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心性去染的问题。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智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众生的光明心性、佛种从迷梦中醒悟的表现是理性的发现和爱与慈悲心的萌发,这方面的差别就是无明污染的轻重差别。唯识论认为有断种,即无可救药的坏种,但中观论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这种自性,万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断种--这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根据。
心性虽然有染、净两个方面,但清净受染污,污染在清净之中,水乳相融,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众生的染、净二心,本是一体。在见道以上(即所谓开悟)才能分清本质和现象,分清染分和净分,直至消除全部污染成佛。消除污染所获得的清净分,被称做始觉,或自性清净。众生心性受污染,清净分不显露,处于潜藏状态,污染未除,也谈不上“离垢清净”。所以众生没有“二净”,见道以上的菩萨处于染净掺半、半染半净状态,只有佛才有“二净”功德。
对众生心性的潜藏状况,就如污秽藏金,肮脏的垃圾中不知有金块而被抛弃。如果发现它的价值,取出自身的宝藏,就会成为最富有的“富翁”。对“自身宝藏的开发”,说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开发,真智的开发。对这种开发过程,就如加工宝石的过程。再好的宝石也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致加工,否则就不会变成无价之宝。这说明人光有原本光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光明心受无始以来无明恶习的熏染,已变得昏暗无光,混浊不清,如果不经过智慧妙法的彻底加工、澄清、磨光,杂质污染沉淀越来越厚,就很少有重显光明、“黄土变金”的可能。众生从总体上来说,都有成佛的良好因素,但实际上成佛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成佛不但需要内因,而且还需要充足的外部条件,就像没有适当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的植物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一样。因此,众生虽然有佛种,但从人心的受污染程度和外部环境估计,人变恶魔的可能性比变佛的可能性大,向下堕落的可能性比向上升腾的可能性大。从现实社会中私心和公心、善行和恶行的数量对比和发展势头来看,人变魔下堕的可能性大于变佛上升的可能性的推论大概不会错。
众生的受污染的原本光明心,经过世间道和出世二道的洗涤净化,达到佛地时,不但变成二净法身,而且由于福慧双修的功德愿力、善行,会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智慧神通。这种新增成就是“增长种”的成就。“自性种”的事谛属性是无始以来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的生命和意识的续流。“生生灭灭”是无常性,“相续不断”是连续性。有人把这种“原本自性”看做“永恒不变”是违背佛法“一切事物皆是无常”的根本原则的。这种自性从理性角度讲,是“性空”。佛经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从这理谛角度说的。讲佛法不分二谛、二义、有时说空,有时说有,说空,则空洞无物;说有,则本性实有。这是自己陷于矛盾、悖论不能自拔的表现。很多人在“佛性论”问题上理解产生错误,认为“原本自性是永恒不变的”。既然众生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要么纯洁污染,要么染无净,只有这两种可能性。因为“染”是一种变得浑浊不清的“变化”,既然是“永恒不变”,怎么会有“变化”,这种“不变与变”的自相矛盾,如何解决呢?凡是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存在。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达的事物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如虚空、未生、已灭之物。原本自性以及转世的灵识等,是生灭连续不断的续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永恒不变,前世的猪狗转生为今世的人,其意识必定和猪狗一样;前世的人转生今世的猪狗,也定会说话。佛家的观点是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之流,包括佛的报身这类所谓“永住”之物,也是无间断续流,绝对不是什么绝对的永恒。
佛的八功德中“无为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清净功德”。正如上面所说,众生的自性在本质上虽然清净,但实际上受染,从来没有清净。只有见道以上菩萨在十地末期用金刚禅彻底破除烦恼、所知事理二障的最细微的种子和习气的第二刹那,便进入彻底断除、圆满觉悟的佛陀境界。从断德来说,佛具有自性清净和离染清净的“二净”特点。“断”就是特指一种根除、不再复生的意思。“灭谛”是苦与苦因断除的一种永恒清净状态。“灭谛”断德为什么称永恒无为呢?凡是有色有相、有所作为、有时空特点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无为的,只有虚空无生、无灭、无为。过去曾有过,但现在已不存在的东西,属于“永恒”,如昨天的时间,已打碎的玻璃杯,不会复生,已变成断灭、无为的状态。未来的时间、未生的事物,现在尚未出现,也属“无为”。“灭”分择灭和非择灭,未生、自然已灭之类属非择灭;破除烦恼之类属择灭。“择灭”的意思,是用智慧进行分辨抉择,将错误的东西破除之义。断灭状态是原有之物的被消除状态,比如一个很干净的水晶瓶,原先瓶里面装着很脏的东西,有人倒掉了瓶中的脏东西,并用清洗剂洗得干干净净,晶莹放光,这时瓶子就处于清除掉脏东西的清净断灭状态。“清净”就是瓶子的“断德”,这个瓶子从此不会再装脏东西,永远将保持清净。但是,“清净状态”本身不起变化,无所作为,这就是清净无为、永恒不变的寂灭、虚空状态。佛的自性清净就是永断二障的清净无为、无形无相、虚空寂灭状态。
2.“自生”功德。“自生”功德是指无动机目的、无意识、不动念、说法度众等一切利乐众生之事自然而然,按众生的意愿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这种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气,或山水环境对众生的有益作用一样。这类天体和自然物,虽无心无意,却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万物。这种自然性能,因“无心”所以才无选择、无私、无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万物的作用。因不受思想意识支配,这种作用才完全进入自然运行轨道,如地球的运转周而复始。佛的这种利益众生的自然性能,是佛未成佛前发的大愿心、大慈大悲利众心和无量世纪修六度大行的殊胜因缘结果,是长期修慈悲、从事利众事业的惯性作用。佛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完全进入了一种惯性轨道,不需要主观意识的推动。
有人也许会说:“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那么供养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会起什么作用呢?这和请太阳报佑、请天上下雨有什么不同呢?”太阳普照万物,但如在山洞里和地下室或夜晚,也都不能见到阳光。天空布满了微波和无线电信息,如果没有接受这类信息的电视机和收音机或不打开开关主动接收,都不能收到这类信息。“灵感”、“应验”对佛来讲,是一种自然的性能,要充分发挥这种自然性能还要靠自己。一个有经验的人,可用凸透镜对准太阳燃起火来。世上万物各有其自身的性能,若能合理利用就会产生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利用就不会有什么作用,所谓“灵感”、“效应”也就是这类自然性能的作用。
佛的这种自生成就、自然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结果。菩萨在八地以前彻底破除了烦恼障,但八地到十地还有以执著为特点的所知障。执著习性,妨碍遍知智慧的产生,所以称所知障、意识障。因妨碍无著无碍智慧的产生,妨碍彻底明见真理,所以也叫理障。破除所知障,佛的一切行动作用都进入自然运行状态。
3.“非思维言传境”。这是佛的见性真智的特点。见性真智,也译作如理智、真智、法性智、理遍智、无上菩提等等。
见道以上的菩萨也有定中见性智,但学道的见性智慧,因未消除所知障,所以并不完全真实、透彻,不能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法性平等”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都一样,若了解一个事物的法性,就了解一切事物的法性共性。但在未开悟的见道以下的众生,对法性、自性、共性的了解,要通过分析、推理,其结果只是一种理性概念,而不是现观经验。在见道中产生超世第一智,即见道智后,观照法性、自性,就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思辨的认识过程,好象眼睛看东西、口品尝食味那样,完全是不参与思维活动的现观直觉。这种现观直觉亲验感受,是具体的体验,不掺杂任何主观想象中的抽象概念成分,因此无法用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语言来表达得那样具体充分。所以,这种现观直觉境,称做“离言境”、“离思维境”。人的思维是借语言符号进行的,离开语言,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但五官直觉感受不需要借助语言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功能的动物也照样有五官感受,而这种直觉感受,也无法用语言直观地表达。语言所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抽象的。所以,开悟以后的菩萨等圣人的定中现观智的感受境界,凡人因无开悟的经验而无法了解。佛的现观智境,未成佛的菩萨也无法感受,因此,这种智境被称做“自见自悟”境界,是无法想象、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密境界。
佛的见性真智有三个特点:一是现观直觉,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如前所述。二是“无二见”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梦中吃苹果,并无苹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苹果都是主体意识,实际上这是“主客无二”的最好例子。但由于虚妄意识的习惯性作用,在梦中仍然现出主客观对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苹果是苹果。这种主客观对立的消失,就叫“无二”见智。三是遍知一切。见道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入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之后仍变成有名相的…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