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焰焚烧五脏。或为寻觅饮食而艰难挪动柔弱无力的肢体,历经艰辛而一无所获。
再看畜生道:许多动物都被人类宰杀以饱口福之欲,或猎取皮毛牙齿。被宰杀的痛苦,难以忍受。何况现在地球上环境污染加剧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大量物种都已绝迹。动物自身也有老病死等痛苦。
阿修罗虽然财富具足,但嫉妒心极为粗重、好斗。他们看到天人种种美妙的衣食享受而心生嫉妒,于是经常和天人战斗,结果被天人杀得一败涂地,血流成河。
天人活着的时候快乐幸福受用圆满,无有修习佛法的念头。寿命虽长达数劫(一小劫约有一千六百万年)。但在他们的感觉中,只是刹那显现瞬间即逝,在散乱迷茫中寿命已尽,接近死亡。在死前就知道自己后世将转生何处,看到转生之处的痛苦,心中更加痛苦。由于前生的善报已尽,剩下的都是恶业,所以大多数都将转生到三恶趣中。
人世间的痛苦除了如“苦谛”中所说的三苦八苦,还有其它许许多多苦以及无穷无尽的烦恼。其中许多小的苦和烦恼因为自己早已习惯,所以已经很麻木了,不觉得了。轮回中受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即是我们这个五蕴假合之身心,妄执认此身心为我。我们为了这个身心的延续,而去为衣食奔波辛苦。为了这个身体中六识所贪爱的种种欲乐享受去追逐种种六尘外境,在追逐的过程中如遇不如意就会产生种种苦和烦恼;况且这些欲乐都是无常易变的,迟早要改变的,于是就产生了坏苦(变异之苦);众生为了追求这些享受,更造了无数恶业。到头来只剩下一具尸骨,生前的财富带不走,带走的只是一生所造的有漏善恶业,牵引他轮回于六道之中。这个五蕴假合之身,本身从未给自己带来安乐,然而无边的痛苦都逼迫此身。所以说此五蕴假合之身心是受苦的根源。因此对这个五蕴假合之身心,不应贪恋执著,应尽力寻求解脱轮回痛苦的之道。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仔细体会观察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对人生的现实应该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条件不断的丰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迷恋也越深,而贪著这世间的物质享受是现代人生起出离心的最大障碍。人们对那些物质上的享乐都恋恋不舍,觉得人世间虽然苦但还能忍受。许多人在遇到痛苦挫折时,觉得人生很苦,但过了一段时间事情过去后就会把这些受过的苦给忘记了,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很执著的,对曾经得到过的幸福哪怕是一丁点也会念念不忘,并期望能再度拥有幸福,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因此而对痛苦也能忍受。人类的一大特长就是忍受,但忍受也有其两面性。如果是为了寻求解脱,而忍受一切困难修持佛法,这忍受就会成为积极的因素。但如果对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单纯地忍受而不想寻求解脱之道的话,那忍受就会成为消极的因素。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明白世间的痛苦和快乐之间的辨证关系。世间的快乐是通过我们的心识通过感官与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连,便会产生触和领受,如遇到使身心感到舒服愉快的外境就会产生快乐。然而外境和身心这一切事物皆是无常易变的,因此快乐也是无常易变的。这就是世间快乐的本质。如果执著追求,就会产生痛苦和烦恼,如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且不说追求世间的幸福,可能要付出许多艰辛和苦痛,况且人世间的幸福快乐处处潜伏着祸患,如美味佳肴食用过度导致生病,钱财带来杀身之祸,名利地位的得意带来更多的麻烦等等,成语“乐极生悲”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因此这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快乐,所谓的快乐就象酒醉了一样,吸毒一样,是一种短暂的快乐,并具有麻醉性、欺骗性,之后还是痛苦。因此世间幸福快乐的本质是无常易逝的,所以是虚幻的,并且是引发烦恼和痛苦的因素。所以说世间找不到永恒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贪著这世间一切幸福和快乐是导致在轮回中感受无尽的烦恼之因和痛苦之源。
在轮回之中,产生安乐的因何其稀少,而导致痛苦的因缘极其繁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生起出离心。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心。由感受痛苦而厌世,由厌世才追求解脱。佛经中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就无上佛道。
这样经常思维众多轮回痛苦,应当从内心深处放弃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人世间的一切享乐和无意义的应酬),如果内心不舍弃今生之事,虽然表面修法,也不可能趋入真实正法解脱之道。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一位僧人问道:“尊者圆寂后,我应如何修习呢?”尊者回答说:“你的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舍弃今世(是指不求今生的世间八法,唯求来世的解脱)。”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遇到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说:“尊者转绕(据佛经记载:顺时针绕佛塔、寺庙、佛像等有极大的功德)固然值得欢喜,但是能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当时那位僧人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于是到经堂诵经。仲敦巴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他又想:修持禅定该比诵经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而坐。仲敦巴格西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这是他已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格西:“尊者,那么我应修什么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说:“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因此,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将导致现在和未来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所以应当斩断此生的系索,修持来生的菩提。除了具法相的大德、上师外,谁也不会善妙开示脱离生死轮回的教言,所以应依止大德、上师。今生的父母、亲属、一切亲友、饮食、财产受用应如唾液般舍弃,衣食应随遇而安,知足少欲,唯一修持佛法。印度单巴桑吉说:“此等物质犹如云雾一般,不要执为常有;一切名誉犹如深谷回响,不要追求名誉,应当修持法性;妙衣如彩虹一样,应当身着破旧衣衫而修行;自己的身体是脓血、黄水的皮囊,不要执著贪爱;美味食物也是不净之因,不要为了享受而奔波忙碌;……一切需求是从内心而产生,应当守护自心:言语过多是诤讼之因,应象哑人一样;经常处于低劣地位,应当断除贡高我慢;不可能长久安住世间,应当及时修行;此生犹如旅客一样,不要致力于建造作暂时栖身之处的房屋;任何琐事都是无有利益的,应当修行成就之法;自己的身体终将被小虫啄食,何时消逝也无法确定,不要散乱虚度此生!亲朋好友犹如林中的小鸟,不要贪恋他们;诚挚的信心犹如良田,不要置于烦恼的荒地;人身犹如如意宝,不要送与贪嗔的怨敌;三昧耶(密乘的誓言)犹如了望楼,不要被罪业的过患染污;金刚阿阇黎住世时,千万不要懈怠修持正法呀!”
所以若修持真实的法,则必须了知一切轮回,无有任何真实的意义。这样的道理在自心念念相续中生起的因,唯一是观修轮回的痛苦。观修轮回的痛苦是内心趋入正法、诚信因果、舍弃今世、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等一切圣道功德之根本。所以要牢记:出离心是解脱轮回的根本。
(四)因果不虚:以众生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业为因,而导致转生于轮回的善恶趣中。轮回是由业而生,并且感受业的果报。转生到善趣或恶趣没有其它的作者,也不是偶尔的因缘所生,因此应当随时观察善不善的因果,断除一切不善业行持一切善法。断除十恶业、行十善业是一切出世道的基础。
六道众生各自感受不可思议的痛苦和安乐,都是由各自往昔所积累的善恶业产生的。有些人尽管现在具有权力和地位,拥有许多受用,但是死期到来时其中何者也不能跟随,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恶业牵转跟随自己,将自己引入轮回的善恶趣之中。因此现在所造的善恶业,虽然不会立即现前其果报,但在任何时候也是不会毁灭的,因缘聚合时各自将感受其果报。同样,所造的善业恶业的果报,虽然暂时不会现前,但是最后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不仅如此,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何况我们凡夫呢?如佛陀脚上刺入降香木刺,是以前作菩萨时为了保护五百名商人而杀害短矛黑人的业果。此外,世尊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由于业力所感被外道杀害的。以前,印度乐行国王的太子向龙树菩萨索要头颅。龙树菩萨答应了他的要求。太子用宝剑无论如何无法砍断他的头颅。龙树菩萨说:“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是我曾经在砍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异熟果报还未成熟,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断我的头。”太子割了一根吉祥草,用它来砍龙树菩萨的颈部时,头就落到了地上。龙树菩萨便趋入涅槃。像佛陀、龙树菩萨那样的圣者补特伽罗(肉身)也需要感受这种业力的异熟果报,何况我们这些人从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之中,造了不计其数的恶业,而且至今仍然在造恶业,不知何时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即使是从恶趣中解脱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随时随地谨慎取舍善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对以上四加行内容再结合具体的观想、打坐等修法,如是反复思维、数数观修,修行者定会对生死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此时出离心自然而然就能稳固地树立起来。宗喀巴大师曾这样讲过: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修法能使人们断除对于今世的贪执;因果不虚、轮回是苦的修法则可使人们断除对于后世的贪执。断除了对于今生后世的贪执,修行者的相续中自可生起出离心。因此我们说,要想生起出离心,必须先修好加行。通过四加行的修学,修行人应能树立起这样的定解:无论转生于三界何处,其本质都是痛苦不堪的。若能如是,出离心当然就会稳如磐石。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确定出离心之量时说大意是这样: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刹那的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