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預垂濟度,恩德弘深。
佛教無量法門,頭頭可入,法法可修,然求其收機廣,下手易,功德殊勝,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可謂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蕅益大師語)念佛法門的勝異方便在于:發心念佛之人,可依阿彌陀佛初發心修道時本願,仗阿彌陀佛他力的接引,臨終時可見佛來接引,歡歡喜喜地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花胎中,從此便“長揖娑婆”,永出叁界,橫渡生死輪回之流。極樂世界是一個佛教徒的理想國,那裏具足種種能保證只進不退、快速成佛的優越條件。壽命無量,恒受僅次于涅槃的極樂,常常見佛聞法,生活環境莊嚴優美,無女人及此世界的種種能滋生煩惱惑業的染緣,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寶地金池悉宦妙理,在佛菩薩的直接指導下,種種勝緣的熏陶下,修行者可盡快斷諸煩惱,快速成就佛道,避免走出生入死難以避免的退轉彎路,“爲安樂易行之道”。這一法門確是“叁根普被”,上至如十地菩薩如文殊、普賢,亦不能出其範圍,至于凡夫衆生,尤其是處于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的衆生,若不入此門,幾無即生解脫的希望。依自力修小乘道、大乘道,除了密乘,都沒有即生超出生死的可能。佛教徒即生出離生死的唯一可行途徑,便只有依仗阿彌陀佛他力,求生西方淨土了。而淨土法門的修行,又極爲簡易,老少愚智,無有一人不能修。不須廣學玄深教理,不須參禅明心見性,只憑一亟求解脫、確信淨土法門的深信切願,在發菩提心、修人乘法的基礎上,持念“南(nā)無(mō)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觀想佛的形相光明淨土等,常念不忘,即于念中,消無量億劫生死重罪,于臨命終時,便會蒙佛接引,徑赴西方蓮池。雖然依當世修證的淺深,往生有九品之差,證得方便回入此土,有快慢之別,但只要一生西方,便已永出生死、穩操成佛左卷了。因此淨土法門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個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人們歡喜修學,信受奉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真是“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份”的無上法門。我們依此修行,盡此一生,就一定能達到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橫超叁界的崇高目的。
淨土宗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淨宗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爲契機。念佛的方式各種各樣,靈活自如。行走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現代人喜歡便捷,所謂“快餐式消費”的特性。當您面臨一件棘手的難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穩定情緒,理智處理。當您遇到逆緣,嗔心將起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熄滅嗔火,透體清涼;乃至臨命終時,至心十念一念,即可蒙佛接引,往生彼國,究竟成佛。淨宗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無論出家在家修行均頗爲妥當。
二、淨宗所依之根本經論
淨宗所依據的經典主要是五經一論,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時當末法,有欲當生了脫生死輪回者,都應當熟讀詳研五經一論,自行化他,方不負曆代祖師精選擇取之婆心。
此五經一論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釋尊說法的時間與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故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特將五經分別介紹如次。
一、《阿彌陀經》
本經主要內容有叁個方面:首先詳細地講出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而令衆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法門。
本經一開頭就說依報世界種種莊嚴。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裏有一個世界,叫作極樂,在那個世界裏面,有佛名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普度衆生。這個世界的環境,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花、七寶樓閣、黃金爲地,都是七寶做成。風吹羅網,常作天樂,衆鳥齊鳴,皆演法音,衆生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說:微風吹動,行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能照十方國土。他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他的國土和菩薩、羅漢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經中還說:十方世界念佛衆生,一生到那裏,個個都獲得阿惟越至(意爲不退轉,七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的果位)不會退轉墮落。其次,佛特地勸導衆生發願,願生西方,那裏都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再次,佛對舍利弗說:千萬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緣(深信、發願)得生彼國。我們衆生既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要念念相續來執持名號。如果淨念相續,或一天、或兩天乃至七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到臨命終時,即能得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許多聖衆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爲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六方恒河沙數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相信,如教信願持名者,皆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之果位。
本經以“橫超叁界,令得不退”爲趣。凡夫信願持名念佛,帶業往生,即可永辭叁界六道之險路,在西方淨土任運進修、作不退轉菩薩,不曆異生,決定成佛。因此淨土法門殊勝超絕。
二、《佛說無量壽經》
本經的內容詳瞻,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鹹稱“淨宗第一經”。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衆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願卓超。發願作佛,並令一切衆生速成無上正等覺。法藏菩薩發起四十八大願,所攝淨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後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成立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道,號阿彌陀。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爲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淨土修持佛法,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的往生者,舉手擡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極樂世界誠爲法界最勝道場,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釋尊便開示往生淨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世界的凡夫衆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深淺,致令有叁輩往生的不同。叁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淨業修持之綱宗。
與西方淨土嚴淨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曆敘衆生造叁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淫妄酒,于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爲五痛,于未來世墮叁途之苦報名五燒。指陳衆生致苦之原由,欲令衆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並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淨土。“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釋尊懸記,末法最後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憫末法衆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後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後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宗。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心,執持名號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故本經之宗的核心內涵即是信願行,常謂淨土叁資糧。
以上概括介紹《無量壽經》的基本內容與宗旨,後文還有詳細介紹。
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淨業叁福與十六觀。
淨業叁福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叁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叁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叁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專心谛觀西方落日如懸鼓。(2)水觀:澄心觀想西方水結成冰,清淨光潔,猶如琉璃。(3)地觀:谛觀淨土琉璃寶地,內外明徹,清淨莊嚴。(4)樹觀:觀想七重行樹。(5)寶池觀:觀想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叁聖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察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于極樂世界蓮花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之凡夫上輩叁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之凡夫中輩叁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叁品往生觀。
十六觀中,又可分爲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觀。定善十叁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散善叁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爲未來一切濁世凡夫而開設。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爲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叁觀爲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衆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衆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凡夫唯一的救生圈。
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卷《華嚴經》的別行經,至于末後總成八十一卷《華嚴經》。《華嚴經》公認爲衆經之王,然華嚴經歸根結穴,在于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