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48

  ..續本文上一頁進華藏海衆導歸極樂世界。昭示了西方極樂世界于諸佛國淨土之中最殊勝的地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法,實是十方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最終成佛的無上大法。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具體將在後文作詳細介紹。

  五、《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爲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

  本經內容: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叁昧的祖師,堪稱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爲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今于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本經義理甚深主要有叁點:

  (1)心佛衆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恒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叁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衆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骛忘其親友,比喻佛念衆生而衆生不念佛,佛以大悲願力,常念衆生遊化娑婆,乃令衆生若逢或見。衆生不念佛,佛雖然現在衆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舍離。比喻衆生念佛,如同佛念衆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後,均能常隨佛學,如影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衆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衆生不念佛,佛念衆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衆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衆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叁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念無始無明妄動,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因病投藥,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仍從病根下手,旋回衆生顛倒的憶念,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不走世間憶念的路子,而專門憶佛念佛,達到就路還家,母子會合的目的,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2)念佛綱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上修證,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聞覺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專注佛號,不令六根攀緣六塵。識一精既攝,六根之用不行,則六根都能攝住,心地漸臻清淨。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

  (3)香光莊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根機利者,用功精純,現生得念佛叁昧,定中見佛。根機鈍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願持名之力,于臨命終時,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契證自性如來。

  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的衣服,實無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則不期然染上香氣。又如一塊普通鐵,放置在大磁場中,久久漸成磁鐵。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轉垢爲淨,鍛凡成聖,誠爲不可思議之力用。

  

  第二節 淨土宗在中國的弘傳

  

  一、中國淨宗祖師淨土思想的現代價值

  東漢末年淨宗經典開始翻譯與傳布,由于淨土法門收機甚廣,容易令人信解修證,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淨土宗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爲信衆所推崇的有蓮宗十叁祖,分別是慧遠大師(334-416)、善導大師(613-681)、承遠大師(712-802)、法照大師(767-821)、少康大師(?-805)、永明延壽大師(904-975)、省常大師(959-1020)、蓮池大師(1535-1615)、蕅益大師(1599-1655)、截流大師(1628-1682)、省庵大師(1686-1734)、徹悟大師(1741-1810)、印光大師(1861-1941)。淨土宗的曆代祖師並不是像其他宗的法系有那樣前後傳承的關系,而是由後人根據其人的道行以及弘揚淨土法門的貢獻來推舉公認的。這些祖師的傳記及其淨土思想可詳見魏磊著的《淨土宗教程》一書。

  淨宗十叁祖的淨土思想,猶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在我國淨宗教理發展史上,構成中國佛教乃至東方佛教的一大景觀。淨宗祖師的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體現了多樣化統一的格局。當代淨業學人溫重祖師淨土思想,不僅能獲得深遠的理論啓迪,同時亦具明顯的現實意義略標有四。

  1.淨宗祖師張揚的叁世善惡因果原理,既可策進淨宗學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西方近代以來,彌漫著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虛無主義思潮。我國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否定叁世因果,不信地獄淨土存在的觀點頗有市場。既然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後不複受刑,爲何不用盡心機與手段,爭名奪利,痛快享樂一生呢?于是叁毒惡念滔滔,行爲肆無忌憚,致令有著悠久文明的禮儀之邦,在人文道德方面,每況愈下,時至今日,頗有愈演愈烈之勢,有識之士都在尋找重建當代中國道德的途徑。對此道德頹勢,印光大師開具了一劑良方:張揚因果報應之事理,建構內心道德調控系統(慎獨自律),居今之世,欲得人心淳厚,長治久安,縱令堯舜禹湯孔孟等一切聖賢,複出于世,亦不能舍卻因果報應之道,另有他法。周安士居士常雲:“人人明因果,則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則天下大亂。”足見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在于因果報應理念的建立與實施。

  叁世因果報應原理不僅在改善世道人心上具有深遠價值,而且是成就淨業修持的強大動力。慧遠大師奉行淨土法門,即是安立在神識不滅、叁世因果、輪回報應之笃信,其蓮社123名蓮友的精神支柱亦是基于叁世因果而升華的理念:念佛求生淨土乃超越生死輪回的捷徑。現代淨業行人繼承遠公大師的這一理念,對自己的修持無疑具有警策與催化的效用。

  2.淨宗祖師自行化他的德業,豐富了淨宗根本理念--信願行的內涵,爲現代人的修持提供了效法的楷模。

  淨土宗難信易行,義理境界深邃,超凡情離俗見;終極目標又極爲高遠,乃出世大法,故非宿根深厚者,難以啓信。古印度淨土教傳入中國,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如何啓發民衆的信心。淨宗經典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超絕、至善至美,然而,超出凡夫視聽心量之外,給人以虛無缥缈之感。中下根機的信衆見不到可靠的驗證,終難生起決志求生淨土的願心。淨宗祖師們欲將淨土宗廣爲傳播,令其在中國生根開花,就得回答這一嚴峻的課題。這一課題的圓滿回答更多地取決于修證。淨宗十叁祖在不同的時代,以共同的修證成就向世人提供了殊勝的驗證: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虛,經典佛語真實不虛,精勤念佛必定往生。這種偉大而崇高的宣告,永恒地回蕩在華夏大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淨業行人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出離生死輪回成就佛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可勝數。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啓建蓮社,自行精嚴,曾于定中叁次見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臨終預知時至,安祥往生。蓮社123人精勤念佛,臨終悉有往生瑞相,這一團體之驗證,揭開了中國淨土宗發展的序幕。爾後,善導大師念一句佛號出一道光明,法照大師念佛叁昧境界的昭示,少康大師念一句佛號出一尊佛像,省庵大師臨終見西方叁聖降臨虛空等,均是不斷地向世人提供驗證,加固我國淨業行人的信願心。可以說,淨宗十叁祖悉皆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驗證,尤其是最後一著,瑞相昭然,感化人心甚大。

  淨宗祖師親證念佛叁昧,其所撰述,悉皆從一大光明藏流出,契理契機,允爲末法法炬,依之修持,決定成就。然各祖師因時代與個性諸因素,修持的風格各具特質,諸如,注重自力禅觀念佛(遠公大師),專皈佛力、專修念佛(善導大師),萬善同歸淨土(永明延壽大師),融會各宗導歸念佛(蕅益大師),攝禅歸淨土專志求生淨土(徹悟大師),敦倫盡份颛蒙念佛(印光大師)等。祖師的修持風格,爲現代淨業行人提供了諸多的淨業修持的參照坐標,這些參照坐標只有對機的合宜于否,並無理論上的優劣。雖然就現代人的根基而言,善導大師與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與修持軌範,較多適合現代人的狀況。而現代人的根機萬殊,有仰遵遠公芳蹤,步蕅益大師軌轍者,亦可聊備一格,春蘭秋菊,各擅其美;淨業修持,多途並進,齊抵西方淨土涅槃彼岸。

  3.淨宗祖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宗教情懷。超時空地輻射到現代,警策現代人的淨業修行。

  縱觀祖師們的生平修持,均具深沈的宗教情懷生死事大,輪回路險,不求生西方,將何以堪?祖師爲解決生死大事,竭盡一生的心力。遠公大師鑿池種蓮,六時修道;善導大師合掌跪念佛號,雖嚴冬亦念到汗流浃背力竭爲止。永明大師日行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省庵大師“寸香齋”自策淨業;徹悟大師以“沙門者,學死者也”提嘶,印祖以“念佛待死”自警--祖師信願持名,出離叁界的決斷心,動發人心,如晨鍾暮鼓,驚醒醉生夢死,頭起頭沒的衆生,一心皈依阿彌陀佛,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否則輪轉六道,苦不堪言。

  祖師們的撰著,以折射出深厚的終極關懷,于厭欣心反複勸勉,苦口婆心。善導大師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行願,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昭示厭離心是淨宗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這一理念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發達,現代人迷戀于高消費的物質享受中,難以生起厭離之心,間或生存苦難艱辛,亦多能隱忍,等候樂境,以“嚴冬已…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