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焰焚燒五髒。或爲尋覓飲食而艱難挪動柔弱無力的肢體,曆經艱辛而一無所獲。
再看畜生道:許多動物都被人類宰殺以飽口福之欲,或獵取皮毛牙齒。被宰殺的痛苦,難以忍受。何況現在地球上環境汙染加劇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大量物種都已絕迹。動物自身也有老病死等痛苦。
阿修羅雖然財富具足,但嫉妒心極爲粗重、好鬥。他們看到天人種種美妙的衣食享受而心生嫉妒,于是經常和天人戰鬥,結果被天人殺得一敗塗地,血流成河。
天人活著的時候快樂幸福受用圓滿,無有修習佛法的念頭。壽命雖長達數劫(一小劫約有一千六百萬年)。但在他們的感覺中,只是刹那顯現瞬間即逝,在散亂迷茫中壽命已盡,接近死亡。在死前就知道自己後世將轉生何處,看到轉生之處的痛苦,心中更加痛苦。由于前生的善報已盡,剩下的都是惡業,所以大多數都將轉生到叁惡趣中。
人世間的痛苦除了如“苦谛”中所說的叁苦八苦,還有其它許許多多苦以及無窮無盡的煩惱。其中許多小的苦和煩惱因爲自己早已習慣,所以已經很麻木了,不覺得了。輪回中受苦的根源是什麼呢?即是我們這個五蘊假合之身心,妄執認此身心爲我。我們爲了這個身心的延續,而去爲衣食奔波辛苦。爲了這個身體中六識所貪愛的種種欲樂享受去追逐種種六塵外境,在追逐的過程中如遇不如意就會産生種種苦和煩惱;況且這些欲樂都是無常易變的,遲早要改變的,于是就産生了壞苦(變異之苦);衆生爲了追求這些享受,更造了無數惡業。到頭來只剩下一具屍骨,生前的財富帶不走,帶走的只是一生所造的有漏善惡業,牽引他輪回于六道之中。這個五蘊假合之身,本身從未給自己帶來安樂,然而無邊的痛苦都逼迫此身。所以說此五蘊假合之身心是受苦的根源。因此對這個五蘊假合之身心,不應貪戀執著,應盡力尋求解脫輪回痛苦的之道。我們應當靜下心來仔細體會觀察人生的痛苦與煩惱,對人生的現實應該具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物質條件不斷的豐富,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迷戀也越深,而貪著這世間的物質享受是現代人生起出離心的最大障礙。人們對那些物質上的享樂都戀戀不舍,覺得人世間雖然苦但還能忍受。許多人在遇到痛苦挫折時,覺得人生很苦,但過了一段時間事情過去後就會把這些受過的苦給忘記了,正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人們對幸福和快樂的追求很執著的,對曾經得到過的幸福哪怕是一丁點也會念念不忘,並期望能再度擁有幸福,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因此而對痛苦也能忍受。人類的一大特長就是忍受,但忍受也有其兩面性。如果是爲了尋求解脫,而忍受一切困難修持佛法,這忍受就會成爲積極的因素。但如果對人生的痛苦與煩惱單純地忍受而不想尋求解脫之道的話,那忍受就會成爲消極的因素。其實大多數人都不明白世間的痛苦和快樂之間的辨證關系。世間的快樂是通過我們的心識通過感官與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連,便會産生觸和領受,如遇到使身心感到舒服愉快的外境就會産生快樂。然而外境和身心這一切事物皆是無常易變的,因此快樂也是無常易變的。這就是世間快樂的本質。如果執著追求,就會産生痛苦和煩惱,如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且不說追求世間的幸福,可能要付出許多艱辛和苦痛,況且人世間的幸福快樂處處潛伏著禍患,如美味佳肴食用過度導致生病,錢財帶來殺身之禍,名利地位的得意帶來更多的麻煩等等,成語“樂極生悲”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因此這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快樂,所謂的快樂就象酒醉了一樣,吸毒一樣,是一種短暫的快樂,並具有麻醉性、欺騙性,之後還是痛苦。因此世間幸福快樂的本質是無常易逝的,所以是虛幻的,並且是引發煩惱和痛苦的因素。所以說世間找不到永恒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貪著這世間一切幸福和快樂是導致在輪回中感受無盡的煩惱之因和痛苦之源。
在輪回之中,産生安樂的因何其稀少,而導致痛苦的因緣極其繁多,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因爲感受到痛苦,衆生才會生起出離心。由感受痛苦而厭世,由厭世才追求解脫。佛經中雲:叁世諸佛以八苦爲師,成就無上佛道。
這樣經常思維衆多輪回痛苦,應當從內心深處放棄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人世間的一切享樂和無意義的應酬),如果內心不舍棄今生之事,雖然表面修法,也不可能趨入真實正法解脫之道。
阿底峽尊者接近圓寂時,一位僧人問道:“尊者圓寂後,我應如何修習呢?”尊者回答說:“你的一切修行應當依止仲敦巴,舍棄今世(是指不求今生的世間八法,唯求來世的解脫)。”一位僧人轉繞熱振寺遇到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說:“尊者轉繞(據佛經記載:順時針繞佛塔、寺廟、佛像等有極大的功德)固然值得歡喜,但是能修持一真實法不是更好嗎?”當時那位僧人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的功德更廣大吧。于是到經堂誦經。仲敦巴格西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一真實法不是更好嗎?”他又想:修持禅定該比誦經修法功德更廣大吧。于是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而坐。仲敦巴格西說:“參禅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修持一真實法不是更好嗎?”這是他已想不出別的修法了,只好問格西:“尊者,那麼我應修什麼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說:“舍棄今世!舍棄今世!”
因此,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將導致現在和未來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所以應當斬斷此生的系索,修持來生的菩提。除了具法相的大德、上師外,誰也不會善妙開示脫離生死輪回的教言,所以應依止大德、上師。今生的父母、親屬、一切親友、飲食、財産受用應如唾液般舍棄,衣食應隨遇而安,知足少欲,唯一修持佛法。印度單巴桑吉說:“此等物質猶如雲霧一般,不要執爲常有;一切名譽猶如深谷回響,不要追求名譽,應當修持法性;妙衣如彩虹一樣,應當身著破舊衣衫而修行;自己的身體是膿血、黃水的皮囊,不要執著貪愛;美味食物也是不淨之因,不要爲了享受而奔波忙碌;……一切需求是從內心而産生,應當守護自心:言語過多是诤訟之因,應象啞人一樣;經常處于低劣地位,應當斷除貢高我慢;不可能長久安住世間,應當及時修行;此生猶如旅客一樣,不要致力于建造作暫時棲身之處的房屋;任何瑣事都是無有利益的,應當修行成就之法;自己的身體終將被小蟲啄食,何時消逝也無法確定,不要散亂虛度此生!親朋好友猶如林中的小鳥,不要貪戀他們;誠摯的信心猶如良田,不要置于煩惱的荒地;人身猶如如意寶,不要送與貪嗔的怨敵;叁昧耶(密乘的誓言)猶如了望樓,不要被罪業的過患染汙;金剛阿阇黎住世時,千萬不要懈怠修持正法呀!”
所以若修持真實的法,則必須了知一切輪回,無有任何真實的意義。這樣的道理在自心念念相續中生起的因,唯一是觀修輪回的痛苦。觀修輪回的痛苦是內心趨入正法、誠信因果、舍棄今世、對衆生生起慈悲心等一切聖道功德之根本。所以要牢記:出離心是解脫輪回的根本。
(四)因果不虛:以衆生各自所積累的善惡業爲因,而導致轉生于輪回的善惡趣中。輪回是由業而生,並且感受業的果報。轉生到善趣或惡趣沒有其它的作者,也不是偶爾的因緣所生,因此應當隨時觀察善不善的因果,斷除一切不善業行持一切善法。斷除十惡業、行十善業是一切出世道的基礎。
六道衆生各自感受不可思議的痛苦和安樂,都是由各自往昔所積累的善惡業産生的。有些人盡管現在具有權力和地位,擁有許多受用,但是死期到來時其中何者也不能跟隨,只有自己此生積累的善惡業牽轉跟隨自己,將自己引入輪回的善惡趣之中。因此現在所造的善惡業,雖然不會立即現前其果報,但在任何時候也是不會毀滅的,因緣聚合時各自將感受其果報。同樣,所造的善業惡業的果報,雖然暫時不會現前,但是最後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不僅如此,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何況我們凡夫呢?如佛陀腳上刺入降香木刺,是以前作菩薩時爲了保護五百名商人而殺害短矛黑人的業果。此外,世尊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由于業力所感被外道殺害的。以前,印度樂行國王的太子向龍樹菩薩索要頭顱。龍樹菩薩答應了他的要求。太子用寶劍無論如何無法砍斷他的頭顱。龍樹菩薩說:“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是我曾經在砍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成熟,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了一根吉祥草,用它來砍龍樹菩薩的頸部時,頭就落到了地上。龍樹菩薩便趨入涅槃。像佛陀、龍樹菩薩那樣的聖者補特伽羅(肉身)也需要感受這種業力的異熟果報,何況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漂泊在輪回之中,造了不計其數的惡業,而且至今仍然在造惡業,不知何時才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即使是從惡趣中解脫也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應隨時隨地謹慎取舍善惡業,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對以上四加行內容再結合具體的觀想、打坐等修法,如是反複思維、數數觀修,修行者定會對生死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此時出離心自然而然就能穩固地樹立起來。宗喀巴大師曾這樣講過: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修法能使人們斷除對于今世的貪執;因果不虛、輪回是苦的修法則可使人們斷除對于後世的貪執。斷除了對于今生後世的貪執,修行者的相續中自可生起出離心。因此我們說,要想生起出離心,必須先修好加行。通過四加行的修學,修行人應能樹立起這樣的定解:無論轉生于叁界何處,其本質都是痛苦不堪的。若能如是,出離心當然就會穩如磐石。
那麼具體出離心生起的量是怎樣的呢?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中確定出離心之量時說大意是這樣:如果對輪回中的世間八法沒有絲毫刹那的希求心,時時刻刻唯有追求解脫之念,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
現…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