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了解煩惱。許多世人從未聽聞過佛法,他們把貪心大的說成是有抱負,嗔心大的贊爲勇敢,這種顛倒黑白的糊塗蟲在世間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真切了解煩惱之相狀,發現自身的煩惱,然後才有解決的可能。我們應當恒常時時觀察自心,觀察自心的狀態是否有煩惱生起。如果發覺有煩惱生起,我們應該怒然而起,對它生起嗔恨,此嗔恨不是屬于煩惱敵營中成員,恰恰相反,它是智慧的嗔恨,是消滅煩惱敵軍的先鋒悍將。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對煩惱怨敵忍辱,是完全錯誤的行爲,一切想解脫的大丈夫都應對它生起嗔心,與其作決一死戰。以前的大修行人都是如此給我們示現,如奔公甲格西在發覺自己爲煩惱所欺惑而裝飾經堂時,對煩惱生起了嗔恨心,對自己說:“你這個比丘不要那麼虛僞。”握了一把塵土撒在供壇上,這實際是向煩惱怨敵撒出的利刃。他認識到這種善行表面下,隱藏著煩惱陰險仇敵,所以做出了這種剛毅果斷的行爲。帕蕩巴尊者也贊歎這把塵土是藏域修行人中最大的供養。我們知道,了義的供養是修行供養,而修行的根本中心,即是認識煩惱,並用各種方法去擊潰它、消滅它。奔公甲格西的這一把塵土,正是對治煩惱的修行,所以帕蕩巴尊者作如此贊歎。
追隨先賢的修行之路,我們每次覺察自心相續煩惱後,千萬不可隨順,應該以嗔怒之心牢牢扼住它的咽喉:“哼,嗔恨心,你敢生起來!哼,貪欲心,你還敢搗亂……”然後應如晉美彭措法王所說過:“自己生起貪嗔煩惱時,應該好好地用石頭、棍棒打自己一頓,給煩惱怨敵一個深刻的教訓,讓它老老實實,不給它一點輕松的機會。”
因爲煩惱怨敵對我們的危害非常大,外在的敵人再厲害,對我們的危害也無法與煩惱敵相比。外在的敵人最多將我們在短時間內折磨而死,而這些痛苦與地獄痛苦相比起來,可以說根本算不上痛苦。而煩惱敵人一旦發作起來,在一刹那間,就可以把我們扔進地獄的無邊烈火痛苦中,受無數劫的痛苦。如果不去堅毅地與煩惱抗爭,將它擊敗消滅,它始終要將我們拖進這種痛苦火淵之中。所以一個人即使能戰勝成千上萬怨敵,也不如戰勝自心煩惱。能戰勝自心煩惱者,方是最上最勇敢的戰士。
我們學習佛法對治煩惱習氣,此過程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煩惱習氣之流的沖擊下,我們如果稍有松懈放逸,就會被煩惱所轉,前功盡棄。因此我們要對治煩惱,必須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精進修持佛法中,能活多少年,就應該聞思修行多少年。
我們如果依靠佛陀的教法,真正生起智慧,從根本上鏟除煩惱,它就再也不會複生了。煩惱怨敵有這樣一滅永不複生的特點,也就意味著我們將它奮力滅除後,便能一勞永逸。因此,我們何不全力以赴斷除它呢?如果我們用中觀智慧觀察煩惱,就會如同秉明燈入暗室,黑暗刹那就會消除。煩惱在沒用智慧觀察前,對付起來很困難,但只要我們去深入分析觀察,它就會變得毫無力量,一擊即潰,而且永不再返。只要我們精進努力掌握竅訣,就一定能將這個“紙老虎”消滅無余。在此過程中,精進是關鍵。只要我們精進努力,一定能掌握甚深竅訣,戰勝煩惱。
用中觀空慧觀察煩惱的方法,在顯宗諸多法門中,是最殊勝、最有效的對治煩惱法門。
前面我們所說煩惱在自己心中,是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依世俗谛的說法。但現在我們以真谛來觀察,我們的貪嗔等煩惱,到底住在何處?比如說我在一個地方,遇見了某人生起嗔心煩惱,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這時嗔心煩惱確實存在,還要指使我們幹種種事情。但是我們冷靜下來,嗔心到底住在什麼地方害我呢?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個人哪兒呢?如果存在,那麼誰看見他都應生起嗔心,這在現實之中並非如此。我們對他生起嗔心,但別人對他還會生歡喜心;或者今天我對他生嗔恨心,但過一段時間或許又會喜歡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處不會存在有實實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實實在在存有某種煩惱,那麼不論是誰遇到這種外境都應該生起同樣的煩惱,顯然,這種事實不會存在,以此我們可以斷定煩惱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們。
煩惱既然不住在外境,那是否會在我們的根內呢?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煩惱住在根內,那麼只要自己六根尚存,與之共存的煩惱也就不會消失,這也不會成立。比如說我們的貪嗔煩惱,時隱時現,而六根並沒有這樣的變化;或者證阿羅漢果時,阿羅漢的根並沒有消失,那時候爲什麼他會沒有煩惱呢?所以煩惱肯定不存在六根內。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間有沒有呢?中間只有一個虛空而已,如果煩惱存在這個虛空裏,那麼無論是誰觸及這個空間都應生起煩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煩惱住于根與外境中間也是無法成立。外境、根、中間叁者之外,還有沒有存在的方式呢?無論誰去觀察,也是不會再有的。我們對煩惱作這樣的觀察後,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虛空,只不過是一個“煩惱”的假名而已。不存在的煩惱在什麼地方害你呢?對于這個問題,每個爲煩惱困擾的人都應好好觀察思考,從中覺醒。
我們前面認識煩惱時,從世俗谛去看,覺得煩惱確確實實是一個很厲害的敵人。然而現在深入觀察,發現煩惱毫無實體存在,只是一個假相而已。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後,修行也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法門不只是一套理論,必須要運用到實際中去反複觀察、思維,靠長時期熏習,使這種見解得到堅固,方能真實有效地斷除煩惱實執。
在沒觀察前,這個煩惱不斷地困擾著我們,使我們大哭大笑、喧鬧不休,與作夢毫無差別。我們夢裏也是如此,爲了那些非真實存在的夢景而喜怒哀樂。我們衆生尚未覺醒時,與在夢中無異,夢中與未覺悟時感到根、境、識的的確確地存在著,但覺悟後與夢醒一般,夢中與未覺時的根、境、識叁者都沒有,都是虛妄的執計。無明煩惱也是如此,只是一種無明癡夢中的夢境而已,無明癡夢醒後,它便不複存在。煩惱如同立體電影一般,表面上看,人物、山水等各種事物都有,但實際上只是光影變化,除此之外哪兒有什麼真正的人物、山水呢?我們用智慧的寶劍來刺穿煩惱虛妄的外表,其貪嗔癡相就會消于法界,顯現無生大空。如果能證悟這種智慧,煩惱怎能讓我們墮入地獄中毫無意義、冤枉地受痛苦呢!證悟空性後,煩惱的根本因即被斷除,輪回痛苦從此斷絕。
很多高僧大德也說過:修學中觀空慧是學佛者最殊勝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積資忏罪方便法。因此,我們要斷除煩惱,應當努力去聞思中觀方面的經論,爲證悟空性智慧而勤奮精進。自己在念誦功課時,對這方面也應注重。象《金剛經》,念誦受持的功德在經中佛陀講得很清楚,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些經論若能恒常誦持,對摧毀煩惱,證悟萬法如夢似幻之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特別是念誦受持《金剛經》即可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是極爲殊勝的積資方法,願常行之。
第六章 如何修持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一節 淨土宗介紹
一、淨土宗的特點
淨土宗作爲佛教五大宗之一,自古迄今,都在我國人民的心靈世界産生著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唐代那種“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說明淨土宗在我國的普及程度。
淨土宗是信仰諸佛及其淨土存在,現生仗佛陀的慈悲願力的攝護,死後期望往生淨土的大乘佛教之一派。在大乘經論中雖然說明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諸佛及其淨土,並在各自的佛土教化衆生,但是唯有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占絕對多數。因此自古以來,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爲淨土宗的代表。
爲什麼淨土法門在佛法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得到佛教徒的普遍信仰呢?這個問題有必要從社會心理、人的生存境況、終極關懷、身心結構等諸方面作綜合的探討。原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一條是:現實的人生中人們受著種種的痛苦逼迫所産生的一種自然現象。人們渴望痛苦的解脫,希望在現世心靈有個安全的寄托,死後的生命,有著永恒的歸宿。正像客旅他鄉,日暮投宿的地方一樣。阿彌陀佛正是感知到脆弱的衆生這種內心的需要,便創設了西方極樂世界,來濟度那些流浪生死、無法作主的衆生。正是由于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感化與衆生內在需求的趨迫,才使淨土法門受到佛教徒們的普遍信仰與修學,西方淨土也成爲大小乘學者所共同趨向的理想世界。
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無盡大悲,宣說淨土法門,給予末法時期的衆生以橫渡生死苦海的救生艇。佛教的法運分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世尊滅度後五百年爲正法時期,佛雖滅度,但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正法時期後一千年爲像法時期,像者似也,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人少了。像法後一萬年爲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爲微末,只有教而無行,證果者更是稀有。釋尊宣示的淨土法門,雖然對正法與像法時期的行人,令其仰賴佛力,了生脫死,得大饒益;然于末法罪濁衆生,尤其投注了無量的悲憫與眷顧。末法之世,衆生福薄障深,佛經將漸次從這個世間消失。衆生在惡法冥暗中,爲非作歹,自相殘害,饑馑災、疾疫災,漸次出現,到人壽平均十歲時,出現刀兵劫,衆生殺性隆盛,奉行“先下手爲強”的原則,見人就殺,相互全部殺光。只有少數軟心衆生逃到深山,留作地球人種。末法衆生之苦難,不堪盡述。世尊佛眼了知這些景狀,以慈悲心加持,獨留《大乘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給苦難衆生提供最後救度的機緣。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唯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在那殺氣彌漫濁惡深重的時代,尚有衆生發一念厭離穢土之心,有緣遇到淨宗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均可得蒙阿彌陀佛願力,橫渡苦海。誠如經雲:“假使大火滿叁千(大千世界),乘佛威德悉能超。”釋迦本師爲末法衆生准備好救生艇,…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