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昭示了西方极乐世界于诸佛国净土之中最殊胜的地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实是十方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最终成佛的无上大法。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具体将在后文作详细介绍。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为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
本经内容: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主要有三点: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然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子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的路子,而专门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上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则六根都能摄住,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花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的衣服,实无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第二节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一、中国净宗祖师净土思想的现代价值
东汉末年净宗经典开始翻译与传布,由于净土法门收机甚广,容易令人信解修证,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为信众所推崇的有莲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大师(334-416)、善导大师(613-681)、承远大师(712-802)、法照大师(767-821)、少康大师(?-805)、永明延寿大师(904-975)、省常大师(959-1020)、莲池大师(1535-1615)、蕅益大师(1599-1655)、截流大师(1628-1682)、省庵大师(1686-1734)、彻悟大师(1741-1810)、印光大师(1861-1941)。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并不是像其他宗的法系有那样前后传承的关系,而是由后人根据其人的道行以及弘扬净土法门的贡献来推举公认的。这些祖师的传记及其净土思想可详见魏磊著的《净土宗教程》一书。
净宗十三祖的净土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我国净宗教理发展史上,构成中国佛教乃至东方佛教的一大景观。净宗祖师的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体现了多样化统一的格局。当代净业学人温重祖师净土思想,不仅能获得深远的理论启迪,同时亦具明显的现实意义略标有四。
1.净宗祖师张扬的三世善恶因果原理,既可策进净宗学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西方近代以来,弥漫着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我国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否定三世因果,不信地狱净土存在的观点颇有市场。既然善恶不一定有报,死后不复受刑,为何不用尽心机与手段,争名夺利,痛快享乐一生呢?于是三毒恶念滔滔,行为肆无忌惮,致令有着悠久文明的礼仪之邦,在人文道德方面,每况愈下,时至今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识之士都在寻找重建当代中国道德的途径。对此道德颓势,印光大师开具了一剂良方:张扬因果报应之事理,建构内心道德调控系统(慎独自律),居今之世,欲得人心淳厚,长治久安,纵令尧舜禹汤孔孟等一切圣贤,复出于世,亦不能舍却因果报应之道,另有他法。周安士居士常云:“人人明因果,则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则天下大乱。”足见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在于因果报应理念的建立与实施。
三世因果报应原理不仅在改善世道人心上具有深远价值,而且是成就净业修持的强大动力。慧远大师奉行净土法门,即是安立在神识不灭、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笃信,其莲社123名莲友的精神支柱亦是基于三世因果而升华的理念:念佛求生净土乃超越生死轮回的捷径。现代净业行人继承远公大师的这一理念,对自己的修持无疑具有警策与催化的效用。
2.净宗祖师自行化他的德业,丰富了净宗根本理念--信愿行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修持提供了效法的楷模。
净土宗难信易行,义理境界深邃,超凡情离俗见;终极目标又极为高远,乃出世大法,故非宿根深厚者,难以启信。古印度净土教传入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如何启发民众的信心。净宗经典详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超绝、至善至美,然而,超出凡夫视听心量之外,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中下根机的信众见不到可靠的验证,终难生起决志求生净土的愿心。净宗祖师们欲将净土宗广为传播,令其在中国生根开花,就得回答这一严峻的课题。这一课题的圆满回答更多地取决于修证。净宗十三祖在不同的时代,以共同的修证成就向世人提供了殊胜的验证: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经典佛语真实不虚,精勤念佛必定往生。这种伟大而崇高的宣告,永恒地回荡在华夏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净业行人念佛求生净土,由此出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者,如稻麻竹苇,不可胜数。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自行精严,曾于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临终预知时至,安祥往生。莲社123人精勤念佛,临终悉有往生瑞相,这一团体之验证,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发展的序幕。尔后,善导大师念一句佛号出一道光明,法照大师念佛三昧境界的昭示,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号出一尊佛像,省庵大师临终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等,均是不断地向世人提供验证,加固我国净业行人的信愿心。可以说,净宗十三祖悉皆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验证,尤其是最后一著,瑞相昭然,感化人心甚大。
净宗祖师亲证念佛三昧,其所撰述,悉皆从一大光明藏流出,契理契机,允为末法法炬,依之修持,决定成就。然各祖师因时代与个性诸因素,修持的风格各具特质,诸如,注重自力禅观念佛(远公大师),专皈佛力、专修念佛(善导大师),万善同归净土(永明延寿大师),融会各宗导归念佛(蕅益大师),摄禅归净土专志求生净土(彻悟大师),敦伦尽份颛蒙念佛(印光大师)等。祖师的修持风格,为现代净业行人提供了诸多的净业修持的参照坐标,这些参照坐标只有对机的合宜于否,并无理论上的优劣。虽然就现代人的根基而言,善导大师与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与修持轨范,较多适合现代人的状况。而现代人的根机万殊,有仰遵远公芳踪,步蕅益大师轨辙者,亦可聊备一格,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净业修持,多途并进,齐抵西方净土涅槃彼岸。
3.净宗祖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宗教情怀。超时空地辐射到现代,警策现代人的净业修行。
纵观祖师们的生平修持,均具深沉的宗教情怀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不求生西方,将何以堪?祖师为解决生死大事,竭尽一生的心力。远公大师凿池种莲,六时修道;善导大师合掌跪念佛号,虽严冬亦念到汗流浃背力竭为止。永明大师日行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省庵大师“寸香斋”自策净业;彻悟大师以“沙门者,学死者也”提嘶,印祖以“念佛待死”自警--祖师信愿持名,出离三界的决断心,动发人心,如晨钟暮鼓,惊醒醉生梦死,头起头没的众生,一心皈依阿弥陀佛,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否则轮转六道,苦不堪言。
祖师们的撰著,以折射出深厚的终极关怀,于厌欣心反复劝勉,苦口婆心。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行愿,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昭示厌离心是净宗菩提心的本质内涵。这一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达,现代人迷恋于高消费的物质享受中,难以生起厌离之心,间或生存苦难艰辛,亦多能隐忍,等候乐境,以“严冬已…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