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51

  ..續本文上一頁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4)修行具德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普等叁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6)隨願聞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7)聞名不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48)叁法忍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二、 核心叁願之闡釋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是爲了濟度衆生速成佛道,每一條願都有無限深廣的涵義,然細考願目,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挑選出與娑婆世界衆生念佛往生關系最密切的叁願,作爲阿彌陀佛大願的核心。即:住定證滅願、十念必生願、臨終接引願。這叁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亦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真實核心。

  (一)住定證滅願

  願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本願文意是:設使我成佛時,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轉位),必定證得大涅槃的話,我終不成佛。

  此願是阿彌陀佛的核心願,亦是阿彌陀佛整體宏願的心髓。阿彌陀佛的悲智本懷,只是令十方一切衆生往生淨土成佛。爲圓成這一終極目標,乃有其他願目之建立。

  本願顯現出阿彌陀佛立意高遠,惠以衆生真實之利的本懷。阿彌陀佛發願濟度十方苦難衆生,不是給予衆生以天人福報的幻樂,不是暫立聲聞緣覺的化城(中轉站),而是給予衆生以徹底究竟圓滿的拯救,這種究竟的濟度由叁個層面組成。第一步:令十方衆生信願持名,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脫離叁界六道的險道。第二步:令往生者得願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再有退轉墮落的危險,在菩提道上,順風揚帆,速抵涅槃彼岸。第叁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趨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小涅槃(偏真涅槃)、得少爲足、灰身滅智之窠臼。令往生者生起如阿彌陀佛一樣的悲智,嚴土度生,在無盡的菩薩行中,圓成佛道。

  以上叁個層面構成阿彌陀佛此願的本質內涵,亦是彌陀願力饒益衆生之深恩。具縛凡夫靠自力修證,都會面臨這叁個關卡的挑戰:脫離生死輪轉難、證入不退轉位難、直趨大涅槃難。怯弱行人在這叁個大關面前,鮮有透脫者,所以,阿彌陀佛悲心哀憫十方衆生,啓建此住定證滅願,以願力加持攝護衆生順利渡過叁關。令十方常沒衆生,即便是業障深重,均能得阿彌陀佛慈光願力攝受,帶業往生,住正定聚,決定成佛。此實阿彌陀佛至極慈悲之聖願。吾輩淨業行人唯有深知自力修持,難度叁關,阿彌陀佛願力所加,竟成易行,便能深感阿彌陀佛悲智不可思議,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佛恩浩深,于斯可見。

  阿彌陀佛本願的終極目標,給十方衆生傳遞了一個驚心動魄的信息,給有緣衆生以回光自省人生目的契機: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電光石火的短暫人生應追求何種人生目標?生從何來?死向何去?這從古以來困擾人類理智的大問題,阿彌陀佛本願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圓滿的答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以有限的人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橫截生死急流,圓成無上佛道。有緣衆生信受阿彌陀佛爲我們提供的答案,沿著阿彌陀佛指出的妙莊嚴路而行,那麼,當下就是慧命的誕生,當下覓到人生的安心立命之所,當下西方七寶池便有一朵標上其名的蓮蕊,此人“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此善導大師語。此人信願持名,雖然現是娑婆穢土的凡惑衆生,卻已是極樂世界之嘉賓。人生有如此圓滿歸宿,吾人應義無反顧地趨之。

  (二) 十念必生願

  願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十方世界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生起至誠無上信受之心和樂意往生之心,所念佛號,乃至少到只有臨終的十念,都可以往生,此願若不成就,我終不成佛。本願所要開除的是犯了五逆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人。

  此願是阿彌陀佛攝衆生願的核心。古今淨宗祖師大德曆來將此願視爲本願之王。阿彌陀佛建構了無上莊嚴的淨土,希望十方衆生悉皆往生。如果衆生不生彼土,則種種殊勝,萬般嚴淨,又有何用,因而,阿彌陀佛從妙明悲智心中流現這個“十念必生願”,提供往生易行方法。總令十方衆生只要信願持名,臨終時乃至十念念佛,即得彌陀願力攝受,成就往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無上悲智所流現的究竟方便,是淨宗聖教之眼,誠如昙鸾大師所雲:“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善導大師指出:“一一願言,引第十八。”認爲阿彌陀佛大願的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申,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

  此願開示成就往生的條件,即信願行叁資糧。至心信樂欲生之心即深信切願,乃至臨終十念即行門。又至心信樂欲生即《觀無量壽經》的叁心,至心是至誠心,信樂是深心,欲生我國是回向發願心。乃至十念是由多向少之意。上是一生相續念佛,下是十念一念念佛。以叁心具足之稱念名號,成就往生之行。

  證知十念必生的前提是深信切願,即至心信樂欲生之心,執持名號,乃至十念,即得往生。《觀無量壽經》亦雲:“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然而,“至心”與“十念”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關涉能否往生的大問題。此至心十念即是,此人在念十聲佛號的一段時間中,心中沒有夾雜其他任何妄念,心中唯有所念之佛號。如是至心十念,對馳騁六塵、心識散亂的凡夫來說,殊不容易做到,所以,真爲生死,以深信心,平素預先訓練,使佛念熏習成性,伏住雜念妄想,甚爲必要,臨終之際,方得阿彌陀佛名號聲聲相連,使成十念,成辦往生大事。

  此願末尾,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即十方衆生具造五逆重罪與誹謗正法之人,不能按佛的本願預爲攝取。《觀無量壽經》中五逆十惡,臨終忏悔可以往生。此願表明:造五逆罪加上誹謗正法之複罪,即不能往生。五逆罪即是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此五逆罪將入無間地獄,受無量劫的痛苦。

  然因誹謗正法罪所造的業果遠遠勝于五逆重罪。昙鸾大師雲:“汝但知五逆罪爲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有的人學小乘佛法而誹謗大乘佛法,有的人學大乘佛法而誹謗小乘佛法。佛說過:有人對佛說的法,一些認爲是很善妙的,而一些認爲是惡劣的,這也是謗法罪。從教證而知,謗法的罪相非常細微,只要論及法義時,語言未經觀察,便容易造下謗法罪。佛法是佛陀及諸大聖者爲我們各種根機的弟子開示的聖教,無一不是甘露、醍醐,我們在學佛之初作皈依時,皈依法便包含了從小乘到大乘顯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沒有將任何一種佛法排拒在外。如《四十二章經》中所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以上經文極爲清楚明了,我們應該牢記于心,若有師心自用,以狹隘的情見妄測、評說聖教時,即應立即醒悟。特別是在家人不應當隨意評價佛法的好壞,否則極易犯謗法罪,危險性極大。或有人想:雖然我以前所說的一些言論已屬謗法,但當時不知謗法之過,不知者不得罪,該不會有大罪吧?但佛經中指出謗法之罪時並無由此不知者不得罪的開許處,故凡已造謗法罪的人,必須毫無隱瞞,誠心發露忏悔,以此忏悔之力,再加以猛厲信願,或可尚因彌陀悲願而獲救度,否則只有親墮無間地獄,消除此業,別無他途。

  而在謗法罪中,以誹謗淨宗念佛法門之罪最重。蓮池大師曾以譬喻明示:“于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複有人出一惡言,撥無淨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于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贊歎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衆生,長沈苦海,不得成佛。故謗法之罪,可不慎哉!”

  淨宗念佛法門乃無上甚深菩薩大法,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成就念佛往生者,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致,非少善根福德因緣所能成辦。若有衆生具犯五逆罪,即無福德,且罪業深廣;若誹謗正法,即無善根,且愚暗,此類衆生的煩惱障所知障厚重,阿彌陀佛雖然慈悲,亦難救度。故十念必生的善巧方便之大願,這類衆生無緣納受。對此,吾輩淨業行人應深加警覺。

  綜上所述,十念必生願凝聚著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悲願,乃無上智慧所流現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普令十方一切衆生往生淨土,親證無量光佛法身,速疾圓成佛道。

  (叁) 臨終接引願

  願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第十九願)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修諸種功德,此人臨壽終時,我(阿彌陀佛)即與淨土聖衆,圍繞出現在其人之前,如果此願不兌現,我終不成佛。

  此願是阿彌陀佛攝衆生願的核心之一。此願充分顯示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及他力果教不可思議的方便力用,臨終接引願爲十方凡夫衆生的往生,添加了一份保證。

  具縛凡夫,臨命終時,, 一生所作善惡,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惡業種,具時頓現。一般來說,凡夫業重,臨終之際,多有顛倒,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系念妻兒財物,或迷悶發狂,種種惡相,障礙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因地愍念凡夫臨終顛倒散亂之苦,特發臨終接引願,慈悲攝受衆生。證知:凡夫正念往生,非…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