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47

  ..续本文上一页预垂济度,恩德弘深。

  佛教无量法门,头头可入,法法可修,然求其收机广,下手易,功德殊胜,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可谓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蕅益大师语)念佛法门的胜异方便在于:发心念佛之人,可依阿弥陀佛初发心修道时本愿,仗阿弥陀佛他力的接引,临终时可见佛来接引,欢欢喜喜地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莲花胎中,从此便“长揖娑婆”,永出三界,横渡生死轮回之流。极乐世界是一个佛教徒的理想国,那里具足种种能保证只进不退、快速成佛的优越条件。寿命无量,恒受仅次于涅槃的极乐,常常见佛闻法,生活环境庄严优美,无女人及此世界的种种能滋生烦恼惑业的染缘,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宝地金池悉宦妙理,在佛菩萨的直接指导下,种种胜缘的熏陶下,修行者可尽快断诸烦恼,快速成就佛道,避免走出生入死难以避免的退转弯路,“为安乐易行之道”。这一法门确是“三根普被”,上至如十地菩萨如文殊、普贤,亦不能出其范围,至于凡夫众生,尤其是处于佛教衰微的末法时代的众生,若不入此门,几无即生解脱的希望。依自力修小乘道、大乘道,除了密乘,都没有即生超出生死的可能。佛教徒即生出离生死的唯一可行途径,便只有依仗阿弥陀佛他力,求生西方净土了。而净土法门的修行,又极为简易,老少愚智,无有一人不能修。不须广学玄深教理,不须参禅明心见性,只凭一亟求解脱、确信净土法门的深信切愿,在发菩提心、修人乘法的基础上,持念“南(nā)无(mō)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观想佛的形相光明净土等,常念不忘,即于念中,消无量亿劫生死重罪,于临命终时,便会蒙佛接引,径赴西方莲池。虽然依当世修证的浅深,往生有九品之差,证得方便回入此土,有快慢之别,但只要一生西方,便已永出生死、稳操成佛左卷了。因此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份”的无上法门。我们依此修行,尽此一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崇高目的。

  净土宗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性强,无暇有专门的时间用来修持佛法,净宗的修持,对这类人最为契机。念佛的方式各种各样,灵活自如。行走坐卧皆可念,各种环境均不妨碍。现代人喜欢便捷,所谓“快餐式消费”的特性。当您面临一件棘手的难题,心中慌乱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稳定情绪,理智处理。当您遇到逆缘,嗔心将起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熄灭嗔火,透体清凉;乃至临命终时,至心十念一念,即可蒙佛接引,往生彼国,究竟成佛。净宗体现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开放精神,无论出家在家修行均颇为妥当。

  二、净宗所依之根本经论

  净宗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五经一论,分别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时当末法,有欲当生了脱生死轮回者,都应当熟读详研五经一论,自行化他,方不负历代祖师精选择取之婆心。

  此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特将五经分别介绍如次。

  一、《阿弥陀经》

  本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讲出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而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法门。

  本经一开头就说依报世界种种庄严。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作极乐,在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花、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能照十方国土。他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他的国土和菩萨、罗汉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经中还说: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一生到那里,个个都获得阿惟越至(意为不退转,七地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果位)不会退转堕落。其次,佛特地劝导众生发愿,愿生西方,那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再次,佛对舍利弗说:千万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缘(深信、发愿)得生彼国。我们众生既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要念念相续来执持名号。如果净念相续,或一天、或两天乃至七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即能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许多圣众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之果位。

  本经以“横超三界,令得不退”为趣。凡夫信愿持名念佛,带业往生,即可永辞三界六道之险路,在西方净土任运进修、作不退转菩萨,不历异生,决定成佛。因此净土法门殊胜超绝。

  二、《佛说无量寿经》

  本经的内容详瞻,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之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卓超。发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觉。法藏菩萨发起四十八大愿,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号阿弥陀。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修持佛法,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道场,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世界的凡夫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深浅,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指陈众生致苦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悯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之宗的核心内涵即是信愿行,常谓净土三资粮。

  以上概括介绍《无量寿经》的基本内容与宗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净业三福与十六观。

  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专心谛观西方落日如悬鼓。(2)水观:澄心观想西方水结成冰,清净光洁,犹如琉璃。(3)地观:谛观净土琉璃宝地,内外明彻,清净庄严。(4)树观:观想七重行树。(5)宝池观:观想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花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十六观中,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一切浊世凡夫而开设。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凡夫唯一的救生圈。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至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华严经》公认为众经之王,然华严经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