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修行具德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普等三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6)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二、 核心三愿之阐释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是为了济度众生速成佛道,每一条愿都有无限深广的涵义,然细考愿目,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挑选出与娑婆世界众生念佛往生关系最密切的三愿,作为阿弥陀佛大愿的核心。即:住定证灭愿、十念必生愿、临终接引愿。这三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亦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真实核心。
(一)住定证灭愿
愿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本愿文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槃的话,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的核心愿,亦是阿弥陀佛整体宏愿的心髓。阿弥陀佛的悲智本怀,只是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成佛。为圆成这一终极目标,乃有其他愿目之建立。
本愿显现出阿弥陀佛立意高远,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本怀。阿弥陀佛发愿济度十方苦难众生,不是给予众生以天人福报的幻乐,不是暂立声闻缘觉的化城(中转站),而是给予众生以彻底究竟圆满的拯救,这种究竟的济度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步: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脱离三界六道的险道。第二步:令往生者得愿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再有退转堕落的危险,在菩提道上,顺风扬帆,速抵涅槃彼岸。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趋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小涅槃(偏真涅槃)、得少为足、灰身灭智之窠臼。令往生者生起如阿弥陀佛一样的悲智,严土度生,在无尽的菩萨行中,圆成佛道。
以上三个层面构成阿弥陀佛此愿的本质内涵,亦是弥陀愿力饶益众生之深恩。具缚凡夫靠自力修证,都会面临这三个关卡的挑战:脱离生死轮转难、证入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槃难。怯弱行人在这三个大关面前,鲜有透脱者,所以,阿弥陀佛悲心哀悯十方众生,启建此住定证灭愿,以愿力加持摄护众生顺利渡过三关。令十方常没众生,即便是业障深重,均能得阿弥陀佛慈光愿力摄受,带业往生,住正定聚,决定成佛。此实阿弥陀佛至极慈悲之圣愿。吾辈净业行人唯有深知自力修持,难度三关,阿弥陀佛愿力所加,竟成易行,便能深感阿弥陀佛悲智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佛恩浩深,于斯可见。
阿弥陀佛本愿的终极目标,给十方众生传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信息,给有缘众生以回光自省人生目的契机: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电光石火的短暂人生应追求何种人生目标?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从古以来困扰人类理智的大问题,阿弥陀佛本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以有限的人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横截生死急流,圆成无上佛道。有缘众生信受阿弥陀佛为我们提供的答案,沿着阿弥陀佛指出的妙庄严路而行,那么,当下就是慧命的诞生,当下觅到人生的安心立命之所,当下西方七宝池便有一朵标上其名的莲蕊,此人“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此善导大师语。此人信愿持名,虽然现是娑婆秽土的凡惑众生,却已是极乐世界之嘉宾。人生有如此圆满归宿,吾人应义无反顾地趋之。
(二) 十念必生愿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生起至诚无上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之心,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都可以往生,此愿若不成就,我终不成佛。本愿所要开除的是犯了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人。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古今净宗祖师大德历来将此愿视为本愿之王。阿弥陀佛建构了无上庄严的净土,希望十方众生悉皆往生。如果众生不生彼土,则种种殊胜,万般严净,又有何用,因而,阿弥陀佛从妙明悲智心中流现这个“十念必生愿”,提供往生易行方法。总令十方众生只要信愿持名,临终时乃至十念念佛,即得弥陀愿力摄受,成就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无上悲智所流现的究竟方便,是净宗圣教之眼,诚如昙鸾大师所云:“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善导大师指出:“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认为阿弥陀佛大愿的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
此愿开示成就往生的条件,即信愿行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之心即深信切愿,乃至临终十念即行门。又至心信乐欲生即《观无量寿经》的三心,至心是至诚心,信乐是深心,欲生我国是回向发愿心。乃至十念是由多向少之意。上是一生相续念佛,下是十念一念念佛。以三心具足之称念名号,成就往生之行。
证知十念必生的前提是深信切愿,即至心信乐欲生之心,执持名号,乃至十念,即得往生。《观无量寿经》亦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然而,“至心”与“十念”的尺度如何把握,这是关涉能否往生的大问题。此至心十念即是,此人在念十声佛号的一段时间中,心中没有夹杂其他任何妄念,心中唯有所念之佛号。如是至心十念,对驰骋六尘、心识散乱的凡夫来说,殊不容易做到,所以,真为生死,以深信心,平素预先训练,使佛念熏习成性,伏住杂念妄想,甚为必要,临终之际,方得阿弥陀佛名号声声相连,使成十念,成办往生大事。
此愿末尾,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即十方众生具造五逆重罪与诽谤正法之人,不能按佛的本愿预为摄取。《观无量寿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可以往生。此愿表明:造五逆罪加上诽谤正法之复罪,即不能往生。五逆罪即是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此五逆罪将入无间地狱,受无量劫的痛苦。
然因诽谤正法罪所造的业果远远胜于五逆重罪。昙鸾大师云:“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有的人学小乘佛法而诽谤大乘佛法,有的人学大乘佛法而诽谤小乘佛法。佛说过:有人对佛说的法,一些认为是很善妙的,而一些认为是恶劣的,这也是谤法罪。从教证而知,谤法的罪相非常细微,只要论及法义时,语言未经观察,便容易造下谤法罪。佛法是佛陀及诸大圣者为我们各种根机的弟子开示的圣教,无一不是甘露、醍醐,我们在学佛之初作皈依时,皈依法便包含了从小乘到大乘显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没有将任何一种佛法排拒在外。如《四十二章经》中所言:“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以上经文极为清楚明了,我们应该牢记于心,若有师心自用,以狭隘的情见妄测、评说圣教时,即应立即醒悟。特别是在家人不应当随意评价佛法的好坏,否则极易犯谤法罪,危险性极大。或有人想:虽然我以前所说的一些言论已属谤法,但当时不知谤法之过,不知者不得罪,该不会有大罪吧?但佛经中指出谤法之罪时并无由此不知者不得罪的开许处,故凡已造谤法罪的人,必须毫无隐瞒,诚心发露忏悔,以此忏悔之力,再加以猛厉信愿,或可尚因弥陀悲愿而获救度,否则只有亲堕无间地狱,消除此业,别无他途。
而在谤法罪中,以诽谤净宗念佛法门之罪最重。莲池大师曾以譬喻明示:“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长沉苦海,不得成佛。故谤法之罪,可不慎哉!”
净宗念佛法门乃无上甚深菩萨大法,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成就念佛往生者,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致,非少善根福德因缘所能成办。若有众生具犯五逆罪,即无福德,且罪业深广;若诽谤正法,即无善根,且愚暗,此类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厚重,阿弥陀佛虽然慈悲,亦难救度。故十念必生的善巧方便之大愿,这类众生无缘纳受。对此,吾辈净业行人应深加警觉。
综上所述,十念必生愿凝聚着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悲愿,乃无上智慧所流现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亲证无量光佛法身,速疾圆成佛道。
(三) 临终接引愿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第十九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诸种功德,此人临寿终时,我(阿弥陀佛)即与净土圣众,围绕出现在其人之前,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之一。此愿充分显示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及他力果教不可思议的方便力用,临终接引愿为十方凡夫众生的往生,添加了一份保证。
具缚凡夫,临命终时,, 一生所作善恶,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恶业种,具时顿现。一般来说,凡夫业重,临终之际,多有颠倒,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系念妻儿财物,或迷闷发狂,种种恶相,障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散乱之苦,特发临终接引愿,慈悲摄受众生。证知:凡夫正念往生,非…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