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了解烦恼。许多世人从未听闻过佛法,他们把贪心大的说成是有抱负,嗔心大的赞为勇敢,这种颠倒黑白的糊涂虫在世间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应真切了解烦恼之相状,发现自身的烦恼,然后才有解决的可能。我们应当恒常时时观察自心,观察自心的状态是否有烦恼生起。如果发觉有烦恼生起,我们应该怒然而起,对它生起嗔恨,此嗔恨不是属于烦恼敌营中成员,恰恰相反,它是智慧的嗔恨,是消灭烦恼敌军的先锋悍将。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告诉我们:对烦恼怨敌忍辱,是完全错误的行为,一切想解脱的大丈夫都应对它生起嗔心,与其作决一死战。以前的大修行人都是如此给我们示现,如奔公甲格西在发觉自己为烦恼所欺惑而装饰经堂时,对烦恼生起了嗔恨心,对自己说:“你这个比丘不要那么虚伪。”握了一把尘土撒在供坛上,这实际是向烦恼怨敌撒出的利刃。他认识到这种善行表面下,隐藏着烦恼阴险仇敌,所以做出了这种刚毅果断的行为。帕荡巴尊者也赞叹这把尘土是藏域修行人中最大的供养。我们知道,了义的供养是修行供养,而修行的根本中心,即是认识烦恼,并用各种方法去击溃它、消灭它。奔公甲格西的这一把尘土,正是对治烦恼的修行,所以帕荡巴尊者作如此赞叹。
追随先贤的修行之路,我们每次觉察自心相续烦恼后,千万不可随顺,应该以嗔怒之心牢牢扼住它的咽喉:“哼,嗔恨心,你敢生起来!哼,贪欲心,你还敢捣乱……”然后应如晋美彭措法王所说过:“自己生起贪嗔烦恼时,应该好好地用石头、棍棒打自己一顿,给烦恼怨敌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它老老实实,不给它一点轻松的机会。”
因为烦恼怨敌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外在的敌人再厉害,对我们的危害也无法与烦恼敌相比。外在的敌人最多将我们在短时间内折磨而死,而这些痛苦与地狱痛苦相比起来,可以说根本算不上痛苦。而烦恼敌人一旦发作起来,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把我们扔进地狱的无边烈火痛苦中,受无数劫的痛苦。如果不去坚毅地与烦恼抗争,将它击败消灭,它始终要将我们拖进这种痛苦火渊之中。所以一个人即使能战胜成千上万怨敌,也不如战胜自心烦恼。能战胜自心烦恼者,方是最上最勇敢的战士。
我们学习佛法对治烦恼习气,此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烦恼习气之流的冲击下,我们如果稍有松懈放逸,就会被烦恼所转,前功尽弃。因此我们要对治烦恼,必须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精进修持佛法中,能活多少年,就应该闻思修行多少年。
我们如果依靠佛陀的教法,真正生起智慧,从根本上铲除烦恼,它就再也不会复生了。烦恼怨敌有这样一灭永不复生的特点,也就意味着我们将它奋力灭除后,便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何不全力以赴断除它呢?如果我们用中观智慧观察烦恼,就会如同秉明灯入暗室,黑暗刹那就会消除。烦恼在没用智慧观察前,对付起来很困难,但只要我们去深入分析观察,它就会变得毫无力量,一击即溃,而且永不再返。只要我们精进努力掌握窍诀,就一定能将这个“纸老虎”消灭无余。在此过程中,精进是关键。只要我们精进努力,一定能掌握甚深窍诀,战胜烦恼。
用中观空慧观察烦恼的方法,在显宗诸多法门中,是最殊胜、最有效的对治烦恼法门。
前面我们所说烦恼在自己心中,是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依世俗谛的说法。但现在我们以真谛来观察,我们的贪嗔等烦恼,到底住在何处?比如说我在一个地方,遇见了某人生起嗔心烦恼,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这时嗔心烦恼确实存在,还要指使我们干种种事情。但是我们冷静下来,嗔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害我呢?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个人哪儿呢?如果存在,那么谁看见他都应生起嗔心,这在现实之中并非如此。我们对他生起嗔心,但别人对他还会生欢喜心;或者今天我对他生嗔恨心,但过一段时间或许又会喜欢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处不会存在有实实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实实在在存有某种烦恼,那么不论是谁遇到这种外境都应该生起同样的烦恼,显然,这种事实不会存在,以此我们可以断定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们。
烦恼既然不住在外境,那是否会在我们的根内呢?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烦恼住在根内,那么只要自己六根尚存,与之共存的烦恼也就不会消失,这也不会成立。比如说我们的贪嗔烦恼,时隐时现,而六根并没有这样的变化;或者证阿罗汉果时,阿罗汉的根并没有消失,那时候为什么他会没有烦恼呢?所以烦恼肯定不存在六根内。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间有没有呢?中间只有一个虚空而已,如果烦恼存在这个虚空里,那么无论是谁触及这个空间都应生起烦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烦恼住于根与外境中间也是无法成立。外境、根、中间三者之外,还有没有存在的方式呢?无论谁去观察,也是不会再有的。我们对烦恼作这样的观察后,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虚空,只不过是一个“烦恼”的假名而已。不存在的烦恼在什么地方害你呢?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为烦恼困扰的人都应好好观察思考,从中觉醒。
我们前面认识烦恼时,从世俗谛去看,觉得烦恼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敌人。然而现在深入观察,发现烦恼毫无实体存在,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后,修行也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法门不只是一套理论,必须要运用到实际中去反复观察、思维,靠长时期熏习,使这种见解得到坚固,方能真实有效地断除烦恼实执。
在没观察前,这个烦恼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使我们大哭大笑、喧闹不休,与作梦毫无差别。我们梦里也是如此,为了那些非真实存在的梦景而喜怒哀乐。我们众生尚未觉醒时,与在梦中无异,梦中与未觉悟时感到根、境、识的的确确地存在着,但觉悟后与梦醒一般,梦中与未觉时的根、境、识三者都没有,都是虚妄的执计。无明烦恼也是如此,只是一种无明痴梦中的梦境而已,无明痴梦醒后,它便不复存在。烦恼如同立体电影一般,表面上看,人物、山水等各种事物都有,但实际上只是光影变化,除此之外哪儿有什么真正的人物、山水呢?我们用智慧的宝剑来刺穿烦恼虚妄的外表,其贪嗔痴相就会消于法界,显现无生大空。如果能证悟这种智慧,烦恼怎能让我们堕入地狱中毫无意义、冤枉地受痛苦呢!证悟空性后,烦恼的根本因即被断除,轮回痛苦从此断绝。
很多高僧大德也说过:修学中观空慧是学佛者最殊胜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积资忏罪方便法。因此,我们要断除烦恼,应当努力去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自己在念诵功课时,对这方面也应注重。象《金刚经》,念诵受持的功德在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些经论若能恒常诵持,对摧毁烦恼,证悟万法如梦似幻之境,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特别是念诵受持《金刚经》即可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是极为殊胜的积资方法,愿常行之。
第六章 如何修持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一节 净土宗介绍
一、净土宗的特点
净土宗作为佛教五大宗之一,自古迄今,都在我国人民的心灵世界产生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唐代那种“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说明净土宗在我国的普及程度。
净土宗是信仰诸佛及其净土存在,现生仗佛陀的慈悲愿力的摄护,死后期望往生净土的大乘佛教之一派。在大乘经论中虽然说明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及其净土,并在各自的佛土教化众生,但是唯有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占绝对多数。因此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净土宗的代表。
为什么净土法门在佛法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得到佛教徒的普遍信仰呢?这个问题有必要从社会心理、人的生存境况、终极关怀、身心结构等诸方面作综合的探讨。原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一条是:现实的人生中人们受着种种的痛苦逼迫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渴望痛苦的解脱,希望在现世心灵有个安全的寄托,死后的生命,有着永恒的归宿。正像客旅他乡,日暮投宿的地方一样。阿弥陀佛正是感知到脆弱的众生这种内心的需要,便创设了西方极乐世界,来济度那些流浪生死、无法作主的众生。正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感化与众生内在需求的趋迫,才使净土法门受到佛教徒们的普遍信仰与修学,西方净土也成为大小乘学者所共同趋向的理想世界。
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土法门,给予末法时期的众生以横渡生死苦海的救生艇。佛教的法运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世尊灭度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佛虽灭度,但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正法时期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像者似也,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少了。像法后一万年为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证果者更是稀有。释尊宣示的净土法门,虽然对正法与像法时期的行人,令其仰赖佛力,了生脱死,得大饶益;然于末法罪浊众生,尤其投注了无量的悲悯与眷顾。末法之世,众生福薄障深,佛经将渐次从这个世间消失。众生在恶法冥暗中,为非作歹,自相残害,饥馑灾、疾疫灾,渐次出现,到人寿平均十岁时,出现刀兵劫,众生杀性隆盛,奉行“先下手为强”的原则,见人就杀,相互全部杀光。只有少数软心众生逃到深山,留作地球人种。末法众生之苦难,不堪尽述。世尊佛眼了知这些景状,以慈悲心加持,独留《大乘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给苦难众生提供最后救度的机缘。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唯存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在那杀气弥漫浊恶深重的时代,尚有众生发一念厌离秽土之心,有缘遇到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均可得蒙阿弥陀佛愿力,横渡苦海。诚如经云:“假使大火满三千(大千世界),乘佛威德悉能超。”释迦本师为末法众生准备好救生艇,…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