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成熟,刹那間大徹大悟,了知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本然的實相。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具有諸多的真實功德。他們的智慧像大海那樣的宏深。菩提覺悟如須彌山那樣的高廣;自身的威德光明超過日月;心地像雪山那樣的潔白;忍辱如大地,一切平等;內心清淨,猶如淨水,洗除種種煩惱垢染;似火的智慧,速疾燒盡煩惱之薪;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如風行空,自在無礙。清淨的法音猶如雷震,覺醒迷惑的衆生。傳播大乘佛法,猶如甘露普潤衆生。心量廣大等同虛空,大慈平等。
他們潔淨猶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以大乘法門作一切衆生的庇蔭。以金剛正智,破除一切邪執煩惱。他們的願心如鐵圍山那樣堅固,不會被衆魔外道所動搖。其心正直,隨緣善巧,真實不變,自覺覺他,說法不厭,求法不倦。戒德清靜,猶如琉璃,內外光明潔淨,演說妙法,令衆生心悅誠服。
……阿難!我現在只是略略提一下,那極樂世界中菩薩們的真實功德,大體如我以上所說,但要廣泛詳細介紹,即使是說上百千萬劫也難以說完呢!
第七節 淨土資糧之一-信門
淨宗以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爲終極指歸,所以十分重視踐行。淨宗行持有叁大行持(亦稱叁資糧):信願行。此叁者鈎鎖相連、缺一不可。由信啓願,由願導行。信根萌動,則願力行持沛然而出。本節主要先講解信門。
世間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圓教猶更重信,淨宗法門特別重信。淨土宗在大乘佛教中屬難信易行之法,因爲淨宗超凡情離俗見,屬于佛的果覺境界,于此信入尤難。但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淨宗被稱爲難信之法,是有根據的。
關于信,本書已在前文講解過,下文主要從信之功用;淨宗六信,理事圓融;與難信法生決定信叁方面講解。
一、 信之功用
信心是行爲的推動力,信心是我們人的生存基礎。人生沒有信仰就如同沒有指南針的航船,終有觸礁之虞。
信是修行出世法的首要前提。五根五力皆以信居先,大乘圓教五十五階位,亦以十信爲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信能增長一切智慧功德故,信心一法是入道要門。《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華嚴極贊信爲寶藏第一財,信門具足一切行位之相。
信根植固,便具十德: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叁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大乘經論每常贊歎:信無垢濁心清淨,信能悉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在佛法修學中,信爲入門之宗,極爲重要。
淨宗作爲他力果派,較之于佛教通途法門,更爲重視信願,信願二門是淨業修持的重大科目,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信願的重要性,謹以數位淨宗祖師的法語以證。
蓮池大師雲:“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往閻浮之法。”
幽溪大師雲:“苟有信心,往生極易,如渡大海,即得巨航(注:彌陀本願),仍有良導(注:釋尊勸贊),加以順風(注:諸佛護念),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與。”
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淨宗祖師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衆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藥石,指點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反複申言,淨業成敗端在信願。《淨土聖賢錄》中:昔王仲回問楊無次:“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無次回答:“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仲回欣然而去。未久,楊無次夢王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淨業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彌陀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則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隔離絕緣而得不到法益。淨土法門的勝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絕無錯路。信願持名如風帆揚于順水,迅速穩妥。能得力,不能得力,得力多少,全由信之深淺。一念淨信,得入阿彌陀佛大願果覺之海,並滲入念佛成佛的全過程。而佛果的證得亦不離始覺的一念淨信。這與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玄義無二無別。然淨宗有阿彌陀佛大願威神力的攝受,又比華嚴殊勝特異。
二、淨宗六信,理事圓融
淨宗之信藏,浩博無涯,淨宗經論與祖師著述,對淨宗的信藏內涵力用多有詳明而精辟的闡釋,其中蕅益大師六信之诠釋,周全而精要,理事圓融,多爲淨宗行人所憑依。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分述如下:
一、信自:“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真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上述文意爲:信自即是信自性本有的常住真心(光明心),而不是信肉團之假心,也不是信緣塵分別影事之妄心(意爲六根和六識攀緣虛妄的外境所産生有分別的意識所投影的識心)。此常住真心在時間上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在空間上橫遍十方,廣大無邊。真心具不變(本質)與隨緣(現象)二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雖然隨形六道,常住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真心包裹太虛,微塵國土皆是妙明真心所現的景物,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吾人雖因妄想執著,真心未能顯現,但吾人若能一念回光,發菩提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淨業行人于此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自是大乘行人修學佛法的基本前提。然而,衆生在沒有開悟之前,是無法知曉常住真心的。諸佛出興于世,就是爲了這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人人本具妙明真心,即是佛的知見。釋尊菩提樹下悟道的最先開示:“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華嚴經》)故言,一切衆生本具佛性。
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基點即是信自。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號(或觀想的淨境)也是佛,念佛即是佛念。深信自心本具佛性,方能勇猛精進地作佛。故而念佛往生,先以明了自性彌陀爲本,然後一心稱名求願往生,親切自然,相輔相成。依據心性,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名號朗然彰顯;籍托彌陀名號,觀于心性,心性容易顯發。西方淨土種種依正莊嚴,皆是引發我們自心莊嚴的增上本質境。淨土種種莊嚴即自性萬德萬行。如此深知自心即是佛心,便能引發我們對生命尊嚴的重視,強化修道念佛的信心。
淨宗修因修果的全過程,均與信自密切相關。建立在信自基礎上的信他才有力度。以阿彌陀佛的大願作增上緣,自力、法力、佛願力的合力,即能速疾成辦往生大事。內重己靈與外慕諸聖,乃一體兩面,不可或缺。信自不足,只能生到邊地疑城。淨業行人具足信自,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增上往生的品位。
二、信他:“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相對于信自而言,略示叁點。
1.信釋尊金口所宣,真實無妄,不妄語是佛教五根本戒之一,故佛所言決不虛妄。佛具五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釋迦本師以無盡大悲,宣說難信易行的淨土法門,拯救衆生出離生死苦海。世尊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反複證信,顯示淨宗念佛法門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
2.信阿彌陀佛實無虛願,阿彌陀佛因地發心修道,肇啓大願,積功累德,圓成大願的全過程,具如經中所載,金口所宣,宜應深信。阿彌陀佛現今住持西方極樂世界,攝受十方衆生。由于阿彌陀佛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故能令衆生,聞名發心,十念必生,迳登不退。由于西方淨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故萬物嚴淨,窮微極妙,光瑩如鏡,徹照十方,觸光安樂,垢滅善生,見菩提樹,證無生忍。阿彌陀佛的一一願皆是爲了衆生,一一願皆是彌陀本妙明心之顯現,皆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我們信願持名,就必與彌陀大願相應,往生極樂。
3.信六方(東南西北上下)諸佛的證信與護念。在淨宗經典中,當釋尊宣演淨土難信之法時,六方諸佛亦伸出廣長舌相贊歎證信。這種瑞相是很殊勝的。廣長舌相乃是不妄語所感之果相。而淨土經典中,六方諸佛爲贊淨土法門,所現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相,正是爲了生起決定信心。六方諸佛的贊歎與證信有二方面:一是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衆生聞彼佛名號,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二是稱贊釋迦牟尼佛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衆生,往生淨土。我們能聞此殊勝妙法,應生稀有難遇之想。應當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與信他是一對範疇。淨宗之信全在了他即自,自他不二,佛與衆生,圓融一體。佛是衆生心內之佛,衆生是佛心內的衆生。念佛即是念心,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頓同果覺。念佛時即心印放光,無明業力與念佛叁昧之本體無二差別(皆是性空),自他能所蕩然無存,于此信入,堪爲智信,亦即了他即自之內涵。
信他與信自不具足,各具弊端。然信自不足,但能真實信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能得往生之益;而不信他佛,輕撥淨土,反受落空之禍。
叁、信因:“…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