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自慰。根機陋劣者,則怨天尤人,在破壞性的發泄與報複中,攫取快樂的補償。總之,或迷戀于無常短暫的樂境,或苦中作樂,或以苦爲樂,在叁界火宅中,嘻笑留連,發不出一念出離之心。由是,現代衆生發心念佛求生者少,念佛成就往生者尤稀,致令阿彌陀佛廣度十方衆生的殊勝法門,未能盡彰。
究竟無極的殊勝妙道,容易往生的淨土,而娑婆世界內成就往生者卻甚稀少。西方淨土敞開大門,攝受接納十方一切衆生,然而,娑婆衆生久在煩惱中纏縛之中,貪戀世樂,不生厭離,限于自身結構性的困境,焉得往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的現代人,須真實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淨土之心,拔除貪愛之樁,斬斷情執之纜,視叁界如牢籠,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鸩毒,視名利如缰繩,視一切良辰美景如夢幻泡影,惟以念佛求生淨土爲急務,惟此爲大,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精進修持,如救頭燃,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彌陀佛的濟度。這是淨宗祖師們的心態,亦是現代淨業行人成辦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應拳拳服膺,培植深廣高遠的宗教情懷。
4.淨宗祖師致力于淨宗理念與本土文化的結合,上契如來性德理體,下應華夏國人之根基,爲當代淨宗的弘揚指明了方向。
十叁祖的淨土思想有一鮮明的共性,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移植栽培淨宗奇葩,淨宗理念提升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輔翼淨宗的傳播。遠公大師的禅觀念佛,即有古印度般若與禅學的基礎,又有老莊學說的印記。蕅益大師年青時,大悟孔顔心法。出家後,博通叁藏,融會諸宗,歸投淨土。印光大師一生並弘儒釋二教,世間法以儒家倫理綱常立論,出世間法以淨土思想勸化。二者概括爲八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淨宗祖師融彙淨宗理念與本土文化的弘法特點,值得我們效法。
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爲主幹,這給淨宗在當代的弘傳,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機遇。其一,市場經濟推重效率與功利,將人們的目光引向物質,價值標准傾向世間事業成就,這無疑對出世大法的淨宗法門矗立起無形而巨大的心理-價值屏障,阻抑著淨宗的弘傳。應該說這是淨宗弘傳在當代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然挑戰與機遇乃一體兩面,這貌似嚴峻的挑戰,極有可能轉換爲淨宗弘傳的機遇。物極必反,勢所必然。跨世紀的現代人,飽經種種人生機遇、現代文明弊端的重重困擾,心緒空茫困頓之余,尋求心靈安頓、人生終極意義的意向越來越高漲(當然,這種心態也爲邪教的盛行提供沃土)。在這種社會心理背景下,淨土宗以其平實的家風,簡便的修持,究竟的歸宿,精深浩博的義理,對現代人頗具吸引力。另外,現代人根機多樣,需要層次殊異,淨土宗一多相融互即的特性,能滿足現代人的多層次需要,普應現代人萬殊千差的根機。念佛法門如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一方普療現代人諸種身心疾病,滿足諸種人生需要,諸如:身體健康、安詳愉悅、心理調適、智慧開發、人際和睦、事業順遂、主宰命運,乃至了生脫死的終極關懷。總之,衆生的一切需要在淨宗法門中具足無遺。誠如印祖所言:“念佛法門成佛尚有余,何況其它。”現代弘法人士,如能彰顯淨宗內具的多層次功能,便能抓住這個機遇,令淨宗念佛法門光顯于現代。
二、淨土法門與密宗
淨土宗與密宗同屬于他力法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是以信、願的自力與上師與佛陀加持的他力的圓滿結合。同時,淨土法門不但遍見于顯宗經論,在密宗中,同樣也有許多往生淨土尤其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儀軌。在曆代密宗祖師中,臨終時仍選擇往生極樂世界也大有人在。
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以深廣的出世智慧,根據衆多的教證,在在贊歎西方極樂淨土法門是末法最適合衆生根機,最見成效的法門。法王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接引無邊無際的苦難衆生悉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他最大的事業。他老人家常說:“我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凡與我結下仇怨或親緣的所有衆生都引到極樂世界。雖然有許許多多清淨刹土,可是象極樂世界那樣功德圓滿,又極易往生的淨刹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勤度化一切有情……”法王經常宣講極樂世界的功德,不僅自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勸無量有情發願往生。
一九八九年法王前去拉薩大昭寺,朝拜釋迦牟尼佛親自加持過的釋尊八歲時等身佛像時,見佛像放光。隨即入定觀察,見佛像面帶微笑說:“善男子,以後凡是與你結緣的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了如是授記。法王鼓勵人們說:“凡是能念誦一百萬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此後,舉辦了數次規模宏大的極樂法會,爲使無數衆生與之結上法緣提供了殊勝的良機。其中盛況空前的有叁次,一次在色達,一次在道孚,一次在新龍,人數多達五六十萬。發願念誦一億遍阿彌陀佛名號者不可勝數。從這一分功德來說,一般人不僅難以做到,也很難想象。
除了念佛號,法王還特意弘揚《阿彌陀佛修法極樂儀軌》。因此儀軌是西藏密宗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師所伏藏,法王的前一世伏藏大師列日朗巴取出又經十叁世達賴喇嘛筆錄,具有無比的加持力,所以法王專門檢出廣弘。每年秋季五明佛學院極樂法會即按此儀軌修持,法王並開許未受過灌頂、傳承者也可照此而修。凡發願按此儀軌如理念滿30萬遍心咒與一百萬遍彌陀聖號,並誠心忏除以往罪業,今後不作重大罪業(即小乘的五無間罪,大乘的謗法罪,密乘的叁昧耶根本罪)者,法王加持並保證其臨終時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王在去海外弘法時,所到之處也都傳授了這個儀軌,並勸所有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並且在一次講法中,法王對藏族居士說:“你們一生中所造的惡業不少,今生更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苦難,凡與我結緣的人,因信願不足或業障過重,今生未能如願往生,無論下一世你們轉生到哪一道中,我都將化身到你們身邊,度化你們直到你們往生極樂世界爲止。”當時,藏族居士們感動得淚水直流,久久難以平靜。
第叁節 阿彌陀佛本願之緣起
本願是指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對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莊嚴淨土諸方面所發的預先誓願。按其內容來分,本願又可分爲總願和別願二種。總願是一切菩薩共通的誓願,具體表現爲“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代表著大乘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根本精神與基本原則,是一切菩薩的總願。
別願是因位菩薩在總願的精神指導下,根據特定因緣所啓建的與個性禀質、時處根機相應的誓願。諸如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藥師佛有十二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這些願目是諸佛菩薩精勤修道的巨大動力源泉,是成就佛果的必要前提。
阿彌陀佛因地中注重本願的肇建,以本願爲藍本啓建西方極樂世界,依所證果德作大悲船,普度十方衆生往生彼國,一生成佛。淨宗念佛法門的殊勝,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超絕,純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致。欲入淨宗堂奧,首先應探究阿彌陀佛本願。
一、阿彌陀佛發願之因緣
阿彌陀佛因地發心修道,啓建大願的過程,在淨宗經典,尤其在《無量壽經》中多有記載,現謹以聖言量敷陳之。
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在世間自在王佛示現成佛時,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即發無上菩提心,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名叫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廣大,詣世間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合掌,以偈贊歎佛德。在偈頌中,法藏比丘申表願心:“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並表示“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的堅忍道心。隨即懇請求法:“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世間自在王佛當即開示成就大願的密因:“汝自思維,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莊嚴,如所修行,汝當自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直指人的自心本具佛性,自心本具萬法的奧理。
法藏比丘雖然明了自心功能不可思議,自力修持,最終亦能成功。然爲了快速實現嚴土利生的志願,法藏比丘懇請佛力加持,虔敬禀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惟願世尊廣爲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世間自在王佛看出法藏比丘志願深廣,發心真切,即說出勉勵語:“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數劫,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于是,世間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善惡,國土粗妙。世間自在王佛並以神力加持,令法藏比丘清晰睹見諸佛刹土相狀,如同圖像教學,如實說法長達千億歲。
法藏比丘聞佛說法竟,便一其心,則自得天眼通,徹視二百一十億佛刹的景況,與諸佛國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別,撷其優勝,摒其劣陋,用五劫的時間,以幽邃的心智,起發無上殊勝之願。精心構思了一個最極理想的佛國,超勝十方一切佛刹。爾後,法藏菩薩再到世間自在王佛所,禀告自己心中的大願,世間自在王佛歡喜贊歎:“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衆歡喜;亦令大衆,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法藏菩薩發願說偈完畢,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花,散落在道場及法藏菩薩身上,空中自然奏起天樂,歌唱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如此殊勝瑞相,表明阿彌陀佛大願緣起,不可思議。
二、積功累德圓成本願
法藏菩薩在世間自在王佛和天人大衆前報告四十八大願之後,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諸欲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廣行六度萬行…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