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32

  ..续本文上一页的被看作世间神灵,不列入“三宝”类。

  三、法宝

  (一) 法的概念

  佛教中对“法”的含义有许多解释,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含义:1.存在、事物、所知对象;2.道路、悟境;3.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4.慈悲行为,纯洁高尚的德性;5.教义、教言、修道行为等等。对佛经中出现的“法”这个词,就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理解,不能光凭《辞典》的解释。“佛法若无传承,光靠经典和《辞典》对经文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就以“法”字为例,“诸法性空”的“法”是指事物、存在;“八万四千法门”指教理和方法;三宝中“法宝”的“法”是指思想和智慧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掌握每个词的各种含义和对境具体用法。怎能算掌握“声明”?不掌握“声明”就不能说“懂佛经”。真正想掌握佛法的人,需要有严格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地精读细研的精神,不能浮光掠影。

  佛法也称圣人之道和正人君子之道,正如喜饶嘉措大师说:“佛法具有“高尚”和“正确”的双重含义。”

  佛法从性质上分,有属于教育手段的“教法”和属于思想境界、意识形态的“悟行”两种。前一种是正确解释万物之理和解脱之道的佛法经典及其解说理论,后一种是指如法修断所获功德和认识破断、智慧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灭谛和道谛。比如背诵数学原理和公式,是“教法”。通过学习数学,所产生的计算能力才是“悟性”或 “悟性智慧”。悟行离不开教法。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轻视经教,正是忽视了“教法”和“行法”的因果关系。

  从本质上说教典、教材、教法是施教手段,是“播种技术”,如果不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就起不了法的任何作用,等于没有得法,如懂佛法的邪教徒和口头信佛法的人。

  不仅要懂“播种技术”,而且应用于实际播种,使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当你获得丰收时,才可以说你得到了“实法”、真法。在此之前,不能说你有“法”。所谓得到“佛法”是指产生道智慧、道功德。这境界在“见道”以上。资粮、加行二道,虽有善行,但属有漏之善,虽有性空正见和分别善恶之见,但都是概念性的认识,不是开悟正见、现观正见。因此,在这一阶段,还不能说获得真法。见道以上生出正见之后,才算此人获得了真法。佛法的真*轮被看作见道智,不是指一般说法活动,其道理就在于此。在圣道中虽有真法,但还不完善,成佛之后,才会有圆满的、真正的法。皈依法的目的也才算完全达到。

  (二)教法的定义及分类

  1. 佛法教法的定义

  按《宝性论》,法的定义是:“与正确的事理相联系,破除三界烦恼,展示净灭利益,为佛陀所说者为佛法。”

  在《宝性论》中说:“凡对佛法的解说论著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可按佛经对待。这三个条件是:(1)立论完全符合佛法原则;(2)信念纯真、思想未受邪说影响者所作;(3)内容合乎出世解脱目的。”

  2. 教法的分类

  教法或教言佛法,分佛言经典和佛弟子解说佛经的疏论两种。

  佛言经典分显法经典和密法经典两个部分。显法经典分经、论、律三类;密法经典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类。

  显教经典经、论、律又称“三藏”。“藏”原义是“粮仓”,因经典知识内容极丰富,故以“粮仓”作比喻。

  从“三藏”的内容粗略地分,“律藏”主要讲佛门戒规,“经藏”主要讲禅定,“论藏”主要讲智慧。但这只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实际上“三藏”的内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并不那么单纯。

  三藏佛法并非全部是佛祖亲口所说,其中是通过佛祖的禅力加持,由大菩萨说的,如《心经》;有的是由大菩萨说,佛祖以“是这样,是这样”肯定口气加以认可的,如在佛经后面注明佛祖认可的许多经典。

  密宗四续部经全部是佛祖亲口传的。佛陀传密法的对象都是菩萨利根弟子,即“白莲”、“珍宝”似的弟子。所以当时只对那些大机利根弟子秘密传《续》,并按《续部经》规定严格保密,密修密证,未能广为流传。直到佛涅槃400年后,萨热哈和龙树时代大乘法和密法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对佛经的内容进行研究、分类整理和归纳,并使它成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论,是疏论的特点。疏论的价值不在佛经之下,从学习的角度讲,疏论比原始佛典更重要。原始佛经是佛的零散的言论集。而且佛的说法完全根据对象的智力、认识层次、具体的思想心理活动方便说教,对症下药。正如经中所说:“苦”是病,“集”是病因,“灭”是消除症状的病因,“道”治病方法。佛陀施教是“辩证施治”,治贪嗔痴慢疑邪见病的药方共有“八万四千”,称八万四千法。每一部佛经都是记录的“病案”和“处方”,而不是“诊断治疗学”。治病如用兵,对什么病下什么药,“君臣佐使”如何搭配,主攻方向如何选择,如何进攻,如何防护等等,都有一套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处方”后面隐藏的医学思想、理论原则,单凭几本“处方”集子是得不到的。

  在佛教的发展方面,佛陀释迦牟尼说法建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同样不能低估以龙树、无著为首的历代佛教论师和大善知识的作用。他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后代铺设了一条通向甚深佛理世界的光明大道,由于这些大菩萨的讲解和论述,使深奥难懂的东西变成了可理解的东西,零散的说教变成了系统的理论,他们对弘法的贡献,不比佛小。

  中国是古老的佛教国家,在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建设佛教精神文明方面作出了不愧为佛教大国的贡献。但从唐朝以后,佛教呈现江河日下的趋势,到了近代和现代,“三论”、“天台”、“法相”诸派深研法理、学修般若智慧,以理统事、解行并重的那种教风已不存在。大多数僧尼以敲木鱼、念佛号度日。从个人修行角度看,能断除恶业和私心杂念,一心念佛未必不可以。但佛教作为一种智慧和精神文明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信仰体系,不重视教义的学习和研究,不重视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信正解,不管信教的队伍有多么庞大,也不是什么好兆头。特别是现代这个商业社会里,金钱变成了万能的“上帝”,包括佛门很多人都丑态百出地拜倒在金钱的脚下,一切思想观点、意识形态、行为准则都或浅或深、不同程度地染上了铜臭气。在这样的时代环境条件下,为了自己得到正信正解,不受魔道邪说的影响,为了正确教育开导别人,为了振兴圣教,使真法正法久住人世,利乐众生,都需要掌握战无不胜的佛法理论武器。否则,进不能利众,退不能自利,“二利”俱无,佛法就成了名存实亡。对此,佛门中人不能不考虑。

  作为理论知识的佛法又分为直接进行佛法教育的工具和间接为佛法服务的知识工具。上面所说的佛典疏论和佛学教材属于第一种工具,语言、文学、声明、历史、数学、历算、天文、医学、逻辑思辨、工艺美术等所谓大小“五明”知识,都是学习佛学、自利利众不可缺少的工具。

  佛法理论是高度抽象的东西,掌握佛法高深理论问题必须掌握推理思辨分析武器,因此必须掌握“因明逻辑”和“辩证逻辑”。

  在现代社会里弘扬佛法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佛教将会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而趋于灭亡。

  以上所说的佛教经典疏论等文字资料和理论知识、教育手段等属于“佛法”范畴,但不是“法宝”。“法宝”指的是通过佛法闻思修教育,在思想感情、品德智慧、行为作风方面所产生的一种与佛法要求相符的变化。也就是说,佛法在未引起思想、行为的实际变化前,仍属于空洞的知识,不属于“法宝”。每一条佛的教导,若能消除思想品行方面的相应的“病症”,这消除“病症”,“恢复健康”的效应或者“作用”,才是“法宝”的“作用”。所以说佛法的“教法”虽然是“法”,但不算“法宝”,只有“行法”才是法宝。

  (二) 法宝的定义

  《宝性论》中说:“法宝”具有以下八种特性,1、不可思议;2、无二;3、无念;4、清净;5、光明;6、对治;7、灭谛;8、道谛。

  “法宝”的简单定义是:具有灭道二谛的八种德性者为法宝。“法宝”八德简单介绍如下:

  1.不可思议--真正的法宝所指的悟境。佛的悟境是佛自证亲验的境界,只有和佛破悟层次相同的诸佛,相互之间可以现观明了,凡俗的概念性分别智见无从得知,所以说“真法不可思议”,或者说佛菩萨的境界是一种具体的感受。语言表达的是抽象的思维概念,无法具体地、直观形象地表达具体的感受体验,因此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言境”。

  2.二灭--灭谛境界是指“漏净”境界,“漏”指烦恼和烦恼所引起的造业行为,有漏的“烦恼”和“造业行为”均已根除,所以,是“无二”境界。“漏”有时专指“妄念”,有“漏洞”的舟船,就会“沉船”,无法到达彼岸,所以把众生束缚在三界的烦恼和烦恼引起的造业行为以及各种妄念都叫做“漏”。

  3.无念--“念”指思想意识中的倒错意识或妄念。这种妄念或倒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不洁净的身躯错认为“洁净”,因而产生贪爱;将不愉快的世间感觉错认为是“快乐”,因此贪恋不舍;身体和意识都是时时刻刻生灭变化的“无常”之物,却把他错认为一成不变的“常住”之物。人的“自我”只是“五蕴”之身或者“心识”的一种自我意识,及每个人的意识中的“自我”是指自己的身体和感觉意识的综合体,或指主体意识。人的有形肉体和无形而应境所生的感知意识都是众缘和合之物,不加以分析,笼统将它认定为“自我”,并以这个自我为主体,产生各种感情和行为动作--这就是事谛的自我--这种众缘组合的“自我”或“我”,是造业、感受业果、轮回转世的主体,不能不承认。若不承认这种缘生的自我,却又承认转世解脱的灵识,是自相矛盾,无法自…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