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其說。宗喀巴曾說:“作爲造業、感受業果的“自我”,佛家從不否定。”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還有另一種“自我”,認爲這種“自我”是主宰自己思想感情和行動的主體,肉體和意識都是這個“自我”的“附屬物”但是這種既非肉體,也非感知意識的“自我”純屬虛構,“無我”說的就是這種俱生虛構“自我”的“無”。這種虛構的“自我”意識是引起煩惱的根源,所以佛教主張破此虛妄的“我”,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以上所說“常樂我淨”的意識觀念是倒錯虛妄,消除這種虛妄的念頭,就是寂滅“無念”境界。
4.清淨--道谛自身是“本淨”、“染淨”的清淨無漏智慧,本質無染清淨,作用也能使修道衆生得到“清淨”,這就是法寶的清淨德性。
5.光明--道智是明察一切事物的本質(理性)和現象(事相)的無著、無礙的智慧功能,如陽光驅散黑暗、照亮萬物。因此,如理、如量道智的性質是“光明”。
6.對治--道智的作用是“對治性”的作用。衆生有各種煩惱八萬四千種,佛辯證施治,對症下藥,便對治“藥方”八萬四千個,即八萬四千法。如衆生煩惱的根源是我執無明和法執無明,其對治之法是明見無我智慧。又如以慈愛心對治嗔恨心,用白骨觀對治貪色心。
7.滅谛--寂滅或滅谛是煩惱及造業行爲連根破除,如火熄滅,清涼安樂,寂然無爲的狀態。
8.道谛--無漏道智慧和道生功德,如見道的八智八忍、八無間道、八解脫道、修道破除八十一種粗細煩惱的八十一種解脫道都是道智。“道谛”是見道以上的智慧,因此,“法寶”也是指見道以上的智慧和破悟境界。
以上“法寶”的八種德性中一至叁條屬于滅谛功德,四至六屬于道谛功德,第七條是滅谛的共性,第八條是道谛的共性。
作爲行法的“法”,從皈依的對象佛的角度講,是指佛的滅谛、道谛兩種破悟的清淨和智慧境界;從修行者角度講,得見道以後就有了真法寶,未得見道前,資糧、加行二道階段,和未入道前通過聞、思、修所獲得的概念性智慧和戒行、禅定等各種有漏善行均屬“行法”,但不是法寶。所以說“法寶”必定是“行法”,但“行法”不一定是“法寶”。
叁乘的道智和果智、佛的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都是法寶。
四、僧與僧寶
(一) 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僧”是古印度語“僧伽”的簡稱。“僧伽”Samgha(讀“僧嘎”)其義爲“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衆”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團體”。
“僧人”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沙彌是Samanira的音譯,義爲“從善”;比丘是BeuKsu的音譯,義爲“乞食行善之士”。“沙彌”和“比丘”是受戒的層次高低的差別,如沙彌要守持36條戒,比丘要守持253條戒。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5條戒。沙彌尼比丘尼由于性別關系,防護自身的戒律規定更多,要求更嚴。
佛教有出家、在家兩種弟子。出家弟子的主要特點是過獨身生活,不結婚,在家弟子沒有這條戒律,其它根本戒都大致相同。沙彌、比丘犯了淫戒,若不忏悔,且重新受戒,就沒有資格穿僧衣,充當僧人,也沒有繼續住在寺廟的資格。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區別不在穿什麼樣的衣服,而在有無清淨戒體和戒行。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不殺、盜、邪淫、妄言、飲酒。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叁寶的一切人。無論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在末法時代不犯四根本戒的就算是戒體清淨的好僧人,但嚴格按律檢查,能嚴守四根本戒的僧人恐怕也不多,所以佛教界對末法時代的僧人稱做“僧像”,意思是“外形像僧人,實非僧人”。
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職業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繼承人,是堅持、保護、弘揚佛法的核心力量。僧人的思想言行,必須合乎經、論、律的原則。在僧人的慈悲、和善、謙虛、真誠、無貪等崇高的德行上,應使衆生看到佛的形象。因此,僧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團組織存在不存在,看戒行存在不存在。戒行是僧人的標志、佛法的標志,若戒行不存在,就等于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金碧輝煌的寺廟佛像,也無濟于事,只會起到一座“墓碑”的作用罷了。現在很多寺院不重視戒律,不重視聞思修,只重視修寺造佛,是本末倒置,這樣做對佛教的發展起不了作用。
(二) 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僧人共分聖僧和凡僧兩類。叁乘見道以上的僧人稱聖僧,見道以下的稱凡僧。凡聖的界線是見道。證得見道就是破除了“見惑”,生出了無漏智--見道現觀智。見道智慧也稱“超世第一智”。也就是說得了見道,才有超世智,道般若。佛法中所說的開悟見性指的就是證得見道,獲得無分別的現觀直覺定中智慧。從僧人的層次分,開悟後就是得道聖僧,再不會退轉下墮,再不會産生違戒的惡行,已具有自生的息惡揚善之戒體。“叁寶”中的“僧寶”指的就是聖僧,不包括凡僧。
凡僧又分入道凡僧和未入道凡僧。入道凡僧是指進入資糧道以上的僧人,共有七個層次,即低級、中級、高級叁個資糧道和暖道、頂道、忍道、世間第一法道等四級加行道位的僧人。入道的標志是正信皈依叁寶,發菩提寶心,嚴格持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實行六度,爲進入資糧道;修禅定九住心,達到一心不亂,身心輕安自如,爲進入加行道。
未入道的凡僧,是指未達到以上標准的一般僧人。在未入道的一般僧人中又分上、中、下叁等僧人。雖未入道而信念堅定、戒行純真、堅持戒定慧學修者爲上等未入道凡僧;“叁學”修持雖差,但信念堅定,能嚴守五根戒者爲中等未入道凡僧;連信念堅定、嚴守根戒這點條件都達不到者爲下等或等外凡僧。若爲佛門僧人,雖入不了世間二正道(資糧、加行),也應當爭取做到中等以上的凡僧,決不能做下等或者等外的“像僧”。出家不守戒,白吃信衆的供養,這種人是佛門的“蛀蟲”,阿鼻地獄中對這種人留的“席位”最多,不可不慎。
皈依的標志不是“皈依證”,僧人的標志也不是“光頭”和“僧服”,主要是思想品質和戒行行爲。見道以上聖位菩薩,未必都是剃光頭、穿僧衣的。密宗的出世護法、勇士、空行等均屬“僧寶”。在家的密法成就師,如瑪爾巴、米拉日巴和印度的帝洛巴、那若巴等人怎能說不具備聖僧的資格?漢地的濟公和尚,飲酒、吃肉,不注意儀表,但誰能說他不是聖僧呢?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必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
(叁)“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僧人和僧寶含義不同,那麼什麼是僧寶呢?按《寶性論》規定:具備斷悟八德的聖僧爲“僧寶”。
僧寶的八德是:如理見、如量見、自我見、離貪著、離滯礙、離俗氣、悟德、斷德。分別解說如下:
1.如理見--“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見”就是明見“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究竟空理。人法無我的性空之理,見道破除見惑就能獲得。在見道的如理見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有所見範圍有限和無限的區別。佛在一刹那間能見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見、修二道還無此神能。
2.如量見--明見因果善惡報應等各種事相的智見。見、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五眼六通等明見事相的智慧,比世俗智見高得無法相比,但與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遠遠不能相比。見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見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處,所以,也稱“如量智見”。
3.自我見--見道以下未悟的衆生,悟不到自性,見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層次,眼前漆黑一團,開悟見性以後,慧日初升,明見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緣果報,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條件,才有了被稱爲“僧寶”的資格。
4.離貪著--“貪”居諸煩惱之首,有貪就有嗔恨,其它煩惱均從貪嗔而起,因此,“貪”是罪魁禍首,故在佛經中常以“貪”代表諸煩惱。這裏所說的“離貪著”,就是指見道以上實際破除煩惱障的解脫境界,在見道以下沒有破斷煩惱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條是斷絕貪欲,但真正破除貪欲,需要到達聖道位。
5.離滯礙--破斷所知障。世俗的智慧非常有限,是因爲障礙太多。客觀上有時空和物性的障礙,主觀上有許多認識功能障礙和意識形態障礙。所知障主要是一種妄想執著。“滯”就是智見的“目光”滯留在某一點上,思路不能開闊;“礙”就是阻礙智見的深度和廣度。“所知障”就是阻礙智見,使它不能“暢通無阻”。真正的智慧暢通無阻,“無滯無礙”的佛的境界。但見道的解脫位上已破除見惑的所知障,所以說“離滯礙”。
6.離俗氣--即菩薩道聖僧,不但沒有貪戀世間幸福的“貪欲”,也沒有小乘人的那種缺乏利衆慈悲、追求自享寂靜涅槃之樂的“俗氣”,即低級趣味。這條說明了大乘聖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的願心和行心等不同于小乘僧的功德。
7.悟德--包括上述德性一至叁條在內的智慧正見功德,即道谛功德。
8.斷德--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條在內的解脫功德,即滅谛功德
從見道位到十地的菩薩來說,悟性智見並未達到究竟圓滿,破斷也並不完全徹底,但處在斷悟的某個階段上,所以仍可以視作具有斷、悟二德。
從上述八條德性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僧寶”的含義。
(叁) 同體叁寶和異體叁寶的含義
“同體叁寶”和“異體叁寶”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佛法僧同體和佛法僧異體。佛法僧同體,是指一身具備“叁寶”的條件,如諸佛都是一身具備叁寶;佛的斷悟境界是“佛寶”;佛的大慈大悲和智慧神能是“法寶”;有生命的佛體是“僧寶”。佛經中說佛涅槃之後,以師爲佛,以師爲“叁寶”,恩師無論具備不具備前面所說的叁寶功德條件,但作爲弟子應該將師傅視爲同體叁寶。這是因爲,師向自…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