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30

  ..续本文上一页、有分别的世俗智。而佛的见性真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4.“大智慧”。是指佛的一切种如量智,也叫事智、权智、相对智。佛智的特点是不但能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类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时空位置等等。这后一种智慧就称“一切种如量智”。“如量”就是知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总量相等之义。人的智慧对事物的覆盖面是非常有限的,见道以上菩萨智慧的覆盖面比人大得无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碍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盖所有事物。证得无上菩提,成佛后障尽除,智慧圆满,佛的智慧就成为遍知的智慧,即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总量完全相等。“正等正觉”的真正含义,也是无所不知,智慧和客观事物等量(等觉),丝毫无差错(正觉)的意思。

  佛法认为,这种遍知智慧是无数世连续不断修定修慧的结果。人的智力经过特殊培养,可以达到超过常人无数倍的程度。但这才是一生中的学习修炼的成绩,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炼下去,智力的增长、智慧覆盖面扩大的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逻辑的。这种智力的不断增长,达到极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彻底的因果论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缘是重知识,重学习,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不断提高智力层次。佛教“五明”包括知识面极广,所以弥勒菩萨说:“不学五明,虽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迷信宗教都反对科学,因为科学是迷信的死敌,它们不可能共存。但佛教不反对科学,,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为成佛、为利益众生服务。科学发展越来越多地证明了佛经中许多观点的正确性。故而有人说现代科学对佛法提供了许多实证根据。

  佛虽然全部成为无分别现观智,但是佛慧知众生的有分别智境,所以,能够像镜中显影似的显示完全与众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这是宗喀巴大师独到的见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识的智慧,所以它是有为法,是“五蕴”转化为识的特种功能。凡众的肉体和精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肉体是物质,精神是无色无相、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能量,不是同类事物。五官之识也各司其职,功能不一样。但成佛后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现相,亿万化身都是一体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听音,耳能观色,皮肤触觉有耳、目的作用之类,而且每一个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议经》中所讲的:“佛智所及之处,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处,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处,就有佛声;佛声所及之处,就有佛心。”还说:“谁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因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盖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东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因佛的身体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处,就有佛身、佛光、佛声、佛心、佛能等等。这虽不可思议,但推理完全合乎逻辑。

  5.“大慈悲”。凡是佛教,都讲慈悲,小乘人不杀生、吃素等都是慈悲心的表现,但只有菩萨和佛才有“无相慈悲”或“无缘慈悲”。“相”和“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世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佛家的大慈大悲讲的就是无缘无故的爱和慈悲。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行为就体现了佛的大慈悲心。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慈悲力量使佛变得无比伟大,赢得了无数信众的敬仰崇拜。生活事实证明,这慈悲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毒蛇猛兽施以爱心,它们也会变成朋友;把敌人当作亲人,敌人也会变为亲人。

  慈悲既是佛田籽种,又是佛田茁壮成长的雨露,也是佛田成熟的丰硕果实。这说明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会产生为众成佛的心愿;如果没有慈悲心,六度大行就缺乏动力和保证,福慧功德无法圆满;如果没有慈悲心,证菩提时就会堕入寂灭自乐的一边,不会从事济世度众的事业,若是那样,众生就不会有丰硕的佛田果食可享受。由此可见慈悲心对成佛的重要。佛法济世的法宝最重要的只有两件,即慈悲和智慧。只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在济世利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大乘佛法主张悲智双修,把佛的大智慧称做以慈悲为核心的智慧,视慈悲为“佛父”,“智慧”为佛母,只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佛子。当今学佛的人聪明智慧有余,慈悲爱心不足,所以,往往是“胎儿”发育不全,慧苗营养不足,因而,更需要在慈悲爱心方面多下功夫。

  6.“大圣能”。圣能指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佛的圣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间断的永恒作用。属于佛的圣能范围的五眼、六通等等将在后面智慧法身146品中再介绍。“佛的定慧之力不可思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变时空常态的自在功能。佛经中说“一劫一刹那”,“一粒尘空间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已往对这种改变时空的自在功能是无法理解的,但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它们已变成了人们可以理解的问题。时间的相对性和速度、体积的相对性的理论已证明了佛法中时空相对说的正确性。

  7.“自事圆满”。是指三自在,包括前三条功德。证得无为,是从生灭的循环中超脱而获得不生不灭的自在;证得自生是行为动作从意识的约束下解脱,获得自由运转、自然成功的行动自在;证得见性真智,从不可知的困境中解脱,获得了无著无碍的遍知自在。要想让众生超脱生灭轮回,破除二障,获得彻悟自在,首先自己要超脱轮回,获得彻悟自在。因此,将佛的这种断悟功德称做“自事圆满”。

  8.“他事圆满”。包括遍知一切的智慧和慈悲、圣能。没有遍知智慧和圣能就无法胜任济世度众的重任;没有慈悲爱心,就不会承担济世度众的大任。所以,智慧、慈悲、圣能都是济世度众所必备的条件。因此称佛的这类属性为“他事圆满”。佛的“他事圆满”还包括色体、报身、应化身和度众事业。

  (二)佛的四身

  佛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几种。但佛身的本源是法身。法身的定义是:福慧双修圆满究竟结果。六度行中前三度布施、戒、忍属于福德资粮,后二度定、慧属于慧资粮,精进是福慧资粮圆满的共因。有形色身是慈悲善行的结果,无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结果。

  有情生命都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无形的灵识作用。经过福慧双修,众生的色体转化为佛的色体,众生的官识和心识转化为佛的智体,这是粗略的分法。细分,色身有报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共为四身。色身如太阳的本体,自性身如太阳的能源,智法身如阳光。有光就有发光体,色身是发光体,法身是光。理谛和事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失去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无法存在。佛的色体、智慧和慈悲、利众作用等属于“有为法”的功德属性,都属于事谛,自性和法性的共性属于理谛。这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就是理事无碍的法性佛。不分色体、法体,总称“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德空性。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余一切存在都属于有为法,都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性身是永恒不变的。智慧法身本质是智,是有为法;报身是连续性的不间断存在;化身是应化续流不断的存在。当所有众生解脱成佛之时,就是佛的度众事业告终之时,那时佛的化身也将失去存在意义而最终消失。但实际上众生成佛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没有众生,因此也就永远不会没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经中说:“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灭”。

  1. 佛的报身的定义和特性

  报身的定义是无量慈善功德福报成果,或者享用大乘道圆满法乐之有形身。报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常住色界无上天为地恒定;身边听法之众只有登地菩萨圣众,为引渡对象恒定;所说之法全是大乘之法,为法恒定;住世直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

  五特性是:身显相好常说法;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无意识活动生自然效应;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见《宝性论》)

  2. 佛的应化身的分类和特点

  应化身是从报身化出的引渡众生的变化身,分为殊胜化身、技艺化身、普通化身三种。

  殊胜化身,也称应身,是身具三十二种伟人相和八十种随形好标志,以教主身份设教、转*轮、引渡众生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大乘认为印度的释迦牟尼是色界无上天成佛的释迦牟尼报身佛的应化之身,他的厌世出家、修行、证果、传法、斗法破魔、示寂等行为是引渡众生的一种方便现身说法行为,显示涅槃是为了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实际上释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坚持苦行,进行修炼。其殊胜化身和报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请参阅其它佛学书籍,本文不再详述。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工艺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济度、开化众生,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佛法认为在一切造福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都有佛的参与或佛的感应。很难说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中,没有佛菩萨的化身,这从佛法理论上讲完全有可能的。认为佛菩萨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对佛教理论所知甚少的表现。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种化身和非情种化身。前一种如《法华经》中所说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有化为僧、尼、居士的;有化为帝释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有化为帝王、王后、大臣、将军的;有化为长者、贤哲、才士、美女的;有化为一般人的和各类动物的。众生因缘各异,一种佛菩萨的形象未必能度化一切众生,因此,诸佛以慈悲和无碍智…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