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55

  ..续本文上一页机成熟,刹那间大彻大悟,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本然的实相。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具有诸多的真实功德。他们的智慧像大海那样的宏深。菩提觉悟如须弥山那样的高广;自身的威德光明超过日月;心地像雪山那样的洁白;忍辱如大地,一切平等;内心清净,犹如净水,洗除种种烦恼垢染;似火的智慧,速疾烧尽烦恼之薪;不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如风行空,自在无碍。清净的法音犹如雷震,觉醒迷惑的众生。传播大乘佛法,犹如甘露普润众生。心量广大等同虚空,大慈平等。

  他们洁净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以大乘法门作一切众生的庇荫。以金刚正智,破除一切邪执烦恼。他们的愿心如铁围山那样坚固,不会被众魔外道所动摇。其心正直,随缘善巧,真实不变,自觉觉他,说法不厌,求法不倦。戒德清静,犹如琉璃,内外光明洁净,演说妙法,令众生心悦诚服。

  ……阿难!我现在只是略略提一下,那极乐世界中菩萨们的真实功德,大体如我以上所说,但要广泛详细介绍,即使是说上百千万劫也难以说完呢!

  第七节 净土资粮之一-信门

  净宗以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为终极指归,所以十分重视践行。净宗行持有三大行持(亦称三资粮):信愿行。此三者钩锁相连、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信根萌动,则愿力行持沛然而出。本节主要先讲解信门。

  世间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圆教犹更重信,净宗法门特别重信。净土宗在大乘佛教中属难信易行之法,因为净宗超凡情离俗见,属于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但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是有根据的。

  关于信,本书已在前文讲解过,下文主要从信之功用;净宗六信,理事圆融;与难信法生决定信三方面讲解。

  一、 信之功用

  信心是行为的推动力,信心是我们人的生存基础。人生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航船,终有触礁之虞。

  信是修行出世法的首要前提。五根五力皆以信居先,大乘圆教五十五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信能增长一切智慧功德故,信心一法是入道要门。《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华严极赞信为宝藏第一财,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

  信根植固,便具十德: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大乘经论每常赞叹:信无垢浊心清净,信能悉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在佛法修学中,信为入门之宗,极为重要。

  净宗作为他力果派,较之于佛教通途法门,更为重视信愿,信愿二门是净业修持的重大科目,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信愿的重要性,谨以数位净宗祖师的法语以证。

  莲池大师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则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往阎浮之法。”

  幽溪大师云:“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即得巨航(注:弥陀本愿),仍有良导(注:释尊劝赞),加以顺风(注:诸佛护念),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留险道者,谁之过与。”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祖师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众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药石,指点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极。反复申言,净业成败端在信愿。《净土圣贤录》中:昔王仲回问杨无次:“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无次回答:“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仲回欣然而去。未久,杨无次梦王仲回致谢:“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净业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弥陀本愿之海,便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则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隔离绝缘而得不到法益。净土法门的胜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绝无错路。信愿持名如风帆扬于顺水,迅速稳妥。能得力,不能得力,得力多少,全由信之深浅。一念净信,得入阿弥陀佛大愿果觉之海,并渗入念佛成佛的全过程。而佛果的证得亦不离始觉的一念净信。这与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玄义无二无别。然净宗有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的摄受,又比华严殊胜特异。

  二、净宗六信,理事圆融

  净宗之信藏,浩博无涯,净宗经论与祖师著述,对净宗的信藏内涵力用多有详明而精辟的阐释,其中蕅益大师六信之诠释,周全而精要,理事圆融,多为净宗行人所凭依。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分述如下:

  一、信自:“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真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上述文意为:信自即是信自性本有的常住真心(光明心),而不是信肉团之假心,也不是信缘尘分别影事之妄心(意为六根和六识攀缘虚妄的外境所产生有分别的意识所投影的识心)。此常住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广大无边。真心具不变(本质)与随缘(现象)二义。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虽然随形六道,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心包裹太虚,微尘国土皆是妙明真心所现的景物,西方极乐世界亦自心所现。吾人虽因妄想执著,真心未能显现,但吾人若能一念回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净业行人于此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是大乘行人修学佛法的基本前提。然而,众生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知晓常住真心的。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即是佛的知见。释尊菩提树下悟道的最先开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故言,一切众生本具佛性。

  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基点即是信自。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或观想的净境)也是佛,念佛即是佛念。深信自心本具佛性,方能勇猛精进地作佛。故而念佛往生,先以明了自性弥陀为本,然后一心称名求愿往生,亲切自然,相辅相成。依据心性,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名号朗然彰显;籍托弥陀名号,观于心性,心性容易显发。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皆是引发我们自心庄严的增上本质境。净土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如此深知自心即是佛心,便能引发我们对生命尊严的重视,强化修道念佛的信心。

  净宗修因修果的全过程,均与信自密切相关。建立在信自基础上的信他才有力度。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作增上缘,自力、法力、佛愿力的合力,即能速疾成办往生大事。内重己灵与外慕诸圣,乃一体两面,不可或缺。信自不足,只能生到边地疑城。净业行人具足信自,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增上往生的品位。

  二、信他:“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相对于信自而言,略示三点。

  1.信释尊金口所宣,真实无妄,不妄语是佛教五根本戒之一,故佛所言决不虚妄。佛具五语: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本师以无尽大悲,宣说难信易行的净土法门,拯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世尊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反复证信,显示净宗念佛法门真实不虚,万勿轻疑,但当仰信。

  2.信阿弥陀佛实无虚愿,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肇启大愿,积功累德,圆成大愿的全过程,具如经中所载,金口所宣,宜应深信。阿弥陀佛现今住持西方极乐世界,摄受十方众生。由于阿弥陀佛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能令众生,闻名发心,十念必生,迳登不退。由于西方净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万物严净,穷微极妙,光莹如镜,彻照十方,触光安乐,垢灭善生,见菩提树,证无生忍。阿弥陀佛的一一愿皆是为了众生,一一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3.信六方(东南西北上下)诸佛的证信与护念。在净宗经典中,当释尊宣演净土难信之法时,六方诸佛亦伸出广长舌相赞叹证信。这种瑞相是很殊胜的。广长舌相乃是不妄语所感之果相。而净土经典中,六方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正是为了生起决定信心。六方诸佛的赞叹与证信有二方面:一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号,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二是称赞释迦牟尼佛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我们能闻此殊胜妙法,应生稀有难遇之想。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净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与信他是一对范畴。净宗之信全在了他即自,自他不二,佛与众生,圆融一体。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的众生。念佛即是念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顿同果觉。念佛时即心印放光,无明业力与念佛三昧之本体无二差别(皆是性空),自他能所荡然无存,于此信入,堪为智信,亦即了他即自之内涵。

  信他与信自不具足,各具弊端。然信自不足,但能真实信他,一心一意老实念佛,能得往生之益;而不信他佛,轻拨净土,反受落空之祸。

  三、信因:“…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