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49

  ..续本文上一页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自慰。根机陋劣者,则怨天尤人,在破坏性的发泄与报复中,攫取快乐的补偿。总之,或迷恋于无常短暂的乐境,或苦中作乐,或以苦为乐,在三界火宅中,嘻笑留连,发不出一念出离之心。由是,现代众生发心念佛求生者少,念佛成就往生者尤稀,致令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的殊胜法门,未能尽彰。

  究竟无极的殊胜妙道,容易往生的净土,而娑婆世界内成就往生者却甚稀少。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然而,娑婆众生久在烦恼中缠缚之中,贪恋世乐,不生厌离,限于自身结构性的困境,焉得往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现代人,须真实生起厌离娑婆欣求净土之心,拔除贪爱之桩,斩断情执之缆,视三界如牢笼,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绳,视一切良辰美景如梦幻泡影,惟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急务,惟此为大,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精进修持,如救头燃,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弥陀佛的济度。这是净宗祖师们的心态,亦是现代净业行人成办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应拳拳服膺,培植深广高远的宗教情怀。

  4.净宗祖师致力于净宗理念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上契如来性德理体,下应华夏国人之根基,为当代净宗的弘扬指明了方向。

  十三祖的净土思想有一鲜明的共性,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移植栽培净宗奇葩,净宗理念提升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辅翼净宗的传播。远公大师的禅观念佛,即有古印度般若与禅学的基础,又有老庄学说的印记。蕅益大师年青时,大悟孔颜心法。出家后,博通三藏,融会诸宗,归投净土。印光大师一生并弘儒释二教,世间法以儒家伦理纲常立论,出世间法以净土思想劝化。二者概括为八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净宗祖师融汇净宗理念与本土文化的弘法特点,值得我们效法。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这给净宗在当代的弘传,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其一,市场经济推重效率与功利,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物质,价值标准倾向世间事业成就,这无疑对出世大法的净宗法门矗立起无形而巨大的心理-价值屏障,阻抑着净宗的弘传。应该说这是净宗弘传在当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然挑战与机遇乃一体两面,这貌似严峻的挑战,极有可能转换为净宗弘传的机遇。物极必反,势所必然。跨世纪的现代人,饱经种种人生机遇、现代文明弊端的重重困扰,心绪空茫困顿之余,寻求心灵安顿、人生终极意义的意向越来越高涨(当然,这种心态也为邪教的盛行提供沃土)。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净土宗以其平实的家风,简便的修持,究竟的归宿,精深浩博的义理,对现代人颇具吸引力。另外,现代人根机多样,需要层次殊异,净土宗一多相融互即的特性,能满足现代人的多层次需要,普应现代人万殊千差的根机。念佛法门如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一方普疗现代人诸种身心疾病,满足诸种人生需要,诸如:身体健康、安详愉悦、心理调适、智慧开发、人际和睦、事业顺遂、主宰命运,乃至了生脱死的终极关怀。总之,众生的一切需要在净宗法门中具足无遗。诚如印祖所言:“念佛法门成佛尚有余,何况其它。”现代弘法人士,如能彰显净宗内具的多层次功能,便能抓住这个机遇,令净宗念佛法门光显于现代。

  二、净土法门与密宗

  净土宗与密宗同属于他力法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是以信、愿的自力与上师与佛陀加持的他力的圆满结合。同时,净土法门不但遍见于显宗经论,在密宗中,同样也有许多往生净土尤其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仪轨。在历代密宗祖师中,临终时仍选择往生极乐世界也大有人在。

  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以深广的出世智慧,根据众多的教证,在在赞叹西方极乐净土法门是末法最适合众生根机,最见成效的法门。法王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接引无边无际的苦难众生悉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他最大的事业。他老人家常说:“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凡与我结下仇怨或亲缘的所有众生都引到极乐世界。虽然有许许多多清净刹土,可是象极乐世界那样功德圆满,又极易往生的净刹却绝无仅有,而且往生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勤度化一切有情……”法王经常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不仅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劝无量有情发愿往生。

  一九八九年法王前去拉萨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亲自加持过的释尊八岁时等身佛像时,见佛像放光。随即入定观察,见佛像面带微笑说:“善男子,以后凡是与你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了如是授记。法王鼓励人们说:“凡是能念诵一百万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此后,举办了数次规模宏大的极乐法会,为使无数众生与之结上法缘提供了殊胜的良机。其中盛况空前的有三次,一次在色达,一次在道孚,一次在新龙,人数多达五六十万。发愿念诵一亿遍阿弥陀佛名号者不可胜数。从这一分功德来说,一般人不仅难以做到,也很难想象。

  除了念佛号,法王还特意弘扬《阿弥陀佛修法极乐仪轨》。因此仪轨是西藏密宗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所伏藏,法王的前一世伏藏大师列日朗巴取出又经十三世达赖喇嘛笔录,具有无比的加持力,所以法王专门检出广弘。每年秋季五明佛学院极乐法会即按此仪轨修持,法王并开许未受过灌顶、传承者也可照此而修。凡发愿按此仪轨如理念满30万遍心咒与一百万遍弥陀圣号,并诚心忏除以往罪业,今后不作重大罪业(即小乘的五无间罪,大乘的谤法罪,密乘的三昧耶根本罪)者,法王加持并保证其临终时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王在去海外弘法时,所到之处也都传授了这个仪轨,并劝所有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并且在一次讲法中,法王对藏族居士说:“你们一生中所造的恶业不少,今生更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苦难,凡与我结缘的人,因信愿不足或业障过重,今生未能如愿往生,无论下一世你们转生到哪一道中,我都将化身到你们身边,度化你们直到你们往生极乐世界为止。”当时,藏族居士们感动得泪水直流,久久难以平静。

  

  第三节 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

  

  本愿是指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净土诸方面所发的预先誓愿。按其内容来分,本愿又可分为总愿和别愿二种。总愿是一切菩萨共通的誓愿,具体表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代表着大乘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根本精神与基本原则,是一切菩萨的总愿。

  别愿是因位菩萨在总愿的精神指导下,根据特定因缘所启建的与个性禀质、时处根机相应的誓愿。诸如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药师佛有十二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这些愿目是诸佛菩萨精勤修道的巨大动力源泉,是成就佛果的必要前提。

  阿弥陀佛因地中注重本愿的肇建,以本愿为蓝本启建西方极乐世界,依所证果德作大悲船,普度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超绝,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欲入净宗堂奥,首先应探究阿弥陀佛本愿。

  一、阿弥陀佛发愿之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启建大愿的过程,在净宗经典,尤其在《无量寿经》中多有记载,现谨以圣言量敷陈之。

  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在世间自在王佛示现成佛时,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即发无上菩提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名叫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广大,诣世间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赞叹佛德。在偈颂中,法藏比丘申表愿心:“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并表示“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的坚忍道心。随即恳请求法:“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世间自在王佛当即开示成就大愿的密因:“汝自思维,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当自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直指人的自心本具佛性,自心本具万法的奥理。

  法藏比丘虽然明了自心功能不可思议,自力修持,最终亦能成功。然为了快速实现严土利生的志愿,法藏比丘恳请佛力加持,虔敬禀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看出法藏比丘志愿深广,发心真切,即说出勉励语:“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数劫,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间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世间自在王佛并以神力加持,令法藏比丘清晰睹见诸佛刹土相状,如同图像教学,如实说法长达千亿岁。

  法藏比丘闻佛说法竟,便一其心,则自得天眼通,彻视二百一十亿佛刹的景况,与诸佛国善恶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别,撷其优胜,摒其劣陋,用五劫的时间,以幽邃的心智,起发无上殊胜之愿。精心构思了一个最极理想的佛国,超胜十方一切佛刹。尔后,法藏菩萨再到世间自在王佛所,禀告自己心中的大愿,世间自在王佛欢喜赞叹:“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法藏菩萨发愿说偈完毕,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妙花,散落在道场及法藏菩萨身上,空中自然奏起天乐,歌唱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如此殊胜瑞相,表明阿弥陀佛大愿缘起,不可思议。

  二、积功累德圆成本愿

  法藏菩萨在世间自在王佛和天人大众前报告四十八大愿之后,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诸欲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广行六度万行…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