种性等为“根基”,声闻、菩萨和佛对“根法”的明了智见称为“知根智”,旧译“一切智”。菩萨与佛对三乘道的明了智见称为“知道智”,旧译“道种智”。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称“遍智慧”或“一切种智”。佛的“一切种智”不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等利众善行。(详见《般若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以上21组,共计146条,为佛的智慧法身特点。佛法无边,佛的功德无量无边,非我辈能尽知,有志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窥视“大海”。

  (三)显密佛的异同

  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的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佛法认为诸佛之间有三点完全相同,称“三平等”:1、诸佛成佛的条件完全相同,即福德资粮平等;2、诸佛的断悟境界完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3、诸佛的事业相同,即救度众生的态度和作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别。以上三点说明诸佛的本质相同的。但是诸佛也有不同的个性,如形象、肤色、种性、性别、名称、专长和成佛的具体道路等等。

  显教是密教的基础,密教是显教的高级阶段,显教和密教在总的教义原则上是一致的。显密割裂,重显轻密,重密轻显都是错误的做法,智者所不为。

  宗喀巴大师说:“显密的差别不在智见,而在方便法门。密法的“捷径”就捷在修定的许多方便法门上。显法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大劫才能无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数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凭修积资粮和破执断惑的特殊方便法门。因此,宗喀巴大师称密法为“比佛还难得的宝中之宝”,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现。

  无论显密,归根结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内核的见性真智。至于佛的形象形态,那完全一种适应众生心理形态的方便化形,没有一定的模式。

  显宗的佛相,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离欲的比丘相,身着“三衣”(袈裟),无其它装饰;另一种是转轮王相,有宝冠缨络装饰。前者称大阿罗汉或化身相,后者称报身相。

  密宗的佛相,有文静慈悲相,有威武愤怒相,还有非人面凶残恐怖相等等。佛的面貌、形象、肤色、装饰、法器、坛城、座垫都是法理、道果和特殊神能作用的象征。这一点是密宗佛身的最大的特点。

  密宗佛分本尊、勇士、空行、护法几种。本尊是佛,勇士、空行、护法为佛菩萨的化身,在“三宝”中归为“僧宝”类。但勇士、空行、护法中有些是未进入出世圣道…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